AI 的十字路口:阿里向左,腾讯向右

2025年11月19日,14时46分41秒 科技新知 阅读 2 views 次

文 | 时间线Timelines,作者 | 王硕,编辑 | 周易

即使「AI 泡沫」已经成为一个被公开讨论的话语,互联网巨头们依旧要前赴后继、争先恐后地涌入到 AI 的叙事逻辑中,无论是业务层面,还是资本层面。

身为中国的两大互联网巨头,阿里和腾讯,当然也都不例外。

阿里的 AI 叙事背景,往远处看,是建立在年初宣布的 3800 亿元的「AI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之上——往近处看,则是由阿里集团最高层直接统筹推进、抽调上百名核心工程师进行封闭式秘密研发的 To C 产品千问 App。

在阿里的定位中,这是要「打响 AI 时代的未来之战」。

然而对比来看,与阿里全方位高举高打的姿态略有不同,腾讯一方面也在业务宣传和财报电话中强调 AI 带来的改变,但另一方面,腾讯对于 AI 还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其 AI 叙事中保持了一贯的低调、务实甚至是谨慎的风格。

这意味着,即使都在朝着拥抱 AI 的方向前进,阿里和腾讯也走在不同的道路上。

资本支出的分野

在腾讯的业务逻辑中,AI 依旧扮演重要角色——但与之相关的资本支出,却明显减少了。

事实上,在最新一个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中,马化腾在其发言的开头部分,专门谈到了 AI 对于腾讯的重要性,但他并没有多么宏大的词汇,而是采用了更加务实的话语。

他的原话是:

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投资正使我们受益。例如在广告定向和游戏参与度等业务领域,以及在编码、游戏和视频制作等效率提升领域。

不过,如果拆分腾讯的财报会发现,在腾讯高达1930 亿、同比增长 15% 的三季度营收中,来自 AI 的贡献更多是隐性的。实际上,如果从收入的角度来看,腾讯在三季度的增长,是由多方位的因素共同驱动的,AI 只是其中之一,且很难去用数字量化。

但是,如果从投入的视角来看,腾讯对于 AI 的态度,其实更加明朗。

数据显示,三季度腾讯的研发支出为 228.2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28%。而 2025 年前三季度,腾讯累计研发支出为 619.83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508.45 亿元同比增长约 21.91%。

关于研发支出,腾讯总裁刘炽平表示,这是因为腾讯更多地投资于 AI。

但值得玩味的是,如果从资本开支的角度来看,腾讯的态度,已经发生明显转变。

比如,2024 年全年,在 AI 战略的驱动之下,腾讯加大力度进行 AI 算力储备,并大幅度加大资本支出。数据显示,2024 年的四个季度,腾讯的资本开支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同比三位数增长——尤其是在 2024 年第四季度,腾讯资本开支环比翻倍增长,同比增长超 300%。

AI 的十字路口:阿里向左,腾讯向右

其结果是,腾讯年度资本开支突破 767 亿元,同比增长 221%,创历史新高。

而在 2025 年 3 月份的媒体沟通会上,腾讯管理层在谈及 AI 资本支出时明确表示,腾讯计划在 2025 年进一步增加资本支出,预期资本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为低两位数百分比。

2025 年上半年,腾讯的资本开支为465.83 亿元,较 2024 年同期的 230.88 亿元依旧同比增长了 102%。另外,公开数据显示,自 2024 年四季度 AI 战略加速以来,腾讯累计资本开支已达 831.6 亿元。

然而到第三季度,情况发行明显变化——腾讯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三季度资本开支为 129.8 亿元,同比下降 24%,环比下降逾 32%。

而在财报电话会议中,腾讯首席战略官James Mitchell 表示,公司 2025 年全年实际资本支出预计将低于之前的指引范围,但仍将高于 2024 年。

关于这一点,腾讯管理层在财报中也回应称,资本开支的下调并非源于 AI 战略的收缩,而是受全球 AI 芯片供应链阶段性紧张的影响。另外,腾讯总裁刘炽平就芯片供应问题强调称,公司当前的 GPU 储备充足,足以满足内部使用。

腾讯在资本支出上的「减法」策略,确实有些令人意外。

毕竟,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尽管关于 AI 泡沫的讨论已经存在,但是业内关于 AI 算力储备的态度依旧是比较积极的——尤其是相比于阿里巴巴在 AI 投入上的大张旗鼓和高歌猛进,腾讯的姿态显得更加谨慎。

阿里的千问之变

当腾讯正在回应其资本开支问题的时候,阿里巴巴的 AI 动作呈现出明显的扩张态势——具体来说,就是将其 AI 落地的逻辑,从 To B 转向 To B + To C。

其抓手,就是已经上线的千问 App。

但其实,千问 App 并不是从 0 到 1 全新发布,而是从阿里巴巴此前已经上线的「通义 App」更新而来——但不同之处在于,千问 App 是基于阿里巴巴最新发布的开源模型 Qwen3,而且是完全免费的,其目的是与 ChatGPT 开展全面竞争。

阿里巴巴这一次重新推出千问 App 的逻辑,其实并不仅仅是 AI To C。

2025 年 2 月 24 日,阿里巴巴 CEO 吴泳铭宣布,阿里巴巴未来三年将投入 3800 亿元,用于建设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这也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在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纪录。

当时,吴泳铭还强调,阿里将围绕 AI 这个战略核心,在 AI 基础设施、基础模型平台及 AI 原生应用、现有业务的 AI 转型等三方面加大投入。

而到了 2025 年 9 月 24 日的 2025 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表示,目前阿里正积极推进 3800 亿的 AI 基础设施建设,并还计划追加更大的投入。他同时还表示,到 2032 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提升 10 倍。

这样的大举造势,其实是基于阿里巴巴在 AI 领域更大的野心。

比如,吴泳铭表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 AGI 已是确定性事件,但这只是起点,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以解决气候、能源、星际旅行等重大科学难题。他还表示,大模型将会是下一代操作系统,AI Cloud 是下一代计算机。

这样宏大的愿景,在提振股价的同时,也展示了阿里巴巴在 AI 领域的野心。

伴随着这一野心,阿里巴巴当时也给出了一个通义千问家族中最大、最强的基础模型 Qwen3-Max,其预训练数据量达 36T tokens,总参数超过万亿。根据阿里巴巴给出的评测结果,其正式版模型的性能超越 GPT-5 和 Claude Opus 4,跻身全球前三。

在硬件层面,阿里巴巴也透露出相关自研芯片的计划,让引发外界强烈关注。

不过,真正的难点在于,这么大的愿景,该如何落地呢?

在吴泳铭的公开讲话中,他多次强调,要将AI 技术与阿里巴巴的电商、云计算业务深度融合——不过从具体实践来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里巴巴 AI 落地的核心抓手,就是以阿里云的 To B 业务。

从实际的业绩表现来看,阿里巴巴的诸多业务中,阿里云持续受益于 AI 战略,其在近两年实现了难得的增长,并且在 2025 年第二季度实现了 26% 的同比增长, 而且增速创造了三年以来的新高度。

对于这一增长,阿里巴巴表示,这一增长势头主要由公共云业务收入增长所带动,其中包括 AI 相关产品采用量的提升;阿里巴巴还强调,积极使用其 AI 产品的客户,从大中型企业逐渐延展到了中小企业。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数字是,阿里云业务板块中,AI 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AI 驱动 B 端业务增长,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从整体业务协同发展的角度,阿里巴巴的 To C 业务其实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收益于 AI 战略,包括阿里巴巴此前发布的「通义 App」在运营层面非常佛系,更多的作用是「秀肌肉」。

所以,当「通义」变成「千问」,其意义就不仅仅是一个升级版的 To C 助手那么简单。

行走在迷雾之中

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其实都需要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如何用 AI 驱动业务增长。

通过千问 App,阿里巴巴给出的最新思路是,不仅仅推出一个更加 To C、更加好用的助手,还要将其与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相融合,形成一个 To B + To C 的商业链条。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类似的举动已经发生——比如说,字节旗下的豆包 App,已经可以实现对抖音商城的无缝接入,从而实现从「智能问答」到「一键购物」的生态闭环。

很难说这样的联动能够在多大意义上带动电商业务的收入增长,但它至少是一个有意义的业务尝试。否则,缺乏了业务协同能力的豆包或者千问,就与市面上一系列基于大模型的 To C App 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反过来看,腾讯对于 AI 驱动业务增长的探索,反而就更加靠前。比如,腾讯在去年推出的AI 原生应用「元宝」已经了打通微信、QQ、腾讯会议等数十个旗下产品,包括一些更加常用的公众号 AI 解读、评论区元宝提问和内容总结等功能。

而关于 AI 在腾讯生态中落地的下一步指向,腾讯总裁刘炽平表示,微信最终会推出一个 AI 智能体,让用户在微信内部就可利用 AI 完成多项任务,能够理解用户的需求、意图和兴趣。他还强调,微信拥有强大的通信、社交、购物和支付场景,几乎是用户的理想助手。

当然,刘炽平强调,这件事情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反过来看,在腾讯以元宝为 To C 支点来打通旗下生态、并且还将推出微信 AI 智能体的大背景下,阿里巴巴此番推出 To C 的千问 App,并且来试图接入阿里巴巴体系下的一系列 To C 产品,二者在 AI 落地的思路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饶是如此,阿里和腾讯在 AI 的路径上,还是有着底层逻辑上的不同。

一个最有参考意义的观察点是,千问 App 的更新,由阿里巴巴 CEO 吴泳铭亲自带队,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把手工程。

它的张力在于,往上可以指向吴泳铭自己亲口发布的阿里巴巴 ASI(超级人工智能)战略,往下则可以链接到阿里巴巴的各条 To C 业务线。

可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AI 大模型本身就是阿里巴巴的战略。

但在腾讯的业务版图中,AI 大模型更多是一个具备战略意义的工具,而这个工具未必一定是自己的,它可以是全链路自研的混元大模型,也可以是类似于 DeepSeek 这样的开源产品。

甚至是一直到今天,元宝 App 中都同时提供了混元大模型和 DeepSeek 两个选项。

当然,正是因为这样的态度,腾讯混元也在面临一些质疑。

在最近一次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就有分析师提问:是否存在一种风险,即公司不够积极,导致潜在的 AI 应用市场可能输给那些要么拥有更好模型能力、要么资本支出更激进的公司?

对此,刘炽平的回答是:

在目前这个时间点,我们实际上并不认为中国存在决定性的更好模型,因为每个人都处于非常激烈的竞争中,不同的模型可能在不同用例中各有优劣。所以我们不认为我们真的落后了。您知道,随着我们继续改进混元的能力,我们实际上也看到元宝的参与度在相当不错地攀升。

确实,虽然三季度资本支出在减少,但腾讯的研发支出还在增长,且到达历史最高水平,这些支出还是用于 AI。

马化腾也强调,腾讯正在升级混元基础模型的团队和架构,随着其能力提升,腾讯在发展元宝应用以及努力在微信内开发 AI 功能方面将获得进一步的吸引力。

言语之中,还是一如既往的克制和务实。

由此,在腾讯阿里各自的 AI 路径选择中,隐藏着这两家企业对于 AI 长远未来的判断以及对于其终极价值的理解——只是这些判断和理解都还不够清晰,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以及其他的 AI 玩家,都依旧行走在迷雾之中。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