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信号栏”变成“广告栏”,运营商的创新还是骚扰?

2025年11月08日,16时12分39秒 国内动态 阅读 3 views 次

(文/观察者网 吕栋 编辑/张广凯)

中国联通音乐节VIP”、“中国移动青岛啤酒节”、“中国联通 智慧全运”、“新同学用动感地带”......有没有发现,手机信号栏原本应该显示运营商名称的位置,突然被替换成了推广信息。

甚至,不同地域用户看到的推广信息还不一样,江苏用户看到的是“中国移动 盐帝必胜”,河南用户看到的是“豫起奋发 更加出彩”,在大学旁边又变成“我爱财大”、“我爱中大”......

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些文字无法通过手动关闭,重启手机、插拔SIM卡也无济于事,不少用户还以为手机中病毒了。

把“信号栏”变成“广告栏”,运营商的创新还是骚扰?
把“信号栏”变成“广告栏”,运营商的创新还是骚扰?

信号栏变身广告栏

直到打完电话问运营商客服才知道,这些广告的始作俑者都是运营商。当运营商与地方开展主题活动时,会通过修改基站下发的标识信息,在信号栏临时添加相关文字,活动结束后再恢复为原运营商名称。

如果用户想要关闭,只能联系运营商人工客服申请关闭该服务。

但一些尝试过的用户反映,实际操作并不顺畅,运营商客服要求提供手机号、设备型号、所在地区等信息,耗时20分钟才完成登记,且需等待24小时生效。

有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以前信号栏没有这些内容?的确,把“信号栏”变成“广告栏”的现象,是今年才大量出现的。

这一切都源于运营商对原有规则的变更。

原本按照全球移动通信标准组织3GPP的规范,手机显示运营商名称(PLMN Name)有三个数据来源,其一是用户设备中存储的PLMN Name,源于设备上次连接运营商基站时,基站所广播的信息;其二是运营商基站NITZ协议广播的PLMN Name;其三则是存储在用户USIM卡中的SPN(服务提供商名称),也就是用户签约的运营商。

这三个不同来源的PLMN Name是有显示优先级的,其中USIM卡中的SPN优先级最高,运营商基站NITZ协议广播的次之,用户设备中存储的排在最后。

更通俗点说,之前手机显示运营商标识的逻辑是:先看SIM卡信息,查不到再按基站广播的显示。

把“信号栏”变成“广告栏”,运营商的创新还是骚扰?图源:3GPP

但今年运营商单方面修改了3GPP的规则。

比如中国移动在2024年底发布了《中国移动5G手机产品白皮书》。其中对手机厂商提出新要求:2025年1月1日起,新入库终端支持定制化logo显示能力,并根据产业进展情况适时打开该能力;2025年7月7日起新入库终端必选支持并默认打开定制化logo显示能力。而定制化logo显示,需将核心网下发NITZ消息在原显示运营商标识的位置显示。

中国广电说的更加直白。《中国广电5G手机产品白皮书》中明确要求:1.若核心网未下发NITZ消息,正常显示“中国广电”;2.若网络下发NITZ消息,需将核心网下发NITZ消息在原显示运营商标识的位置进行显示;3.NITZ定制化logo显示将适时纳入必选要求。

换句话说,是运营商要求手机厂商调整了显示顺序。以前是先看SIM卡信息,查不到了再看基站NITZ协议广播。现在是先看基站NITZ协议广播发了什么信息,没发的话再看SIM卡,而NITZ内容运营商可以在后台随便改,这就是用户接收到广告的核心原因。

中国移动和中国广电的《白皮书》规定:NITZ 支持最多50个字节,没有显示图片、跳转链接的能力,广告干扰程度有限,但有时候字太多,会在通知栏滚动播放,形成一定干扰。

把“信号栏”变成“广告栏”,运营商的创新还是骚扰?图源:《中国广电5G手机产品白皮书》

运营商这么做,首先是违反了3GPP的规范:信号栏显示得先读SIM卡,再到基站NITZ。其次,该规范也定义NITZ的作用是提供“身份”,不是用来推送商业广告。

更关键的是,运营商这种行为已触及监管红线。有律师分析,其推送的“苏超宣传”等内容属商业广告范畴,工信部明确表示“强制推送商业广告必须征得用户同意,否则涉嫌违反《电信条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明令禁止商家强制推送广告影响用户正常使用。

而且这种营销模式也存在潜在风险,如果运营商可以随意修改信号栏显示内容,今天能推送商业广告,明天就有可能出现虚假宣传、不良信息,甚至影响用户对网络状态的判断,引发通信使用安全隐患。

这种行为若未得到有效监管,有可能引发行业跟风,让手机状态栏沦为广告泛滥的重灾区,最终损害的是整个通信行业的公信力。

在监管出手之前,用户有办法自己解决吗?

除了前面提到的向客服申请关闭,有些安卓手机也可以自定义运营商名称,而苹果明确表示,这是运营商行为,与手机系统无关,iOS用户无法自行通过手机设置关闭。

把“信号栏”变成“广告栏”,运营商的创新还是骚扰?图源:微博

运营商这种不惜得罪用户的行为,与业绩压力不无关系。近年来,通信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三大运营商的个人移动业务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持续承压,传统业务增长乏力。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移动营收同比增速从2.0%降至0.4%,中国电信从2.9%降至0.6%,中国联通则是从3.0%降至1.0%。

在网络和算力建设投入高企的背景下,运营商急于开拓广告等增值服务变现渠道。

但追求商业利益,不能背离合规底线和服务初心。存量竞争时代,运营商的破局关键不在“薅羊毛”式变现,而在用户资产的精细化运营。与其在信号栏“加塞”广告,不如聚焦5G应用场景拓展、政企数字化服务、智慧家庭生态搭建及AI相关业务布局。

2025年前三季度,三大运营商AI相关业务收入占比已升至2025年三季度的19%,利润率较传统业务高15-20个百分点,这类高价值领域才是拉动ARPU增长的核心引擎。

国外通信设备巨头爱立信2024年的调研显示,用户对网络稳定性、应用体验一致性的满意度,与付费意愿呈显著正相关,5G用户满意度较4G高20%,且愿为大型活动期间的优质连接多支付15%费用,这也印证了服务质量对盈利增长的核心价值。

把“信号栏”变成“广告栏”,运营商的创新还是骚扰?

中国电信的用户数信息

对大多数用户而言,其实并不反对创新。就拿在信号栏播报信息来说,运营商完全能更好利用这种空间,把技术创新用于实用服务,比如流量不足时提示“仅剩1GB”,话费告急时提醒“明日停机”,而不是成为大规模商业推广的载体,毕竟近期多个高频生活场景的强制广告,已引发用户不满。

目前来看,要终结信号栏广告乱象,仍需技术、法律、监管等多方面发力。技术层面,手机厂商应开放运营商名称自定义功能,保障用户自主选择权;法律层面,需尽快修订《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传感器触发、信号栏植入等新型广告边界;监管层面,通信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运营商的合规审查,处罚强制推送行为。

运营商更需要提升服务意识,营销虽无可厚非,但要守住“不困扰”的底线。

通信行业的竞争早已进入“用户价值深耕”阶段,短期逐利式营销终将得不偿失。对运营商而言,应该明白,留住用户的从来不是广告密度,而是服务质量。与其琢磨如何在信号栏 “塞广告”,不如把精力放在简化业务办理流程、优化基站覆盖、降低资费成本、提升客服响应速度上。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