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资金整体流出银行板块 机构看好估值修复空间
公募基金和北上资金持仓数据显示,三季度市场风格切换,资金整体流出银行板块。多家机构认为,当前银行板块估值与股息吸引力已明显提升,叠加基本面稳定,后续有望迎来配置机会。
中金公司表示,由于市场风格向成长板块切换,2025年三季度银行股基金仓位为1.78%,环比二季度下降2.55个百分点,下降至2023年以来本轮上涨行情前的水平;同时,三季度银行板块整体被基金低配10.1个百分点,较二季度低配程度反而有所减少,沪深300指数中银行板块权重相比仓位下降更多,说明市值相对变动可能是仓位变化的主因;公募基金仓位骤降的同时,三季度银行指数仅下跌9%,也表明资金流出银行板块的规模相对有限,从南向资金行为来看,保险和资产管理公司等长线资金可能仍在流入。
银河证券最新发布的研报显示,主动型基金对银行低配比例扩大,重仓比例降至近五年低位,三季度银行板块低配比例为8.38%,环比扩大0.53个百分点。细分板块来看,城商行由超配转为低配0.36%,其他银行低配比例均有扩大,其中国有银行的低配比例扩大至9.96%。主动型基金对银行持仓总市值为300.98亿元,环比下降52.63%;持仓占比为1.81%,环比减少3.03个百分点,为2020年以来仓位最低、降幅最大水平。7月以来,银行集中分红期基本结束,叠加市场风格切换,资金风险偏好提升,更多流向电子、通信等科技成长板块。
数据显示,三季度,主动型基金重仓持股总市值排名前五位的银行分别为招商银行、宁波银行、成都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重仓基金持仓占比分别为0.43%、0.22%、0.18%、0.15%、0.12%,环比均下降;其中宁波银行、成都银行排名上升。仅瑞丰银行、西安银行、无锡银行获微幅加仓;招商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被减仓幅度较大,仓位分别降低0.67个百分点、0.42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
被动型基金对银行的重仓比例也呈现下降态势。三季度,被动型基金对银行持仓总市值为841.12亿元,持仓占比5.44%,环比下降5.67个百分点。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持仓占比分别为0.82%、4.26%、0.35%、0.01%,其中股份行持仓占比下降最多。三季度银行板块普遍回调,在主要指数中的权重降低,以宽基ETF为主的被动资金从银行权重股流出。
银河证券还指出,北上资金也在流出银行板块。三季度北上资金流入银行总市值1736亿元,环比下降31.66%;持仓占比6.73%,环比下降4.39个百分点。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持仓占比分别为1.57%、3.43%、1.5%、0.22%,环比均下降。前五大重仓股分别为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平安银行,持仓占比合计3.38%。仅宁波银行、民生银行、成都银行获净买入,规模分别为8.45、1.72、1.69亿元。
尽管短期资金面承压,但机构对银行板块长期投资价值仍持乐观态度。
“自2023年以来的银行上涨行情中,2025年三季度板块回撤幅度为最大,估值和股息吸引力再度提升。”中金公司表示。
广发证券称,四季度以来,风险偏好阶段性回落,长债利率的企稳有利于银行板块估值阶段性修复。展望后续,贸易的影响冲击已经接近尾声,“十五五”规划也奠定了国内发展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考虑到市场流动性依然宽松,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结构还未出现大幅变化,风险偏好的短期波动预计已经结束,资产趋势将延续。考虑到去年同期高基数特征,四季度利率回落后仍有兑现压力,长债的阶段性反弹类似于二季度初,银行板块表现在此处大概率进入平台筑底期。
华创证券认为,三季度银行业核心营收能力有所增强,息差基本企稳,资产质量保持稳健,基本面稳中向好。大行定增方案落地,银行中期分红仍在推进,同时多家银行发布估值提升计划,银行中长期投资价值持续,继续看好银行板块表现。一是红利策略未半,低利率环境下,银行盈利和分红的稳健性依旧凸显,且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逻辑未变,股息率高、资产质量有较高安全边际的银行仍有绝对收益,建议重视其配置性价比。二是系列政策密集出台有利于稳定银行资产质量改善预期,同时也释放后续信贷稳定增长和信号,若本轮政策能有效促动地产和消费回暖,看好顺周期策略空间和机会。
(来源:天天基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