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苹果轻薄机iPhoneAir扑街了,国产厂商们,为何还跟风?
今年苹果推出主打轻薄的iPhone Air,本以为能取代Plus机型成为爆款,结果国内外市场双双遇冷。
为了轻薄,苹果舍弃了双摄、大电池、双扬声器等配置,还用了eSIM卡。但现实打脸——国外用户不买账,国内因eSIM延迟发售,开售后销量惨淡,首周仅激活5万台,媒体爆料苹果已暂停代工厂追加订单,先消化库存再说。
更尴尬的是,国产厂商这段时间,还在扎堆模仿iPhone Air的轻薄设计,推出类似机型,连名字都带“Air”后缀。这波操作让人直呼“看不懂”——明明苹果的轻薄机已经证明是伪需求,为何还要跟风?
原因在于,苹果早早就曝光了这款新机的信息,厂商们误以为“苹果的方向就是正确的方向”,于是提前布局摸石头过河。
可等他们开发完产品,苹果的销量数据才姗姗来迟——原来轻薄在国内根本行不通。国内90%的用户买手机后都会套壳,原本轻薄的机身套上壳后反而更厚更重,所谓的“轻薄优势”瞬间归零。
消费者不买单的核心逻辑很清晰:比起薄几毫米,大家更在意续航、拍照、音质这些实际体验。iPhone Air的小电池和单摄在套壳后更显鸡肋,国产仿品若延续这些缺点,结局可想而知——大概率会步苹果后尘,沦为“美丽小废物”。
这波跟风暴露了部分厂商的战略短板:过度依赖行业标杆,缺乏对需求的洞察。
苹果的失败案例恰恰说明,盲目追逐形式创新不如扎根用户真实需求。国产厂商该醒醒了——与其模仿“翻车”的苹果,不如自主探索符合国人习惯的技术路线。毕竟,用户要的是能解决痛点的产品,不是供在神坛上的“工艺品”。
这次跟风亏得冤不冤?只能说,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尴尬。
(来源: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