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破产是发展模式的苹果落地

2025年11月02日,00时02分35秒 科技新知 阅读 3 views 次

文 | 沈素明

一、7000亿债务,压住的是一座城市的呼吸

今年夏天,柳州的街头依然车水马龙,柳江穿城而过,紫荆花早已谢了,城市并无异样。可就在6月25日,广西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决定“举全省之力救柳州”。救什么?7000亿债务——这不是GDP,不是投资总额,而是债务——柳州背负的地方债务总额。而这座城市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50亿。就算政府从明天起停发工资、关闭学校、熄灭路灯,把每一分钱都用来还债,也要46年。

但政府不可能停摆。

于是,一场危机,被“救援”两个字暂时按住。可按得住一时,按不住曾经的发展模式的崩塌。

柳州曾是广西的工业脊梁,五菱汽车从这里驶向全国,机械、钢铁、化工一度撑起半壁江山。可过去十几年,它悄悄换了一条路:不再靠工厂出货,而是靠城投公司借钱;不再靠税收增长,而是靠卖地回血。三个新区拔地而起,轻轨轨道铺到半途,城市地图迅速膨胀——GDP数字也跟着膨胀。2018年,柳州GDP达到3000亿以上;但是,到了2024年,不仅没增长,反而跌破3000亿,倒退了整整七年。

更致命的是土地财政的崩塌。

2021年,卖地还能收270亿;三年后,只剩60亿。跌幅78%。轻轨烂尾了,留下176亿债务。城投公司董事长落马,两任主官被查,但钱已经花出去了,债已经记在账上了。广西不得不救,不是因为柳州“特殊”,而是因为如果它倒下,下一个倒下的,可能是更多城市。

二、所有“快发展”的背后,藏着同一个赌局

柳州不是孤例。往北看,鹤岗因财政收入连支出的四分之一都覆盖不了,成了全国首个启动财政重整的地级市;往东看,镇江五年城投债从1221亿飙到3503亿,债务压垮了财政;往西看,遵义曾是城投债“四大天王”之一,靠展期20年、利息腰斩才勉强续命;潍坊、兰州、昆明、扬州……这些名字像一串被风吹散的账单,飘在全国各地。

它们的共同点,不是资源枯竭,不是地理位置,而是选择了同一种发展模式:先借钱,再造城,再卖地,最后还债。

这套逻辑在房地产上行周期里,运转得无比顺畅。城投公司从银行或信托借来钱,修地铁、建新区、拓道路。城市面貌焕然一新,GDP数字节节攀升,开发商闻风而动,高价拿地。土地财政收入滚滚而来,一部分还债,一部分再投入新项目。看起来,这是一个完美的飞轮。

可这个飞轮有个前提:地价必须涨,房子必须有人买,融资必然不能断。

一旦这个前提崩塌,整个系统就失速。

土地卖不出去,财政收入断崖,债务无法滚动,项目烂尾,信用崩盘。这不是管理失误,也不是个别官员贪腐——这是模式本身的必然性。就像你把苹果抛向天空,它一定会落下来。不是苹果有问题,是引力在起作用。

三、增长的幻觉:快,不等于对

很多人会问:柳州为什么非要建轻轨?为什么非要搞三个新区?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快”有回报,“慢”没掌声。

在过去十几年的考核体系里,地方官员的政绩,看的是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城市面貌变化。发展产业、培育税源、优化营商环境,都是慢功夫,三五年难见成效。而搞基建、拉投资、炒地价,却是立竿见影的“快招”。于是,城投公司成了万能工具,债务成了发展燃料,土地成了提款机。

但问题在于:增长模式的选择,远比增长速度本身更关键。

柳州的问题,不在于它增长得不够快,而在于它选择了一种无法自我维持的增长模式。它的钱,不是来自工厂的利润,不是来自企业的税收,不是来自居民的消费,而是来自对未来的透支——透支土地价值,透支金融信用,透支财政空间。这种增长,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如沙上筑塔,风一吹就倒。

这不仅是地方政府的困境,也是许多企业的写照。多少创业公司,靠融资扩张,靠烧钱抢市场,靠GMV讲故事,却从未真正盈利?它们的逻辑和柳州如出一辙:先借钱,再扩张,等规模大了,自然能赚钱。可当资本退潮,市场下行,才发现自己连基本的现金流都无法维持。它们不是败于竞争,而是败于模式——一种无法“自己养活自己”的模式。

四、锁定效应:一旦上车,就很难下车

更可怕的是,这种模式一旦启动,就很难调头。

轻轨一旦开工,就停不下来——工人要工资,材料要付款,合同有违约金;新区一旦规划,就收不回去——配套要跟上,承诺要兑现,形象要维护;债务一旦累积,就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利息要付,本金要续,信用要保。这就是“锁定效应”:不是不想改,而是已经没有退路。

柳州2016年启动轻轨时,没人能预见到2023年房地产会崩盘。但问题恰恰在于: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预设最坏的情况。如果一个模式只有在“房价永远涨”的前提下才能成立,那它本质上就是一场赌博。而赌局,总有输的时候。

所以,面对增长,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先回答三个问题:

驱动力是什么?是靠外部变量(如土地、融资、政策红利),还是靠内生动力(如产业、技术、真实需求)?

能否自洽?这个增长模式,能不能在不依赖新融资、不依赖资产泡沫的情况下,自己养活自己?

有没有退路?如果前提假设不成立,还有没有Plan B?

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足以筛掉绝大多数“伪增长”。柳州没问,镇江没问,很多企业也没问。它们被速度迷惑,被表象迷惑,被短期的掌声迷惑,忘了增长的本质不是“变大”,而是“活下去”。

五、苹果落地之后,我们都是接住它的人

柳州的苹果已经落地了。砸出的不是坑,而是一面镜子。

全国还有多少城市,正在把同样的苹果抛向天空?还有多少企业,正在用“融资—扩张—再融资”的链条,维系一场注定无法持续的繁荣?引力法则不会因为你看不见就消失。所有建立在流沙上的增长,终将坍塌。

但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债务危机,最终不会只由政府承担。

你可能没买过城投债,但你交的水电费在涨;你可能没参与过新区建设,但你的养老金可能投向了某个城投项目;你可能觉得“破产”离你很远,但地方财政一旦崩盘,公共服务就会缩水,就业机会就会减少,城市活力就会衰退——这些,都会落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肩上。

过去几十年,我们享受了城镇化的红利:宽阔的马路、便捷的地铁、崭新的学校。现在,到了还债的时候。不是某个人的错,而是整个发展模式的代价。

唯一能避免被砸的方式,是在抛出苹果之前,先看清脚下的地面是否坚实。

发展模式的选择,不是一个可以试错的决策。因为一旦选错,往往没有第二次机会。柳州用46年的债务,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增长的模式,比增长的速度,重要一万倍。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