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更“友好”的双十一,藏着一场更复杂的平台暗战

2025年10月24日,10时11分11秒 科技新知 阅读 3 views 次

文 | 电商早参,作者 | 泥叫叫

2009年至今,双十一已走过17年,曾几何时,无数消费者深夜守候在屏幕前,迎接零点钟声的到来。如今,昔日的那种兴奋感似乎正在消逝。

这份“狂欢疲劳”也体现在不断拉长的促销战线。今年购物节号角更是提前吹响。10月7日,快手率先启动预售,京东、抖音两日后加入战局,小红书与淘天分别在11日与15日压轴登场。

消费者在变化、双11也需要变了。如何让这个步入成熟期的“大促”重新找回新鲜感,是电商平台们需要共同思考的。

01一场尚未完成的“革命”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双十一“购物节”过于强调娱乐属性,陷入盲目求新的怪圈,今年的双十一,各大平台不约而同做“减法”。

天猫通过“开卖即低价”的明牌打法将优惠透明化,所有商品清晰标注到手价与真实折扣,定金红包可叠加店铺优惠券、官方立减85折起,叠加88VIP 9折券,尾款红包等9重优惠,让折扣彻底“脱水”。

京东在“11.11惊喜开放日”活动上,主打“官方直降”优惠力度低至1折,为消费者准备了最高2111元的官方加补券包。用户选购商品时没有领劵弹窗和各种选项,去处了凑单、计算满减等操作,直接显示到手价格。

实际情况改变多少呢?据大众新闻10月22日消息,首轮尾款支付通道开启不到两天,社交平台上吐槽声一片,消费者抱怨“各种优惠太复杂”,“算来算去还是买贵了”;商家则搬出店铺销量流量数据,指责“活动成本高、没效果”。

截止10月22日下午,小红书平台#双十一避坑#话题浏览量已破234.2万,“2025双十一凑单公式表”相关笔记达到7万+。

这是因为,平台的“减法”还停留在表面,未能触及平台与商家在流量和利润压力下的根本矛盾,商家为了生存,只能在价格上寻找“操作空间”。而日益精明的消费者早就能用比价软件、社交询价等方式实现揭穿这种套路,从而导致消费者的反感出现。

然而,旧困局的同时,也有新的变量出现。今年双11也被称为“首个AI爆发下的双11”,淘天首次将AI纳入大促实战。向消费者推出“AI万能搜”“AI帮我挑”“拍立淘”等6款AI导购应用。天猫部分优惠券也改由AI“智惠引擎”统一决策发放。据财联社,天猫双11首日,大模型被调用高达150亿次。

京东的AI、机器人技术同样开始深度融入双十一。通过“京小智”、“京点点”等智能工具,免费开放大模型客服与设计服务,缩短用户等待时间、优化咨询体验。通过JoyAI产品线,为合作伙伴提供免费数字人直播、大模型能力在内的超50款专业工具,帮助商家降本增收。

可以说,双十一已转向一场以技术和体验为核心的的革命。这不仅是一次大促的优化,更预示着电商行业新阶段的开启。未来的竞争,将是技术深度、体验温度与商业效率的综合较量。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才是赢得下一阶段用户的关键所在。

02打响即时零售遭遇战

双十一周期的不断延长,同样揭示了流量红利逐渐收窄的现实。如何开辟新的增长路径,成为摆在电商平台面前的一道严肃考题。

以淘天、京东为首的头部平台,给出了加码即时零售的答案。淘宝“闪购”作为淘天旗下的即时零售业务,首次参与双11,给予88VIP用户每日领取两个5折专属红包,通过搜索“闪购双11”活动,可抢超1000万份免单红包。

京东也将“秒送”纳入本届双十一,推出“秒送好物低至5折”等活动。双11发布会上,京东宣布将首次联合超300万餐饮、即时零售及酒旅商家参与大促。同日,京东物流公告,将以2.7亿美元收购京东集团本地即时配送子公司,加强“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

事实上,这场围绕即时零售的战争早已打响——年初的外卖大战,核心就是为了争夺用户即时消费场景。

2月份,京东率先发力启动外卖业务,承诺对符合条件的商家免佣金、符合条件的骑手享受“五险一金”,直击行业痛点。4月,京东外卖百亿补贴上线,进一步将矛头指向美团。

为迎战京东,美团推出“美团闪购”,以“30分钟好货到手”抢占市场。阿里随后也高调入场,将“小时达”升级为“淘宝闪购”,并进驻APP首页一级入口。

这场混战背后,存在一个残酷现实,在边界日益模糊的零售战场,固守原有优势品类已不足以应对竞争,攻入对方腹地成为必然选择。面对传统电商电商红利消退,京东直播电商的存在感一直不强,外卖成为寻找增量的方向;另一方面,美团即时零售业务发展很快,业务品类从原本的生鲜、鲜花、医药等逐步覆盖3C家电,京东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毫无疑问,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的。据商务部研究院预测,2030年,我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

即时零售在本次双十一的强势登场绝非偶然,京东收购即时配送子公司、淘宝给予首页一级入口,背后有着极高的战略价值。传统电商满足了计划性、批量化的购物需求,而即时零售瞄准的是突发性、即时性的消费场景,从单一的“远场电商”到“远场+近场”的协同演进,无疑适应了当代消费者需求变化。但客观来说,以线上下单、门店发货、小时级甚至分钟级送达为特征的即时零售,无疑是场对耐力、策略的综合考验。

03内容电商重构双十一

主流电商平台之外,新兴力量的入局已成关键变量,正推动双十一走向多极化竞争的新格局。

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直播电商相关企业超37.3万家。2025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7.4万余家,新玩家仍在不断涌入。

一个更“友好”的双十一,藏着一场更复杂的平台暗战

作为主打内容平台的小红书,2023年以来重点发展“买手电商”模式。9月15日上线买手橱窗功能,千粉以上的创作者均可申请成为买手,通过“选品中心”挑选领域好物参与双11。

9月21日,明星吴千语作为买手,在小红书上完成了首场直播带货。上架产品160多件,14款单品销售额破百万元,17个商品上线即售罄,最终以7000万元GMV完美收官。此次双11,章小蕙直播间开播6小时突破1亿,最终以单场直播1.8亿GMV突破历史新高。

10月15日,小红书首份数据公布,双11开启48小时内下单购买人数同比增长77%、交易订单数同比增73%,销售额破100万的商品数量同比增长155%。

亮眼数据背后,是小红书“信任电商”模式的胜利。 买手并非简单的销售渠道,而是基于长期内容积累的审美品味和专业信任,为粉丝进行筛选和背书,将内容社区的“种草”势能高效转化为商业交易。天眼查APP融资信息显示,到2024年7月,小红书的估值已经达到170亿美元。

抖音、快手等平台也相继吹响双11号角,就当前战况而言,董宇辉抖音直播间10月9至11日销售额超3亿元。据蝉妈妈数据,10月12日至10月16日,与辉同行直播间平均观看人次在1800万以上,销售额有三天达到5000万元至7500万元,12日和16日达到7500万元至1亿元。

直播电商作为抖音、快手的增长核心。数据显示,抖音双11首日直播带动销售额同比增长66%,店播销售额破百万元的商家数量同比增长117%、破千万元的商家数量同比增长超过10倍。

不同平台的特性与优势决定了竞争路径的差异。传统平台依托技术与供应链优势,构建稳健的消费基石,而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内容平台,凭借其独特的信任基因与发现能力强势崛起,将双十一的烽火,从“货架”的平面战场,引向了内容与社交的多维空间。

传统电商的核心是“人找货”,依靠搜索和分类导航,而内容电商的本质是“货找人”,通过内容创造消费场景,激发潜在需求,无论是小红书的“买手模式”,还是抖音的“兴趣电商”,都是在构建一个集内容、社区、信任于一体的消费场域,交易的完成是这个场域自然衍生的结果,而非唯一目的。

随着内容平台的强势崛起,双十一的多极化格局已然成型,但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也意味着更多元的选择。十七岁的双11,正迈向一个崭新阶段,但它的“新”,显然不只是用更长周期来定义的。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