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会客厅,成了车圈“急诊室”
今年的深圳华为总部,仿佛成了车圈大佬们的朝圣之地。从开年到现在,这里接待了一波接一波的车企掌门人。
何小鹏在2月率先登门的车企CEO,离别时与任正非合影留念,称对方给了很多在科技、企业、文化、治理上的思考和建议。6月,广汽集团冯兴亚冒雨前来讨教,被外界解读为是广汽低头认错,从分手到复合,广汽与华为中间经历了将近八年的曲折路。
图源:何小鹏微博
长安汽车朱华荣履新仅11天,8月份就火速带队前往,并发文感谢任总就支持长安汽车、阿维塔品牌等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一个月后,东风集体董事长杨青随后在华为低调现身,连华为副董事长徐直军、余承东都集体出动陪同。
到了10月份,理想创始人李想前脚刚走,奇瑞汽车的尹同跃后脚就来到了华为总部,与任正非谈笑风生。
上汽虽未公开行程,却被眼尖网友扒出考察队在华为园区出没。就连总被传“分手”的赛力斯张兴海,今年也曾传出拜访华为。
若给今年车企“掌门人”的动向画张热力图,深圳龙岗的华为基地绝对红得发紫。
这场排队拜访的背后,是车企大佬们在智能化生死局中的集体焦虑。车企自研智驾烧钱百亿起步、周期3年起,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基本保持每年一次大版本迭代的节奏,对车企来说堪称加速器。
表面大佬们是来拜访聊天喝咖啡,实则各怀心事。长安要给阿维塔升级HI Plus模式,广汽指望华望汽车冲击高端,东风则拉着华为搞联合实验室,连IPD管理流程都想“抄作业”。
如今任正非的会客厅,像极了车圈“急诊室”,朱华荣来挂专家号,希望对症下药稳住阿维塔的销量;何小鹏和李想来买现成药方,直接合作HUD抬头显示技术或HarmonyOS NEXT操作系统;冯兴亚与华为联手打造华望汽车,更像在华为办理了长期“住院合作”。
毕竟,当新势力用销量逼宫,国家队车企若再不起飞,恐怕连尾灯都看不到了。
2025年的中国车市,智能驾驶的牌桌已堆满筹码,新势力亮出王牌,科技公司坐庄通吃,而一众传统车企却像抓了一手散牌。
奇瑞的五年布局,换来了大卓智能的解散重组,长城的亲儿子毫末智行陷入高管离职、技术路线摇摆的泥潭。它们投入的巨资与数年光阴,仿佛一场昂贵的试错实验。
2020年,奇瑞豪掷重金成立雄狮科技,扬言要用五年千亿投入智能化。然而它的L2+与L4双线并行的战略,很快暴露问题,L4级Robotaxi项目吸走60%算力资源,而量产车型亟需的L2+城市NOA系统因资金不足一再推迟。
前特斯拉技术明星谷俊丽领衔的大卓智能,因硅谷式管理,与奇瑞的国企文化激烈碰撞,最终在2025年5月解散。最后真金白银换来的,是智界S7累计销量仅约3.8万辆的尴尬成绩,以及高阶智驾仍需依赖地平线等供应商的现实。
长城旗下的毫末智行,曾被视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潜力股,却因技术路线反复摇摆,以及商业化落地迟缓而逐渐失宠。其城市NOH功能多次跳票,而同期华为ADS 3.0已大规模装车、小鹏XNGP覆盖全国超2595个城市。
最终,长城董事长魏建军亲自试驾后选择与元戎启行合作,直接注资外部供应商,让毫末智行彻底沦为备胎。
奇瑞和长城的困境并非孤例。大众集团五年烧掉70亿欧元的软件部门CARIAD,因硬件思维主导开发、外包主导出现代码质量等问题,导致软件迭代严重滞后。
这些车企的自研坎坷经历,也侧面反映出传统车企转型的困境,硬件制造的长周期,与软件高频率迭代的快节奏难以融合。加上管理层对技术路线的摇摆,最终使自研难以收获成果。
这时,传统车企不得不转向合作来获取求生。奇瑞深度绑定华为打造智界,长城联手元戎启行,小鹏理想合作华为,这或许意味着,在智能驾驶的马拉松中,开放合作比闭门造车,更能抢到入场券。
毕竟,在特斯拉和华为以互联网速度迭代的当下,活下去比守护灵魂更为实际。
在众多选择中,华为成为车企最频繁合作的对象。尤其是华为不亲自下场造车,也缓解了车企一定程度的焦虑。
最重要的是,华为提供了多种合作路线的选择,零部件供应下,华为自研192线激光雷达将成本压至200美元以内,昇腾AI芯片比英伟达H100的价格还低近20%。
也正因为华为自己不造车,轻资产上阵,在整个造车环节里,为车企提供激光雷达、鸿蒙车机、ADS系统等,可以赚到好几份钱。
如今,华为的技术货架已摆满商品,HI模式输出全栈方案,智选模式深度绑定车企,甚至AR-HUD这类标准化部件也能单独售卖。这种灵活的合作模式,让车企用资金,换回生存时间,而华为也收获数据,反哺算法迭代。
几年前,上汽陈虹那句“不愿失去灵魂”的宣言还掷地有声,如今画风却变成了上汽集团总经理贾健旭带着班子南下深圳取经。
小鹏汽车前脚刚和华为争执完AEB自动制动系统,后脚就默默用上了华为HUD,理想汽车更是直接把车控功能搬进了鸿蒙系统。
无论哪一家前来拜访的车企,都与华为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合作。
华为虽然官宣不造车,但汽车版图早已超越简单的供应商角色,为车企提供单点,或全套餐等多种合作模式。
深度联姻的“界”字辈,是华为参与度最高的智选车模式,问界就是最直接的例子,华为不仅提供智能座舱和ADS智驾系统,更深度介入产品定义、设计乃至销售渠道。无论是销量,还是品牌影响力,都间接说明含华量高的市场号召力。
紧随其后的奇瑞智界、北汽享界、上汽尚界、江淮尊界,尽管销量并没有挤进销量榜单前排,但是跟过去自身的新能源销量相比,也算略有成效。
然而,汽车商业世界错综复杂,市场也不是一味对含华量高的品牌进行买单。享界和智界选择了华为深度参与的智选车模式,但是销量比不上HI模式下的阿维塔。9月份,阿维塔的销量1.1万台,比前两者高出不少。
更有意思的是小鹏、理想这类自研派的转变。去年底,何小鹏和余承东还为AEB技术隔空大战,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没曾想,短短数月,小鹏新车就低调搭载了华为AR-HUD。
理想汽车的选择同样耐人寻味,作为“蔚小理”中最早盈利的车企,李想始终强调全栈自研。但在HarmonyOS NEXT发布后,理想迅速接入了华为生态,让用户通过鸿蒙系统就能远程控车。
小鹏和理想这类自研派的做法,也反映出当前行业的现实,自研能力再强的车企,也不能包揽所有技术。
然而,这场“华为热”的背后,并非全是鲜花与掌声。
对深度合作的“界”系列来说,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品牌标签的模糊。当消费者冲着华为的技术和品牌影响力下单时,车企自身的品牌价值还剩下多少值得考量。
小鹏、理想这类选择性合作的新势力,则面临着技术路线的纠结。用华为的HUD、接入鸿蒙生态固然能补齐短板,但长期依赖外部技术,还是会削弱自身研发的紧迫感。
华为自己也在多方位平衡,既要深度赋能合作伙伴,又要坚守“不造车”的承诺,展示技术实力的同时,还不能喧宾夺主。这种微妙的平衡艺术,也更考验车企的心态。
当车圈大佬们排队请任正非把脉开方时,与华为合作的车型,在市场却上演着冰火两重天。
早年,阿维塔用较浅的HI模式一直不温不火,直至今年才开始卖得风生水起。而华为深度赋能的智界、享界却反响平平。
上汽陈虹三年前那句“不愿失去灵魂”的担忧,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在合作车企中上演。即便交出灵魂,也未必能复制问界的辉煌。
华为提供了三种合作模式,零部件供应模式最轻量,华为提供激光雷达或电驱等部件,合作灵活但协同性弱。HI模式则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华为深度参与研发。
而智选车模式是最高阶的合作,华为不仅参与产品定义、设计,还主导营销渠道,甚至开放华为门店销售车辆。
目前来看,零部件供应模式还没跑出一个现象级产品。HI模式下,仅有阿维塔一个品牌经过6年的不断调整,才在今年的销量榜单中崭露头角。智选车模式虽然打造出一款问界,其他几界的表现并不出彩。
奇瑞与华为合作的智界S7,上市后因芯片短缺和工厂搬迁等问题,交付严重延迟,上市3个月累计仅交付794辆,引发退订潮。
奇瑞旗下星途星纪元与智界在产品定位和技术路线上高度相似,导致内部资源调配矛盾。甚至出现智界官方账号,为奇瑞风云直播导流的尴尬局面。
北汽享界先推出接受度较低的纯电版,因定价偏高,市场反响平平,即便有了华为的技术加持,若产品定位失误,依然难以成功。
在现实问题面前,华为和合作的车企也在积极调整策略,智界品牌宣布独立运营,实现产销服一体化。北汽合作的享界S9T推出“增程+纯电”双动力路线,定价30.98万元起,对用户选择做了补充。
华为展厅里,问界、智界、享界等车型并肩陈列,余承东曾直言,“靠一个打不过别人,我们几个兄弟一起打。”
然而组团合作,更需要默契与妥协,随着华为与更多车企合作,如何平衡技术输出与品牌个性,避免产品同质化,也是个难题。
在这次拜访行程中,车企大佬难以避免对华为的管理体系进行请教,华为的管理模式一向被誉为商界教科书,但实际上学得好的企业寥寥无几。
李想就是华为管理模式的忠实学徒,在内部推行华为的绩效管理模式,却引发内部反弹,有员工认为过度的流程管控拖慢了决策效率,部分核心人才因不适应而离职。
据腾讯远光灯报道,理想汽车的联合创始人沈亚楠,就因对李想引用华为的管理体系有些抵触,导致这员大将在2023年离职、并陆续套现离场。
当时,理想核心高层中已经有近乎过半拥有华为背景,但李想还在继续招揽有华为背景的人才。
尽管学习华为模式,让理想的销量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提升,但内部也有声音认为,这是理想过去制造理想one、以及L系列爆款带来的惯性效果,与李想照搬来的企业文化并不十分相关。
更重要的是,理想内部持续高压化管理,导致内部员工的流动率大幅提高。内部员工认为,套用华为IPD体系,可能会产生大量沟通成本和事务性工作,反而增加额外成本。最终李想也放弃了,选择回归最初的管理模式。
过去问界的成功,给外界造成错觉,似乎只要拥抱华为就能逆天改命,但忽略了其中所付出的代价,问界在合作中,从产品设计到市场销售的主导权都已让渡,几乎沦为华为的代工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华为是这个时代的顶尖技术供应商,但不是车圈大佬们的救世主,车企业选择与华为合作,更像是一场精心计算的交易,用短期的主导权换取转型的时间窗口。
聪明的车企正在学会吸收技术,既要借助华为的技术快速跟上智能化浪潮,又要保持自身的核心研发能力和品牌特色。就像阿维塔,用华为的技术,但不完全依赖华为的品牌。借鉴华为的管理思路,但不盲目复制具体做法。而其他车企,却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