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直觉商业观察:千亿外卖战没有输家

2025年10月21日,09时25分22秒 科技新知 阅读 1 views 次

文 | 正见TrueView,作者 |帝佬,编辑 | 咏鹅

2025年席卷中国互联网的千亿外卖大战,其残暴的开场与惨烈的消耗,曾让市场一度陷入“零和博弈”的悲观叙事。然而,当最激烈的补贴火力渐渐收敛,战报的喧嚣归于沉寂,一个反直觉的结论逐渐浮出,这场以“残暴”为始的消耗战,其终局或许并非简单的“一方称王一方离场”,而是一场驱动产业艰难升级、且目前为止尚无真正输家的“无限战争”。

这场由京东高调破局、阿里重兵压境、美团固守王座所引爆的大战,以其惊人的资本投入与订单洪流,改写了中国本地生活市场的竞争维度。大众曾习惯性地等待一个胜王败寇的终章,然而,商业演进的深层逻辑往往比表面战况更为复杂。

当我们将视角从短期的补贴金额与市场份额波动上移开,转而审视其对巨头们组织肌理、战略纵深与行业生态的长期影响便会发现,三大巨头在这场混战中,都获得了比一张战报更宝贵的“战利品”。京东借此重塑了增长叙事,阿里锤炼了久违的协同效率,美团则在极限压力下验证了其护城河的深度与韧性。

这场战争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外卖”本身。它是一块投入互联网平静湖面的巨石,其价值不在于溅起的水花,而在于它所激起的涟漪,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湖泊的生态与所有参与者的航向。

京东的“阳谋”:一场回归中心的宣言式战争

刘强东以“拭目以待”四字回应外界质疑时,京东的外卖之战便已超越了单纯的业务竞争,成了一场战略宣言。

其真正的“阳谋”在于,通过切入一个最高频、竞争最激烈的战场,向市场、向用户、向投资者,更是向京东内部传递一个清晰无比的信号,那个敢打硬仗、不惧变革的京东,或者说是刘强东,回来了。

京东的真实意图,从来不是在外卖领域与美团争夺一城一地。这场战役的本质,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佯攻”。

用意一在于,打出五险一金正义牌,重塑“人民企业家”形象。

在行业深陷无序补贴与骑手权益争议的漩涡时,刘强东高调打出“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这张社会责任牌。这一举动,瞬间将京东从商业竞争升维至拨乱反正,巧妙地利用“压榨骑手”的行业普遍现象快速占领舆论高地。

最终,京东仅以极少的运营成本增量,不仅顺利启动了新业务,更借此完成了一次极具价值的声誉投资。它有力地冲刷了过往的舆论争议,将刘强东的形象,转向一个“关注民生、善待员工”的“人民企业家”,为京东的跨界进击赢得了宝贵的民意基础和社会认同。

用意二在于,活用现有资源,发动闪电突袭。

与从零起步的玩家不同,京东手握达达集团这一成熟的即时配送网络。这使得京东无需再经历漫长的基建周期,便能迅速将运力投放到战场,形成“首战即决战”的压迫感。

京东此举,并非意图在持久战中彻底击垮美团,而是要利用这一核心优势,在战役初期最大程度地制造“来势汹汹”的市场错觉与心理威慑。这种高举高打的姿态,一方面能迅速吸引价格敏感的用戶与骑手,在短时间内做高订单量,制造出足以撼动市场格局的声浪;另一方面,这也是对自身“即时零售”战略决心最直观的展示,向外界宣告其已具备将电商物流能力快速复制并适配至本地生活场景的潜力。

用意三在于,开启叙事窗口,布局后电商生态。

更深层次看,外卖之战如同一个战略支点,撬动了京东全新的叙事逻辑。在向市场证明了自己依然拥有战斗的决心和能力后,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新业务布局接踵而至,酒旅、“造车”,甚至发行数字货币……这些看似跨度极大的新探索,其内在逻辑一脉相承,都是在核心电商业务之外,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和想象空间。

外卖,如同一声发令枪,宣告了京东“二次创业”的开始,不断向资本市场讲述一个超越传统零售的“科技+产业”新故事。

阿里的“共振”:在乱战中寻找协同的最优解

如果说京东的入局是一次高举高打的战略突袭,那么阿里的全面应战,则更像一场蓄谋已久的阵地协同战。

对阿里而言,这场战役早已超越了饿了么与美团的宿命对决,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为长期停留在蓝图阶段的“大消费平台”战略,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全要素压力测试与实战预演。

过去数年,如何打破内部高墙、让集团散落的业务板块产生“化学反应”,一直是阿里组织变革的核心命题。而美团的强势压力,恰恰成了催化这场变革最有效的外部催化剂。

它清晰地揭示了一个现实,在本地生活这个高度复杂的战场上,任何单一业务的孤军奋战都难以取胜,唯有实现跨业务的“分进合击”,形成集团军式的协同作战能力,才能构筑起真正的竞争优势。

于是,我们见证了阿里近年来最为流畅的一次多兵种联合作战,其战略意图在清晰的战术分工中得以展现。

高德地图的战略价值被重新定义,推出的“扫街榜”本质上是重构了线下消费的决策链起点;支付宝则利用深厚的线下支付渗透力与“碰一下”等轻量化入口,掌握了交易闭环的“下游”核销环节,确保了从引流到消费的完整闭环;淘宝闪购则作为承接流量、完成交易的“中军”,将饿了么的外卖服务与到店团购业务打包整合,满足了商家“两条腿同时走路”的需求,外卖扩大客群,团购贡献利润。

这种协同并非简单的流量互导,而是更接近于马云多年前提出的“履带战略”,集团设定大方向,各业务如同履带的独立轮组,在前进的过程中会自主咬合、交替驱动,而不是等待中央司令部的统一指令。这种自下而上的驱动,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去做决定,使得淘宝闪购团购业务从立项到在全平台上线,用时不足两月,展现了大厂中罕见的敏捷效率。

因此,这场外卖之战对阿里的终极价值,不在于饿了么夺回几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而在于它成功地将“大消费平台”构想,验证为一条条可执行、可感知的用户消费路径,而不再是一个停留在PPT上的概念。

当用户能够自然地“在高德发现、在闪购下单、在支付宝核销”,一个打通了线上线下、融合了到店到家的消费生态便从概念走向了现实。

经此一役,阿里不仅重新找回了其在上行期特有的“混乱而蓬勃”的生机,更将协同作战从一种组织愿景,沉淀为一种可复制的核心能力。

美团的“淬火”:在极限施压下完成的自我进化

作为这场战争的擂主,美团承受着最直接的火力与最严峻的财务压力。然而,对于这家从“千团大战”尸山血海中生存下来的公司而言,危机感本就是其组织基因。

这场空前的围攻,非但没有动摇其根基,反而成为一次极致的 “压力测试”,在护城河、战略边界、行业竞争规则定义三个关键维度上完成了对美团的战略淬炼与价值重估。

当补贴的硝烟弥漫战场,竞争的本质最终会回归到最基础的商业要素,效率、成本与体验。在日订单峰值突破1.5亿单的极限场景下,美团十年深耕建立的本地履约网络与运营体系,展现了惊人的韧性。

对手的疯狂进攻,迫使美团必须在运力调度、成本控制、商家数字化改造等“内功”上做得更极致。美团的地推铁军、商家关系、骑手调度与算法优化构成的综合生态优势,也绝非短期资本所能轻易复制。战争以最昂贵的方式,向市场证明了美团护城河的深度。

巨大的外部压力,强力倒逼美团跳出原有的舒适区。在核心业务利润被侵蚀的威胁下,其新业务的探索与落地速度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级别。无论是社区团购的坚守,还是即时零售品牌的独立运营,抑或是对科技与供应链的更深层投入,其决策与执行都展现出更强的决断力与敏捷性。

从这个角度看,对手的猛攻在客观上帮助美团验证了“万物到家”的广阔前景,并将战略蓝图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务阵线。

这场战争也促使整个行业进行集体反思。无序的“补贴战”在引发监管介入的同时,也让市场共识逐渐清晰,饮鸩止渴的价格战不可持续,未来的竞争终将回归 “价值创造” 的本源。

美团开始通过“助力金”等方式,转而投入资源帮助优质商家提升经营效率,这标志着竞争焦点正从单纯的价格维度,转向对商家赋能、供应链优化与用户体验提升的更深层次较量。

战争教育了市场,也教育了平台自身。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饮鸩止渴式的价格战,而是围绕商家赋能、供应链优化和用户体验提升的价值战。

因此,对美团而言,这场战争或许让其损失了短期利润,却换来了一次宝贵的 “战略淬火” 。它被迫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组织、业务与战略的又一次进化,最终锤炼出一个运营更高效、业务更多元、战略定位更清晰的“新美团”。

这场千亿级外卖大战,表面是补贴与订单的厮杀,实则是中国互联网进入存量时代后的一场标志性事件。

三大巨头看似在争夺外卖市场份额,实则是在为各自的战略未来投下赌注。京东要打破增长叙事的天花板,阿里要验证大消费生态的协同价值,美团要捍卫其本地生活操作系统的核心地位。这场战争不是业务的终点,而是新一轮竞争的逻辑起点。

目前看来,这场“无限战争”或许没有失败者。因为它从根本上,就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淘汰赛,而是一场将所有参赛者,无论是主动参战还是被动卷入,都推向更高维度的晋级赛。

交战会结束,但竞争永不停息。千亿学费换来的不是谁多抢了几个点的市场份额,而是经过这场激战,中国本地生活服务的每一位核心玩家,都变成了一个更强大、更敏捷、也更难被击败的自己。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