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点”之谜:韦伯望远镜揭示“黑洞恒星”与星系演化新理论

2025年10月20日,11时25分17秒 科技新知 阅读 4 views 次

科学家们在理解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的神秘“小红点”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提出,这些难以捉摸的宇宙天体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现象,有望彻底改变我们关于早期星系形成和超大质量黑洞起源的现有理论。

突破性发现指向“黑洞恒星”

近期发表的研究表明,这些在早期宇宙中观测到的致密、极其明亮的物体,很可能是一种被称为“黑洞恒星”的全新天体。这些恒星并非依靠传统的核聚变提供能量,而是由其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驱动,由炽热气体构成的巨大球体。这一发现标志着对“小红点”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此前它们曾被初步归类为致密的恒星形成星系或早期活跃星系核。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将这些天体戏称为“宇宙破壁者”(universe breakers),他们在2024年全年分析了近60小时的韦伯望远镜数据,涵盖了4500个遥远星系。2024年7月,该团队发现了一个极端的例子,他们将其命名为“悬崖”(The Cliff),位于119亿光年之外。这一发现为“黑洞恒星”理论提供了关键证据。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员乔尔·莱贾(Joel Leja)表示:“这是一个巧妙的答案。研究团队曾认为它是一个由许多独立的寒冷恒星组成的微小星系,但实际上,它几乎可以说是一颗巨大的、非常寒冷的恒星。”

挑战当前星系形成模型

这项发现对理解宇宙的演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据《自然》杂志报道,这些天体似乎与关于早期宇宙发展的标准观点相悖,因为它们在大爆炸后仅6亿至7亿年就已存在,显得过于巨大和明亮。传统模型认为,星系首先形成,然后在其中心发展出超大质量黑洞。然而,“小红点”的发现表明,可能存在着相反的演化顺序。

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法比奥·帕库奇(Fabio Pacucci)在2025年8月提出,这些星系可能是在极其罕见的、缓慢旋转的暗物质光晕中形成的。这些光晕将质量集中在其中心,为黑洞的快速形成创造了理想条件。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何这些“小红点”仅在早期宇宙短暂的十亿年期间出现,因为暗物质光晕最终会变得更大并获得更多的旋转动量。

开启黑洞演化新窗口

近期光谱分析揭示,大约70%的“小红点”显示出气体以每秒数千公里的速度运动的证据——这是活跃超大质量黑洞的典型特征。然而,与典型的类星体不同,大多数“小红点”并未发出显著的X射线辐射,这表明它们可能代表着黑洞演化的一个早期阶段。

研究员皮耶路易吉·里纳尔迪(Pierluigi Rinaldi)指出:“这些发现将相互作用和合并置于解释‘LRD阶段’的核心位置,因为它们可能正是触发年轻星系中活跃黑洞的进程。”在99个被研究的“小红点”中,大约30%在紫外光观测下显示出紊乱或团块状结构,这预示着可能的星系合并或相互作用。

这项研究表明,这些天体是超大质量黑洞形成的“育儿所”,有望解决长期以来关于如此巨大的黑洞如何在宇宙早期就已存在的难题。正如智利大学天文学家安德烈斯·埃斯卡拉(Andres Escala)所指出的那样:“LRD(小红点)可能是超大质量黑洞形成最有利的场所,即使它们最初只由恒星组成,极端密度也会使黑洞的形成不可避免。”

(来源:前途科技)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