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新产品在越南生产!代工方却是比亚迪,特朗普帮了大忙

2025年10月20日,07时31分15秒 科技新知 阅读 2 views 次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最近,据彭博社报道,苹果被寄予厚望的三款新产品,智能家居设备、室内安防摄像头和桌面机器人,将在越南进行生产。

以往苹果的第一代产品,都是先在中国大陆进行“新产品导入”(NPI -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也就是实现产品从工程设计图到可规模化量产的过程。因为设计和调试全新的生产线、解决组装中遇到的无数工程难题、培训第一批产线工人以及将良率提升到90%以上,这些工作都是中国厂商最擅长的。

但这次,苹果跳过中国,看样子他们的“中国+1”战略要加速了。

苹果的新产品在越南生产!代工方却是比亚迪,特朗普帮了大忙

然而,越南真的可以替代中国了吗?当我们再仔细看一眼这份订单的代工方,就会觉得豁然开朗了。因为它就是一家不折不扣的中国公司——比亚迪(BYD)。

比亚迪不仅是全球销量最大的电动汽车企业,也早已是重要的电子产品制造商。

此前,在2023年至2024年,比亚迪电子的越南工厂就负责了苹果iPad系列的新产品导入和代工,也就为这次苹果新产品的生产打下了基础。

因此,在我看来,苹果将新产品首发生产转移到越南,本质上是中国供应链的海外延伸。这也表明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并不在于廉价劳动力,而在于能够将任何复杂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快速量产的制造体系。

我们一直强调,中国制造不应该是“在中国制造”,而是“中国人在全世界制造”。特朗普贸易战,无意中帮了中国一个忙,让这种能力得到了释放,开启了“中国人在全世界制造”的新时代。

出海

首先,我想指出的是,越南的制造业是中国制造的溢出。

特朗普上一任期发起贸易战后,为了降低风险,各大跨国公司纷纷将产能撤离中国。那几年,大家都十分担心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地位将被其他后发国家取代。

苹果的新产品在越南生产!代工方却是比亚迪,特朗普帮了大忙

比如,苹果要求其供应链企业在越南建厂,因此截至2024年末,苹果的官方供应商名单中已有35家在越南设厂,累计投资额近160亿美元。

然而,随着越南对美国的出口飙升,对中国的进口也在暴增。

2025年1~9月,越南对美出口额增至1128亿美元,同比增长14.8%,而同期越南自中国进口额高达1344亿美元,同比更是增长了28%。关键的是,越南对美产生巨大贸易顺差的同时,却对中国存在更加巨额的贸易逆差

也就是说,越南对美出口了越多成品,就需要从中国进口更多的制造设备、半成品和原材料。

立讯精密(越南)

而且在越南承接生产订单的也还是中国企业。

苹果在越南生产的所有产品,都是由比亚迪、立讯精密或富士康负责组装、测试和包装。只不过最终是贴上“Made in Vietnam”的标签,再装船运往美国,从而规避高额的对华关税

所以,与其说苹果在换掉中国供应链,不如说是在让中国供应链换个地方运作。

催化剂——特朗普

然而,我觉得,这一切都要感谢特朗普,他成为了中国制造全球化的催化剂。

自2018年以来,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似乎是对中国制造业的致命一击,但事实却是,他用最粗暴的方式,逼迫着中国制造企业走出舒适区,开启了本就应该进行的全球化进程。

众所周知,特朗普贸易战的首要借口,就是所谓制造业回流,让工厂和就业机会回到美国本土。

然而,根据权威机构的评估,特朗普的贸易战并没有让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或产出出现显著增长,但所加征的关税几乎全由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了,而不是像特朗普声称的那样由中国支付。

另一边,高关税却推动了产业转移,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是减少了,但从越南、墨西哥、印度的进口在迅速提升。美国整体的贸易逆差并未得到改善。

我认为,这背后更值得关注的一点在于,从中国企业迅速在海外布局的情况来看,中国制造真正的优势不在于生产产品本身,而在于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复制规模制造体系。

在西方的认知里,甚至包括在一些中国人的眼中,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主要是因为劳动力便宜。

不可否认,在最开始,中国能吸引全球跨国企业落地,确实离不开数量庞大的、且纪律性强的工人群体。此外,中国政府也对外企更加倾斜,中国还有无可匹敌且潜力巨大的市场规模。

但随着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劳动力早已不再便宜,土地成本也已高企,跨国企业们却并没有准备搬走,这是因为我们还培养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工程师群体、先进的设备制造水平、完备的供应链和成熟的管理体系。而这些能力,在中国制造的全球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前段时间,有报道称,印度制造的智能手机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已达到44%,超过了中国和越南,这甚至被印度人视为“印度制造”的巨大胜利。

但事实上,虽然富士康是台资企业,却在印度工厂的建设和运营初期,大量派遣中国大陆的工程师和技术管理人员前往印度,负责最关键的技术培训、产线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才实现了高精度产品的良率提升和量产爬坡。

有意思的是,在2024年,由于地缘政治因素,数百名中国技术人员因签证受阻,富士康不得不紧急从其他地区调派工程师来补位,这无疑反向证明了外来技术人员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印度工厂所需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测试设备,都必须从中国进口,以至于关键设备的操作系统和技术手册只有中文版本。由于绝大部分印度人不懂中文,没有中国的人员,他们最开始就根本无法操作和维护这些设备。

所以,最后,我想再次强调的是,中国制造的未来是中国人在全世界制造。

我们的出海,不是像美国那样产业空心化的外迁,而是依托中国制造业复制工厂的能力和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在全球布局产业的中下游生产线。特朗普恰好在中国具备出海能力的时候施加了外部压力,也就帮助中国企业完成了这次虽然痛苦但又必要的进化。

那么,在中国出海的大趋势下,你是否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来源:新浪科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