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果基金赵诣: “困境反转”开启锂电池步入量价齐升新阶段
在经历近4年深度调整后,新能源板块在今年下半年显现企稳回升迹象。Wind数据显示,自下半年以来(截至10月16日),中证新能源指数累计涨幅达43%,其中9月锂电池指数单月上涨17.12%,新能源汽车指数上涨16.22%,显著跑赢同期仅上涨2.59%的沪深300指数,板块热度回升明显。这一波强势反弹,究竟是超跌后的短暂修复,还是新一轮上行周期的启动信号?
泉果基金董事总经理、基金经理赵诣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出对整个行业未来的乐观预期。他指出,随着市场化出清叠加“反内卷”政策,新能源板块在供给端开始出现积极变化,加上各环节价格和盈利都处于低位,供需逆转开启。锂电池产业链正站在一个“量价齐升”的新起点上。三季度赵诣加仓了中游锂电材料公司,后续重点关注锂电产业链,亦看好固态电池前景。
新能源板块迎“供需逆转”
谈及当前新能源板块的整体态势,赵诣用“积极变化”和“困境反转”来概括。他认为,经过前几年的深度下跌,板块的核心矛盾已经转移。“当前新能源板块各环节的价格和盈利都处于历史低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更重要的是,市场化的出清机制叠加‘反内卷’的政策导向,正在让供给端发生积极变化。”
可以看到的是,目前电池产业链各环节已出现涨价迹象,预示着行业供需经过近4年的调整,开始出现逆转。
产业趋势方面,赵诣从需求侧分析指出,锂电的需求一直都比较旺盛,过去投资可能过于聚焦新能源汽车的增速,而事实上锂电的应用场景在不断拓展,电动船舶、机器人、低空经济、储能、环卫车辆、重卡等多元化需求共同支撑行业保持年化20%至30%的复合增长;就供给端而言,过往行业的症结在于过度扩张导致价格承压,但从2024年起行业供需缺口开始逐步收敛,他预判明年将会供不应求,开启持续性的涨价周期。
赵诣认为,新能源板块特别是锂电池产业链,正站在一个“量价齐升”的新起点上。“当供需出现错配时,板块就存在‘量价齐升’的内在逻辑。而且,在如此多元的需求驱动下,锂电的价格弹性空间可能会比市场预期的更大。”
固态电池尚未规模化生产
在宏观趋势之下,赵诣对产业链的微观脉动同样有着敏锐的捕捉。“我们在7月底至8月中旬密集走访了锂电中游材料、电池等环节的企业,发现龙头企业普遍已经满产。”赵诣说,“在行业需求持续高增的情况下,明年供给开始趋紧甚至供不应求,出海公司的海外基地也在关税税率明确后开始批量交付。”
根据三季报披露,赵诣所管理的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加仓了中游锂电材料公司,为组合提供了较大的正收益。他强调结构上会重点关注六氟、隔膜等明年相对明确供需偏紧,未来扩产周期长的环节,虽然本轮锂电材料价格弹性或不及上一轮陡峭,但“量价齐升”周期会更健康、更持久。
作为下一代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方向,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与长循环寿命等优势,被广泛视为新能源产业的“未来电池”。近期,我国科学家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成功攻克了长期制约其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此前,100公斤容量的传统全固态电池最多支持约500公里续航,而此次技术突破后,其续航能力有望突破1000公里的行业天花板,能量密度与综合性能显著提升,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赵诣指出,由于固态电池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且锂价持续低迷,这使得其在产业链配套和成本效益上不具备商业竞争力。鉴于此,其发展路径更可能是在局部领域率先突破,当前阶段应以重点观察为主。
“两端配置”投资策略
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清晰的投资框架是穿越周期的基石。赵诣将自己的方法论总结为:始终坚持以公司基本面和行业竞争格局为核心选股要素,深耕高端制造和科技,选择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优秀公司,并伴随其一起成长。在保持投资风格稳定的同时,持续通过深度研究对组合进行结构优化和标的拓展。
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基金目前的组合持仓,主要聚焦于新能源、电子、机械、军工等高端制造领域,并辅以港股互联网龙头公司,整体构建出“两端配置”的均衡框架:一端着眼于科技AI为代表的成长主线;另一端则布局处于“困境反转”阶段的行业,如新能源与军工,力求在景气复苏中捕捉估值修复与盈利提升的双重机会。
在AI相关布局中,赵诣认为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配置:第一是效率提升型互联网龙头;第二是新应用场景驱动型公司;第三是算力及云服务公司。在军工方面,他则指出,行业订单进入上行期叠加军贸出口需求抬升,将形成国内需求恢复与海外需求上行双轮驱动的局面。而随着装备经历机械化到信息化,再到如今的智能化,整体的供应格局也将发生变化,需精选具备竞争壁垒的个股。
(来源:天天基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