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I放下身段「买一送一」:宝洁利润引擎的挣扎与自救
文 | 节点财经,作者 | 美科
“史上最强!SK-II从来没有做到过买330ml送330ml,只有9万份!”
10月15日,一年一度的“化妆品春晚”在头部主播李佳琦的直播间如约而至,SK-II核心单品“神仙水”推出了“买正装送正装量”的史无前例优惠,相当于“买一送一”。9万份库存半小时内售罄,即便品牌方紧急追加1万份,也迅速被市场消化。
一贯以高端定位维持品牌溢价的“贵妇品牌”SK-II,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激进促销策略。
这并非孤例。SK-II另一王牌单品“大红瓶”面霜同样实施了“买一送超正装量”的方案。据李佳琦在直播中透露,此次与SK-II的优惠谈判极为艰难,“比拍offer还艰难,他们(品牌方)10ml10ml地加,(谈判的)那张纸都要被搓烂了。”
但最终,这家向来以奢侈品美妆为定价体系的高端护肤品品牌,终于向市场低了头。市场也给出了积极反馈,据市场统计,在近3年的双11李佳琦直播间,预售首日品牌排名榜上,2023年SK-II榜上无名;2024年勉强挤进前20;今年排在了第8名。
今年双11,SK-II在李佳琦直播间上线了4条爆品链接,条条链接均指向“买一送一”。尽管SK-II近一年里涨价不少,但其原本的销售体系在直播间被大幅击穿,品牌方背后的动机也远非“冲量”所能概括。
《节点美妆》认为,这场近乎于“杀价”的促销,折射出SK-II正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作为母公司宝洁旗下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SK-II已经显露出疲态,如今,不得不祭出终极大牌:一场以价换量的市场自救。
01 跌落神坛:SK-II的黄金时代与当下困境
最近流行用“法拉利老了还是法拉利”,去形容一个人或一件事经久不衰、事业长虹的状态。
SK-II精准踩中了多重时代红利,依托母公司宝洁雄厚的资本与强大的渠道掌控力,并通过“港台巨星代言+Pitera神秘成分故事”的组合拳,一步步成为了护肤界的“法拉利”。在中国市场,更是成功向消费者树立了独一无二的高端“贵妇”形象。
2015年后,随着中国新中产崛起和消费升级的浪潮,SK-II俘获了一批追求品质、具有一定消费实力的年轻女性。在此期间,它不仅成为了自用护肤的顶端选择,更成为“送礼经济”中彰显品味的硬通货,其“神仙水”与“大红瓶”组成的礼盒,被上门提亲的女婿们称为“丈母娘严选”,品牌势能达到顶峰。
在营销端,SK-II展现了惊人的“整活”能力。一方面是以品牌讲故事,2016年,由SK-II发布的《她去了相亲角》短片,深刻揭示了彼时大众热点话题“剩女”命运,从而引发女性对品牌的好感度,最终转化为销量,带动当季销量暴增300%。
另一方面,SK-II善于推出限定包装和跨界联名,尽管其核心成分Pitera的成分故事从未升级,但每每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限定包装,消费者总忍不住买来收藏。因此,神仙水一度被视为护肤界的“泡泡玛特”,附加的收藏价值不断为其带来拉新与复购。
这一辉煌在数据上得到印证:据宝洁2018财年年报显示,SK-II曾连续十五个季度实现销售额增速超过20%,并在2018财年创下高达30%的增长纪录。
然而,2023年成为SK-II在中国市场的转折点。日本核废水排海事件,给这家全球唯一生产地位于日本、水源地取自琵琶湖的品牌带来了致命一击。其赖以生存的“日本原产”地域神话,瞬间从品质背书变为信任枷锁,使其重重跌下神坛。
与此同时,宏观市场环境也在悄然生变。后疫情时代下,消费者开始捂紧钱包,普遍转向“性价比”消费。据经济观察报报道,贝恩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消费者购物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高端护肤品市场销售额下跌4%,整体承压,并与大众护肤品同年增长4%形成鲜明对比。
面对困境,SK-II在今年的自救措施显得仓促而乏力。3月,品牌逆势提价,试图试探市场底线并维持品牌溢价,结果是将部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推得更远。
8月,SK-II推出全新LXP匠心系列,并升级了大红瓶这一经典产品,然而高调的宣发并没有换来消费者的热情,在声量巨大的国货新品包围中市场反响平平。
9月,SK-II在海南海棠湾cdf三亚国际免税城开设全球首家免税旗舰店,试图以价格优势吸引特定客群。
直至此次双十一,品牌方终于祭出了“史无前例大促”这一终极手段。《节点美妆》梳理这一系列动作——从提价、推新、拓渠道到最终的大降价,清晰勾勒出品牌在增长焦虑下的战略摇摆与被动应对。
02 围剿“神仙水”:成分红利殆尽与国货“平替”崛起
事实上,老去的“法拉利”,在中国市场也经不住“新能源”的围剿。SK-II的核心竞争壁垒——“Pitera”成分的神秘光环,正遭遇来自国产护肤品的“科技平替”的严峻挑战。
多年来,SK-II之所以被称之为“神仙水”,其神仙之处就建立在“Pitera”这一独家专利成分之上。过去,在大多数品牌在讲述花草植萃的成分的时候,SK-II就以“生物发酵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叙事,建立了强大的品牌护城河,并享用了超过三十年的成分红利。
但今时不同往日。当SK-II仍在原地深耕“Pitera”故事时,国货品牌已经完成了从“讲花草故事”到“讲硬核科技”的升级。它们在酵母发酵滤液等生物成分的研发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以更亲民的价格提供了成分类似、肤感相近的产品。
例如,自然堂的王牌单品「极地精华」、华熙生物旗下肌活「糙米水」等,都从极地酵母喜默因、糙米发酵滤液、二裂酵母发酵产物等成分和概念上对“神仙水”形成了精准的“平替”围剿,且更注重实证功效。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消费者观念的彻底转变。新一代消费者更加理性、专业,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学习成分知识,不再盲目崇拜品牌的“神秘故事”,转而追求清晰的“成分配方”与极致的“成分性价比”。SK-II赖以成名的叙事逻辑,在“大牌平替”的消费语境下正逐渐失效。
其实,SK-II的困境并非个例。以雅诗兰黛集团为例,其2023财年在华业绩同样出现显著下滑,这恰恰证明了纯高端品牌矩阵在当下震荡市场中的脆弱性。相比之下,宝洁在美容板块的布局本就相对单一,过度依赖SK-II这一“超级明星”,使其在风浪面前抗风险能力更显不足。
03 宝洁的“抗衰”难题:SK-II之后,拿什么支撑增长?
SK-II的失速,折射出母公司宝洁在面对市场剧变时的品牌老化与创新乏力难题。这家日用消费品巨头,历史上虽多次经历品牌老化与复兴的周期,但此次在高端美妆领域的挑战尤为严峻。
在《节点美妆》看来,宝洁为SK-II做出的一系列市场决策,存在与消费者脱节的倾向。首先,在普遍的“消费降级”情绪中逆势提价,无异于将核心消费者推开,与市场趋势背道而驰。
其次,营销层面相比过去的辉煌时期显得乏力。传统的明星代言策略对追求情绪共鸣的年轻一代吸引力递减。例如,今年官宣莫文蔚为全球品牌代言人,其影响人群与当下的护肤消费主力军存在代际差异,未能有效触达目标客群。高溢价产品所需的深度情感连接与品牌故事,在当前的营销中呈现断裂。
最后,根本性矛盾在于,宝洁强大的大众快消品基因与运营高端美妆品牌所需的稀缺性、个性化及深厚品牌故事底蕴之间,存在内在冲突。当理性的消费者不再愿意为“品牌虚荣”支付过高溢价时,这种基因上的不兼容便被急剧放大。
《节点美妆》认为,SK-II的“买一送一”,本质上是一场用短期销量换取市场存在感的豪赌。它或许能暂时稳住波动的财报数据,但“贵妇”标签一旦被亲手撕下,未来再想贴回去将难上加难。
那么,当“神仙水”不再神奇,SK-II的品牌护城河还剩下什么?宝洁是继续押注于SK-II艰难的品牌修复与升级,还是需要孵化或收购新的、更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的美妆品牌来弥补增长缺口?
SK-II在中国市场的沉浮,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所有国际高端美妆品牌共同面临的课题: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复杂、变化最快的消费市场,没有任何品牌可以常端一碗饭。如何真正读懂并拥抱变化中的中国消费者,是摆在所有玩家面前的必修课。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