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宝“水战”输在哪?解开市值悬殊之谜

2025年10月17日,21时57分29秒 国内动态 阅读 3 views 次

每经记者|范芊芊  丁舟洋    每经编辑|魏官红    

1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宝“水战”输在哪?解开市值悬殊之谜

2元,2元,还是2元。

超市货架上,规格相似的农夫山泉矿泉水、怡宝纯净水并排陈列,它们就像是双胞胎:标签上的零售价整齐划一,同样拧盖即饮,口感差异甚微,在消费者眼里几乎是“可替代选项”。

二级市场上,它们之间却有着像是“摩天大楼与平房”的天差地别:农夫山泉市值5994亿港元,怡宝母公司华润饮料市值仅264亿港元⋯⋯这些2元水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价值密码?同为龙头水企,资本市场为何给出了如此悬殊的评判?

过去30年间,在包装饮用水这个看似“平价”的赛道上,头部企业积累了不少身家,陆续走向上市,它们同时揭开了水产业“印钞机”的真相:华润饮料近三年毛利率均在40%以上,农夫山泉同期的毛利率更是接近60%。

耐人寻味的是,在同一“黄金跑道”上,企业的资本估值截然不同。如今,农夫山泉无疑是当之无愧的“王者”,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港股市值,均一骑绝尘,而第一个站上起跑线、堪称中国包装饮用水开山鼻祖的怡宝,可谓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怡宝,究竟为何落了下风?

1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宝“水战”输在哪?解开市值悬殊之谜

去年4月至今,包装饮用水“头部对决”激烈,价格战一度打得难解难分,市场格局此消彼长。

硝烟过后,它们的江湖地位愈发分明:今年年初至10月17日收盘,农夫山泉市值上涨2176亿港元至5994亿港元,华润饮料则下跌17亿港元至264亿港元,二者“身价”悬殊,仅从市值来看,如今,“一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

若对比业绩,这种差距更显直观:2025年上半年,农夫山泉营收256.22亿元,归母净利润76.22亿元,其中,包装饮用水营收94.43亿元,占比36.9%;华润饮料营收62.06亿元,归母净利润仅8.05亿元,其中,包装饮用水营收52.51亿元,占比84.6%。

1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宝“水战”输在哪?解开市值悬殊之谜

盈利能力迥异导致市场估值悬殊,称得上是资本市场通用的底层逻辑,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就是进一步拉开市值差距的关键指标。

2025年上半年,农夫山泉整体毛利率达60.3%,而华润饮料为46.7%。即使是在头部企业竞争白热化的2024年,农夫山泉整体毛利率也达到58.1%,较华润饮料同期高了10.8个百分点。

毛利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打价格战的底气。毛利率高,意味着成本控得低,在市场竞争中,就敢于打价格战,甚至主动发起价格战,详见农夫大战怡宝,抢到更多蛋糕的却是宗馥莉!农夫绿瓶上市后,怡宝上演“滑铁卢”:市占率大跌近5个百分点

其实,包装饮用水的同质化竞争早已开局。激烈缠斗之下,行业“开山鼻祖”怡宝也有过一段辉煌经历,登顶全国包装饮用水市场冠军宝座。不过,在加剧的市场竞争下,农夫山泉后来居上,怡宝只能屈居“千年老二”的尴尬位置,且市场份额不断被瓜分。

翻阅相关上市公司近年来的财报不难发现,饮料品类的布局能力,正在成为水企拉开差距的“第二战场”。

农夫山泉早已构建起“水+饮料”的双引擎,今年上半年,以东方树叶为代表的茶饮料产品营收已经突破百亿元,占比39.4%,与自营生产基地、渠道产生联动效应,削弱边际成本。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农夫山泉茶饮料产品营收规模一举超过了包装饮用水产品,同比增长32.3%。

华润饮料的饮料业务则仍处于“追赶阶段”:2025年上半年,其饮料产品收入仅9.55亿元,占比15.4%。为了推动饮料产品业务发展,华润饮料在上半年推出了14款新品,覆盖无糖茶、运动饮料等品类,但目前看来,品类矩阵的完整度与市场渗透率远不及前者。

为何头部水企争相拓展饮料品类?做“水”的生意不赚钱了吗?

“现在做水是最没有利润的。”娃哈哈原董事长宗庆后曾在电视访谈中感慨道。

“水本身是不需要成本的,(包装饮用水)最大的成本就是瓶子。”福耀玻璃原董事长曹德旺则接过话筒表示,“我弟弟做的京珠矿泉水,在福建‘卖疯了’。”

二人的一番对话也道出了包装饮用水的成本玄机——水本身的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水的成本,在水之外

例如,用于生产瓶身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就是其中的大头。华润饮料和农夫山泉在其招股书中均提及:公司用于生产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及包装材料种类)为PET(用于制造瓶子)。以2019年为例,农夫山泉的原材料PET成本占销售成本比例达到30%以上,纸箱等包装材料也占30%以上。华润饮料的主要原材料及包装材料是PET、纸箱、瓶盖、标签、奶粉及白糖,2023年占销售成本的比例在60%以上,同期PET的采购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达到20%以上。

而当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及管理费用分摊至每一瓶水身上,总计也不到1元。根据行业数据,瓶装水行业毛利率近年来稳定在25%左右,头部企业该业务的毛利率水平会更高,例如,农夫山泉在2019年包装饮用水产品毛利率超过60%。

既然该业务有较强的造血能力,为何风头逐渐被饮料盖了过去?因为,布局饮料品类关联着争夺线下渠道的关键资源——冷柜。

一位超市老板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了冷柜合作的核心规则:“冷柜都是品牌方免费提供的,但有明确要求:门店必须将70%以上的冷柜空间用于放置该品牌产品,才能使用其冷柜。我们现在用的是农夫山泉、可口可乐的冷柜,这些品牌的饮料品类全、销量好,符合门店需求;怡宝的多元化饮品布局才刚起步,产品种类不足,我们索性没申请其冷柜。没有专属冷柜,怡宝产品的终端展示效果远不及其他品牌,销量自然更难提升。”

一位华润饮料经销商表示:“目前华润饮料总部对饮料品类的推广格外重视,在2025年推出茶饮、功能饮料等新品,完善饮品矩阵。现在我们经销商都在推进饮料渠道的铺设工作,目前已逐步走上正轨。随着饮料品类丰富起来,未来终端市场怡宝冷柜的陈列产品也能更丰富,有望改善终端销售情况。”

1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宝“水战”输在哪?解开市值悬殊之谜

根据国泰君安发布的研报,华润饮料在经销商数量、终端网点及冰柜数量上与农夫山泉及其他头部饮料品牌均有差距。

“冷柜即战场”,品类越单一,终端越被动,这一局,怡宝输在SKU太少。

水企对饮料产品越发青睐的背后,或许还有另一层考虑——大宗商品的成本很难拉开企业间的差距。

在此背景下,供应链的建设成为了影响成本高低的关键。对比来看农夫山泉采用的是全自产模式,在水源地建厂,华润饮料则与代工厂开启广泛合作

公开资料显示,农夫山泉目前已布局15个主要水源地、30余个自有生产基地,并继续在核心水源地投资扩建,今年上半年新增湖南八大公山、四川龙门山、西藏念青唐古拉山三个水源地投入使用。

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在今年5月举办的年度股东大会上明确表示,在工业体系中,代工是普遍存在的协同方式,但农夫山泉目前的所有产品是无法代工的。“公司对水源地有极高依赖,其生产系统高度定制,从管线铺设、原水处理、灌装设备到每一瓶标签的粘贴,背后是极其复杂的标准流程。”钟睒睒说。

1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宝“水战”输在哪?解开市值悬殊之谜

全自产的模式,助力农夫山泉在业内取得亮眼的毛利率,2025年上半年,公司整体毛利率较华润饮料高13.6个百分点。

而拆解华润饮料财报数据可以发现,其成本压力中藏着不小的“代工负担”:2021年至2023年,其每年需支付20亿元左右“合作生产伙伴服务费”,这些合作伙伴正是代工厂,它们为华润饮料进行罐装、封盖、包装等工序。上述报告期内,这项费用占营业成本的比例始终稳定在30%左右,成为挤压利润的重要因素。

1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宝“水战”输在哪?解开市值悬殊之谜

截至2024年4月底,华润饮料在全国有31家合作生产伙伴及13家已投产的自有工厂,生产包装饮用水和饮料产品,自有工厂主要分布在南方。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推算,华润饮料在2021年由合作伙伴(含代工厂)生产的包装饮用水占比约69%,自产比例仅31%,2024年前四个月自产比例逐渐攀升到约46%。也就是说,截至2024年4月末,华润饮料的包装饮用水仍有一半以上由合作伙伴生产,由此带来的成本压力可见一斑。

1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宝“水战”输在哪?解开市值悬殊之谜
1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宝“水战”输在哪?解开市值悬殊之谜

不容忽视的是,代工模式除了影响企业毛利率水平,也暗藏商业秘密泄漏的风险。

“代工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意味着要将自己的研发配方交给代工厂,可能会涉及商业秘密泄漏。”餐饮行业分析师、餐宝典创始人汪洪栋告诉记者。华润饮料在招股书中也反复提及,在包装饮用水生产方面与合作生产伙伴建立独家合作关系,和饮料产品合作生产伙伴签订协议保护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公布结果查询发现,华润饮料部分包装饮用水代工厂也曾代工其他品牌,至于相关工厂是否同时代工多个品牌暂不可得知。

以宏全国际集团为例,其太原子公司除了曾代工怡宝饮用纯净水,还曾代工娃哈哈饮用纯净水。此外,宏全国际集团在仙桃、漳州等地另有多家子公司,曾为喜茶、加多宝等不同品牌代工,代工厂资源的共享属性较为突出。

1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宝“水战”输在哪?解开市值悬殊之谜
1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宝“水战”输在哪?解开市值悬殊之谜图片来源:查询结果部分截图

再比如湖北天喜福饮品有限公司,也曾代工怡宝饮用纯净水,其还曾为山外人家包装饮用水代工。记者注意到,华润饮料推出的“怡宝葡萄假日果汁饮料”,由福建盼盼饮料参与代工生产。

1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宝“水战”输在哪?解开市值悬殊之谜图片来源:电商平台截图

其实,华润饮料已经意识到将生产掌握在自己手上的重要性。

自建生产基地是华润饮料“十四五”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上市公司在2024年年报中的说法,预计“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2025年),公司要将全国包装饮用水自有产能占比提升至60%以上。

记者梳理公开报道注意到,作为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2021年)的关键动作,华润饮料当年集中签约4个重量级生产基地项目,这也是其彼时在产能布局上最为密集的一次投入。

1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宝“水战”输在哪?解开市值悬殊之谜图片来源:德邦证券研报截图

如今,4年时间过去,这些项目的落地进度呈现分化态势:其中,长白山项目推进进度不明,暂无公开投产信息;而宜兴工厂(对应华东太湖基地)、河源工厂的生产线自2023年起已陆续投产,武夷山工厂生产线也在2024年逐步开启运营。此外,新增的万绿山工厂同样于2024年实现投产,另一重点项目浙江工厂则预计在2025年第四季度正式投产。

这一落地节奏,与华润饮料2024年9月披露的招股书中的规划高度吻合。2023年,华润饮料自产包装饮用水年产能为638万吨,若后续规划均顺利落地,其新建四大工厂及拓建项目将合计新增包装饮用水年产能661万吨,且这些产线均计划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底完成全部生产线投产。

这也意味着,公司在一年半内新增的自有产能将超过其2023年拥有的自有产能。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还不是华润饮料产能布局鸣金收兵之年。在去年港股IPO时,华润饮料披露,拟将30%的募集资金净额(15.64亿港元)用于战略性扩张和优化产能,包括浙江、重庆、上海、湖北四大新工厂的建设,后三大工厂预计在2026年陆续完工。如果规划都顺利落地,到2026年,华润饮料在全国将有至少19座自有工厂,6年时间增加9座自有工厂。

1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宝“水战”输在哪?解开市值悬殊之谜

与此同时,近年来,包装饮用水行业已掀起“自建基地潮”。2024年3月,娃哈哈集团与西安经开区签约,计划投资10亿元在泾渭工业园建设西安饮品生产基地;2024年7月,景田包装饮用水西南生产基地项目开工,一期投资达2.5亿元。行业集体加码背后,是对供应链掌控权的争夺已成为共识。

多名业内人士判断,当前包装饮用水市场竞争格局已趋于稳定,产品层面的创新空间逐渐收窄,后续行业竞争的核心将聚焦于供应链能力的比拼,谁能掌控更高效、低成本的产能体系,谁就能在存量竞争中占据优势

但需正视的是,供应链建设本就是“长坡厚雪”的系统性工程:自有工厂属于典型的重资产投入,不仅需要统筹土地、水源、设备、人力等多维度资源,还需经历选址、审批、建设、调试等漫长流程,绝非短期就能快速见到成效。

以华润饮料自身为例:2021年公司官宣的四大项目总投资60亿元,这一金额约为公司2021年净利润的7倍,资金压力十分显著;从投入周期来看,单座工厂从签约到顺利投产往往需要两至三年时间,期间还可能出现项目推进受阻的情况。因此,无论是实现完全自主生产的目标,还是让自有产能优势切实转化为毛利率的明显提升,都需经历较长时间才能见分晓。

策划|蒲付强

记者|范芊芊 丁舟洋 

编辑|魏官红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