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超过20天完成拨付!医保即时结算改革划定硬指标 2026年全国八成以上资金、机构纳入

2025年10月17日,15时38分08秒 机构观点 阅读 3 views 次

医保基金结算体系迎来重磅变革。昨日,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扩面提质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提出两大关键时点和双80%硬指标,全面推进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水平提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意味着医疗机构运营效率和药品流通结算效率将同步提升,也将为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次改革的核心抓手是“扩面”与“提质”双轮驱动。在覆盖维度上,《通知》明确要求:2026年底前实现即时结算资金占本地医保月结算资金比例超80%,覆盖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全类型,鼓励叠加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基金; 到2026年底前,开通即时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占比达到80%以上,优先推进二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应纳尽纳,并将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逐步纳入。

“20个工作日拨付”的时限要求则成为最直接的突破点。《通知》明确,各省级医保部门指导统筹地区定点医药机构原则上在次月10日前申报医药费用。各地要进一步规范即时结算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即时结算效率,压缩结算周期,在定点医药机构申报截止次日起不超过20个工作日拨付结算资金,力争在次月底前拨付到位。缩短特例单议病例申请审核周期,进一步提高医保基金结算拨付效率。

这一调整精准击中行业痛点,长期以来,医保基金的结算周期对医疗机构的现金流构成巨大压力,改革后效率提升将对医疗机构的运营产生积极影响。

“医院回款难是行业普遍痛点,核心表现为回款周期长、到账不及时,部分存在回款金额不足、与应结款项差距较大的情况,形成类似‘三角债’的资金梗阻。”资深医改专家徐毓才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回款难题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冲击尤为明显——当前药品和耗材集采持续扩面,企业本就利润空间压缩,回款滞后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负担,对日常经营的冲击更为突出。

徐毓才认为,“医保基金即时结算,能直接缓解相关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推动行业整体运营效率提升,是明确的利好信号。”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部分省市地区已经在推进医保基金即时结算。作为改革标杆,安徽省自2025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住院费用“日拨付、月结算、年清算”模式,医保基金拨付周期从60天压缩至最快1个工作日。依托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安徽实现了医保、医院、银行三方数据实时互通,患者出院结算时系统自动抓取费用明细,按60%比例即时拨付资金,剩余部分通过月度清算完成。这一模式使全省170多亿元医保资金提前2-3个月到账,显著缓解了医院垫资压力。

此外,河北、浙江、广东等省份,以及河南的部分市均在今年上半年推开统筹区即时结算全覆盖,以差异化创新实践为全国改革提供了多元样本。

不过徐毓才也提醒,当前国家医保局已要求各省级医保部门明确改革时间表与路线图,加快制定具体工作方案,但部分省份尤其是基层地区信息化基础薄弱,实际落地需充分考虑“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从实践层面看,医保即时结算可以尝试与医共体建设深度结合。”徐毓才建议,可采用医共体范围内的“地区牵头大医院负责制”,将辖区内医保基金打包拨付给牵头医院,由其统筹负责区域内所有定点机构的医保基金分配与结算,并承担相应管理责任,最终实现“钱随病人走”的机制落地,既提升结算效率,也能强化责任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医保局在《通知》中强调,将对未按要求推进即时结算改革的统筹地区进行督促、约谈,并视情纳入医保基金飞检范围,确保此次改革目标如期达成。

(来源:天天基金网)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