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投资人李强:硅谷AI创业者走“窄门”
2025网易《未来公开课》邀请AI领域专家、创业者、投资人及经济学家共同聚焦人工智能各领域的发展,探索未来趋势,从大模型的技术突破与行业落地,到具身智能与机器人革命,再到AI创业与投资的黄金机遇,全面畅谈AI如何深度连接现实与未来。
9月27日,在2025网易未来大会现场,《未来公开课》独家对话具有中美两地投资背景的硅谷投资人李强,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创业逻辑、中美创新生态差异、城市创新基因与AI技术融合等话题展开深度对谈,为创业者打开一扇“窄而深”的机遇之门。
李强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那些看似明朗的机遇与市场,往往不属于创业者——它们很快会被大公司与大模型覆盖。真正的突破来自于专注在看似微小、却被他人忽视的领域。正如所言,“人生这一辈子就是在投资自己的时间”,选择与谁同行、为何事投入,决定了创新的可能。
李强谈到,对创业者而言,成功的路径在于“go narrow, go deep”——先聚焦于某一垂直领域做深做透,再“go with the flow”,将产品融入用户的实际工作流程中,才能逐步成长为具有平台潜力的企业。
以下为网易科技《未来公开课》独家对话李强精华实录:
《未来公开课》:您投资过中美上百家创业公司,您认为中美两地创业者的“基因”有何不同?
李强:我觉得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来,高度重视工程与逻辑推理,在从1到10000的技术和工程扩展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而在硅谷,从0到1的创新更多源于文化因素,包括鼓励创新创业的土壤。那里的人们常常追随个人兴趣,即使在不被主流认可的情况下,仍坚持做自己热爱的事,这成为创新的重要源泉。硅谷因此不断涌现出大公司难以预见的创新。
相比之下,国内更注重名校背景和知名公司的工作经历,但这一情况也在发生变化,例如泡泡玛特等公司的出现,展现了更多异想天开的创新力量。
《未来公开课》:在如今AI人才的争夺战中,您观察到中美两地有哪些新的动向?
李强:我觉得硅谷在AI人才争夺中高度依赖全球资源,目前约70%-80%的人工智能技术骨干为华人,其中近半数在中国大陆获得本科学位。硅谷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环境,其人才、资本乃至创新基因主要依靠从外部吸收,核心活力来源于移民和多元文化背景的参与者。
这一点与中国部分城市如杭州、深圳有相似之处,这些地方也通过吸引全国各地人才形成创新土壤。但需注意,硅谷的移民驱动模式尤为突出,其成功离不开对国际人才的开放吸纳。
《未来公开课》:杭州被称为“中国硅谷”,您认为两地有何异同?
李强:我觉得硅谷与杭州等中国创新城市都具备人员多元、国企占比低和自下而上生长出的企业生态等共性,且不依赖顶尖学府也能成就卓越创新。不同之处在于,硅谷更具国际化和移民驱动基因,城市面貌变化缓慢,更注重从小空间、低成本环境中孕育“从0到1”的突破;而国内城市发展迅速、焕新频繁,需在推进规模化建设的同时,有意保留小而美、低成本的创意土壤,避免宏伟物理空间对原始创新思维形成束缚。最终,每个城市的独特性本身才是创新真正的源泉。
《未来公开课》:您认为当前硅谷的哪个技术趋势,最有可能与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完整的供应链或独特的市场相结合,产生“1+1>2”的效应?
李强:当前人工智能在大模型、文本、图像等领域的发展已趋近成熟,而下一步的关键趋势在于三维空间与物理世界智能的突破。这一方向面临的核心瓶颈是数据——与海量互联网文本不同,三维交互、机器人操作等实景数据仍严重稀缺,必须通过实际硬件操作与真实环境采集来积累。
在这一趋势下,中国凭借其强大的供应链与制造业基础,具备显著优势。国内能够结合硬件资源与实际场景,推动三维空间人工智能的发展。相比之下,硅谷在硬件与供应链方面相对薄弱,未来若要在该领域取得进展,必须与具备制造和供应链能力的地区开展合作。
我觉得对创业者而言,成功的路径在于“go narrow, go deep”——先聚焦于某一垂直领域做深做透,再“go with the flow”,将产品融入用户的实际工作流程中,才能逐步成长为具有平台潜力的企业。
《未来公开课》:您的新媒体账号已经有一百多万粉丝,是什么驱动您持续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内容创作和知识传播?
李强:我自2020年起开始通过视频分享与投资,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相信“文字即世界,语言即思想”,表达不仅是自我认知的梳理,也是连接他人的有效方式;二是在内容细分化的趋势下,每个人都应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视频是当下传递观点、聚合人群的重要途径。尽管粉丝量不大,但内容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从国内三四线城市到海外,都有人通过视频认出“硅谷李师傅”,这种正向反馈激励我持续投入。
————————————————
推广:
中国移动始终关注青年成长需求,携手抖音推出“动感地带抖音联名卡”,通过通信、娱乐与消费的多维融合,为校园青年打造更贴心、更智慧的数字生活新方式,从而将“数字惠民”融入青春赛道。
(来源:网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