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拆H:开盘涨超153%,轩竹生物今日港股上市
(来源:抗体圈)
今日,轩竹生物(02575.HK)正式港股上市,开盘涨超153%。
对于任何一家创新药企来说,从研发迈向商业化,就如同穿越一条布满荆棘的狭窄通道。轩竹生物作为背靠四环医药的“创二代”,其港股IPO无疑成为市场焦点。然而,拨开资本市场的喧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更是一个在激烈产业变革中奋力突围的样本。
01
转战港股
公开资料显示,轩竹生物是一家以创新为驱动的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分拆自四环医药(00460.HK)。IPO前,轩竹生物已通过三轮融资筹集约16亿元。
招股书显示,目前轩竹生物有超过十种药物资产在积极开发中,涵盖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NASH,包括三项NDA批准资产,一个药物项目处于NDA注册阶段,一个药物项目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四个药物项目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五个已获IND批准。

财务数据显示,轩竹生物目前仍未扭亏。2023年、2024年及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轩竹生物分别实现收入2.9万元、3009.4万元及1789.3万元,同期亏损总额分别为3.01亿元、5.56亿元及1.11亿元,累计亏损超9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账上现金余额仅约856万元,面临显著的现金压力。
此外,轩竹生物的IPO之旅并非一帆风顺。2022年,轩竹生物首次申报科创板IPO,并于2024年5月撤回申请。随后,公司转战港股市场,先后两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最终于10月15日成功挂牌上市。
02
定位:看似“全能”,实则“红海”竞争
从管线布局来看,轩竹生物的业务横跨消化、肿瘤和NASH三大领域,涵盖了小分子和ADC等前沿技术。
其首个商业化产品安奈拉唑钠(KBP-3571),是一款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质子泵抑制剂(PPI)。PPI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前有原研药,后有仿制药的集采搏杀,市场格局极为稳固。轩竹生物的安奈拉唑钠即便有“新一代”的光环,虽具有差异化优势,但在商业化过程中仍面临一定挑战。
自2023年6月获批上市以来,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产品已实现约4700万元的销售收入,初步证明了其商业化能力。
肿瘤领域是创新药企业的必争之地,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轩竹生物布局的CDK4/6抑制剂和ALK抑制剂所针对的靶点,均是全球公认的成熟靶点。
吡洛西利(XZP-3287)是一款靶向乳腺癌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目前CDK4/6抑制剂市场已形成辉瑞(Palbociclib)、礼来(Abemaciclib)和诺华(Ribociclib)等国际巨头以及恒瑞医药(Dalpiciclib)等本土龙头企业并存的竞争格局。
轩竹生物的XZP-3287虽已获批上市,但其在疗效、安全性以及未来的医保谈判和定价策略上,都将直接面临与这些强大对手的正面竞争。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将是其面临的重大挑战。
XZP-3621是一款靶向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ALK领域已历经三代产品迭代,涵盖辉瑞的克唑替尼、罗氏的阿来替尼等。
XZP-3621虽然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其商业化进程相对靠后。面对已在市场上占据稳固地位的竞争对手,其市场准入、医生认可度及患者接受度均将面临不小考验。
整体而言,轩竹生物具备扎实的研发基础,且已有商业化产品初步落地,展现出其成长潜力。然而,轩竹生物正处于竞争异常激烈的赛道,其未来成功不仅取决于研发的持续创新,更考验其在激烈市场中的商业化突围能力。
03
挑战:从研发驱动到商业驱动的惊险一跃
对于轩竹生物而言,IPO不是终点,而是真正考验的开始。上市后,它必须独立面对市场的灵魂拷问:如何将“管线价值”转化为“商业利润”?
招股书显示,轩竹生物目前尚未实现盈利。在过去几个财年,公司持续出现净亏损,主要源于高昂的研发开支和初期的商业化投入。财务数据显示,其在2023年、2024年的净亏损额持续扩大。
“烧钱”续命与“造血”求生的平衡木。
创新药研发堪称九死一生的高投入博弈。IPO募集的资金,对于支撑庞大的临床试验与商业化推广而言,或许只是杯水车薪。安奈拉唑钠的销售收入在短期内难以覆盖巨大的研发开支。因此,轩竹生物必须在“持续烧钱”以推进后期管线和“加速造血”以实现自我循环之间走好钢丝。未来一到两年,轩竹生物的现金流状况和核心产品KBP-3571的销售爬坡曲线,将是衡量其能否独立行走的关键指标。
研发的“后劲”决定未来高度。轩竹生物的长期价值,取决于其能否持续产出具备竞争力的候选药物。其在ADC等前沿领域的布局,构成了其未来想象力的源泉。但这些项目尚处早期阶段,从临床前到最终获批上市,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轩竹生物的成功上市,不仅是中国创新药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缩影,也标志着该行业已进入更为复杂和挑战性的“深水区”。告别了过去靠一个概念就能获得高估值的时代,市场开始要求企业拿出实实在在的商业化成绩和差异化的临床价值。轩竹生物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关于“选择”与“执行”的故事。它能否在红海中寻得蓝海,在夹缝中开拓坦途,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