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奔流,“苏”写新篇——从“苏超”现象探寻江苏高质量发展动能
江海奔流,“苏”写新篇——从“苏超”现象探寻江苏高质量发展动能
万里长江,至此浩荡入海;千年文脉,于此生生不息。今年盛夏,一场名为“苏超”的足球赛事如火如荼,燃动全国。绿茵场上,“十三太保”同场竞技、各展风华;赛场之外,一股源于经济实力与文化自信的热浪奔涌不息——人们不禁发问:究竟是怎样一片土地,既能诞生“散装江苏”的幽默自嘲,又能凝聚“苏大强”的雄厚底气?
这片土地,以全国1%的陆域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创造了10%以上的经济总量。GDP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二,制造业规模长期领跑全国,区域差距为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江苏实体经济根深叶茂、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从“一城一品”的产业地标,到链式协同的集群生态;从传统产业的智改数转,到新兴赛道的开道超车,江苏以其实践诠释了强并非规模叠加,而是结构优化、系统协同与创新驱动的综合呈现。
在江苏省连云港港东方港务分公司码头, 滚装轮停在泊位上装载出口轿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图文
看江苏经济的硬核底气
江苏启东,三水汇流,浪潮共舞。万里长江在此书写奔流的终章,也与东海、黄海共同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新篇。今年8月,由我国自主建造的、被誉为海工装备“皇冠上的新明珠”的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NGUYA FLNG”从启东启航,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海工装备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沿江而上,主跨超千米的常泰长江大桥如钢铁巨龙飞架南北,将常州、泰州二市相连——这座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于今年9月正式通车,进一步促进了扬子江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巨轮破浪,重塑行业尺度;大桥跨江,刷新天际轮廓;“苏超”出圈,开辟文旅赛道。众多突破与颠覆,展示出“苏大强”的实力。
——“苏大强”,强在经济底盘坚实、结构向新。
看总量,2024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13.7万亿元,增量全国第一;全省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全国约14%。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比全国增速高1个百分点。
看结构,2024年,江苏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突破50%,达50.7%,并于今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51.8%。
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到新能源、物联网,江苏多个新兴产业已在全国领跑;面向商业航天、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更前沿领域,江苏正加速布局、奋楫争先。目前,江苏未来产业核心企业总数超3100家,营收规模超75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一如绿茵场上,既有传统劲旅稳扎稳打,亦有新锐队伍异军突起,江苏经济则在传统产业稳进与新兴产业突破中,不断夯实底盘、优化结构、延续精彩。
——“苏大强”,强在区域特色鲜明、协同共进。
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科技仪器——江苏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产业中,苏州一城独占这三席,尽显最强地级市风采。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从硅片、电池、组件,到辅材辅料、装备制造、应用系统、组件回收,分布在苏南、苏北的盐城、常州、宿迁、淮安四市构建起了完整度超90%的光伏产业链,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截至目前,江苏已累计培育1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全国第一,并实现全省13个设区市全覆盖。
产业的均衡,带动了区域的均衡。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已缩小到1.8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到1.80,江苏成为全国区域发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这种均衡,也正是“十三太保”敢于自嘲的底气所在。
——“苏大强”,还强在产业门类齐全、链条完备。
一场精彩的球赛,既需锋线锐利、中场稳健,亦要后防稳固、门将得力。而完备的产业门类与链条,是江苏经济应对风险挑战、保持稳健发展的坚强保障。
位于常州金坛的蜂巢能源,是动力电池头部企业之一。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其装机总量同比增长97.1%,增速居全球第一,总量跻身全球前十。“在金坛,我们方圆9公里内就能采购到绝大部分上游材料,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增强了供应链稳定性。”蜂巢能源党委书记王志坤告诉记者。
统计显示,江苏制造业覆盖31个大类、191个中类、500多个小类,是全国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
“当前,我们正着力构建‘1650’产业体系,即发展半导体、高端装备等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50条产业链。”江苏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与长三角兄弟省市协同发力,这里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最完备的区域之一。”
探江苏发展的内生动力
巍巍储罐林立、空中管廊交织,位于连云港徐圩新区的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已平稳运行三年有余。这个由盛虹集团推动、总投资约677亿元的项目具备1600万吨年加工原油能力,是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
盛虹集团起步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一家村办印染小厂。从纺织起家到实现“一根丝”变“一滴油”的全产业链贯通;从乡镇企业到“世界500强”,其发展轨迹恰如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一路高歌的缩影。
——传统产业“老树新枝”,以智改数转重塑竞争优势,焕发澎湃新动能。
走进南钢智慧运营中心,42米长、6米高的超高清管控屏上,实时跳动着生产数据,数字孪生技术将万吨级钢铁生产线复刻为可交互的三维模型。这一“钢铁大脑”的背后,是南钢联合华为研发的“元冶·钢铁大模型”。在其指挥之下,不仅生产效率更高,综合成本也得到有效压降。
传统产业是撑起江苏经济的基本盘,但传统不等于落后。一旦插上数字化、智能化的翅膀,它们便能迸发出强劲的新生命力。江苏自2022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5.6万余个,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0.1%、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9.1%,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
“我们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部署开展淘汰落后、老旧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布局优化五大行动。”江苏省工信厅相关人士介绍,近三年来,全省累计实施单个项目投入超500万元的老旧设备更新改造重点项目超过2000个,有力推动了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民营企业千帆竞渡,以创新韧劲深耕细作,塑造发展新优势。
从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到改革开放中“苏南模式”崛起,民营经济在江苏发展中始终澎湃着巨大动能。如今,民营企业更是江苏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
“一款新产品从创意到规模化量产,往往需要5到8年。我们坚信,即便短期没回报,持续的研发投入也是维系未来竞争力的基石。”常州民营企业泛亚微透董秘王少华以公司独创的CMD产品举例,该产品投向市场后历时7年才做到8000万元的年营收规模,但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主机厂和车灯厂采纳,大幅降低了车灯防雾成本,未来有望成为主流解决方案。
泛亚微透的膜材料、朗博科技的橡胶密封件、东威科技的水电镀设备……许多规模不大、声名不显的江苏民营企业,却已在一个个细分赛道做到行业头部,积累了大量核心技术。
拆藩篱、疏经脉,江苏致力于营造让民营企业如鱼得水、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2023年,江苏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今年7月,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并审议《江苏省民营经济促进条例(草案)》。该条例拟在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等方面作出针对性制度安排,持续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政府精准赋能,以高瞻远瞩谋篇布局,以因势利导聚合要素,构建产业新生态。
2024年底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超600家,产值达2512亿元;拥有华润微电子、长电科技、SK海力士、华虹无锡、卓胜微等一批龙头企业;构建起从设计、制造、封测到材料乃至设备的全链产业集群……无锡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不仅成为城市的名片,更在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烙下了深刻的“太湖印记”。
回望无锡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产业底蕴的先天优势、龙头企业的集聚牵引、地方政府的顺势而为与高位谋划缺一不可:1963年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开展半导体晶体管生产,产业起步;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无锡先后承担了国家微电子“六五”“七五”和“908”工程,组建无锡微电子联合公司,以原华晶集团为主体建成国内首条6英寸CMOS生产线,成为国家南方微电子工业基地,为我国培育早期集成电路产业人才。
“华晶在当时被誉为国内半导体的‘黄埔军校’。我们公司创始人早年就在华晶工作,创业时选择回到既熟悉、产业链配套齐全且氛围又好的无锡。”新洁能董秘肖东戈告诉记者,本地完备的产业链为公司解决了大量配套问题,让公司得以专注设计,逐步成长为半导体功率器件龙头。
江苏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对产业的规划,更多是因势利导,立足各城市的资源禀赋,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同时,积极组织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找订单、拓市场。”
不直接下场指挥,而是通过搭建平台、优化服务,打造最优赛场,让每支队伍的潜力充分释放,让每场赛事的体验充分提升,这正是“苏超”中有为政府的风采。
悟江苏实践的当下启示
无锡(经开区)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产业园(无人机全景照片)。 新华社图文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江苏以其持续的实践探索,不断丰富着“强富美高”的时代内涵,并以科技创新、区域协同、金融赋能等方面的扎实作为,为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省域实践。
——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厚植新质生产力。
从率先引入安卓系统到深度参与鸿蒙生态,再到以软硬件结合破解国产信创电脑不好用的痛点,诚迈科技近二十年的发展,体现了对基础软件“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信创投入巨大,短期影响业绩,但我们瞄准的是自主可控的长期机遇。”诚迈科技董事长王继平说。
“十多年前,公司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砍掉了所有仿制药研发,全力转向新药研发。”吉贝尔董秘翟建中告诉记者,历经十余年以旧养新的巨额投入,公司抗抑郁新药即将完成III期临床试验,抗肿瘤新药正在开展IIa期临床试验,并构建了三大技术平台,为后续管线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江苏正锚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聚焦产业重点方向与前沿赛道,发力“从0到1”的原始创新,针对其高投入、长周期与战略性,集中攻坚关键核心技术。
——谋出海与拓内销并举,夯实新发展格局。
“森萱医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今年上半年实现出口收入超8000万元,同比增长达13.3%。”“海伦哲上半年新签海外订单3000万元,大幅超去年全年总额。”……调研中的反馈,让记者深切感受到,一批苏企正迈着坚定步伐走出去,满怀信心与勇气。
不少苏企已从商品出海迈向产能出海。今年国庆假期,澳弘电子在泰国投建的生产基地正式封顶。澳弘电子副总经理、董秘耿丽娅说:“项目投产后将填补我们在海外产能的空白,进一步增强对下游海外客户的供应能力和服务质量。”在欧洲设工程中心、建德国子公司、落地罗马尼亚工厂……这些年,沪光股份在出海路上稳扎稳打。“我们不仅自己在海外建厂,还带动了一批供应商走出去。”沪光股份总经理金成成告诉记者。
也有很多外向型苏企将目光转向国内,积极挖掘内需潜力。外贸销售占比超过六成的天工国际,正以高端精密刀具为突破口,加快布局国内市场。“精密刀具在国内是一个数百亿元的大市场,但目前销售突破10亿元的本土企业寥寥无几。我们非常看好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天工国际有限公司总裁、天工股份董事长朱泽峰表示。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畅通科技、产业与金融良性循环。
“上市后,我们借助募集资金扩大产能、强化研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上市为公司品牌带来强力背书,助力开拓重要客户。”提及资本市场的作用,江苏企业家的评价高度一致。
作为全国上市公司数量第三、北交所与科创板公司数量第一的省份,江苏已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从早期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到后期上市融资,江苏着力构建全链条金融生态,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注入持续动力。
2024年6月,总规模500亿元的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启动运行,通过联动产业资本、社会资本与金融机构,扩大股权融资供给,搭建产融对接平台,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截至今年8月,该基金已组建三批共41只产业专项基金,总规模1069亿元,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基金集群累计投资93个项目,其中英诺赛科、正力新能成功上市。
“我们将以更大力度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促进金融要素向科技型企业集聚,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金融保障,全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以科技金融勇争先,助力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江苏省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说。
正如球场上,没有永远的胜者,唯有不懈奔跑的队员。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远征。江苏也清醒认识到,前行之路仍需应对多重挑战:经济运行面临内需不足、外需承压的双重考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仍需加力推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等。面向未来,这片热土仍需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担当,在攻坚克难中锤炼韧性,在创新突破中开辟新局。唯有如此,方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画卷上,书写更加壮丽的“江苏篇章”。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