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外资资管深耕之道,陆家嘴金融沙龙第30期圆满举办

2025年10月13日,21时33分16秒 投资建议 阅读 2 views 次

10月11日,“陆家嘴金融沙龙”第30期活动在上海浦东如期举行。本期沙龙以《外资资管在中国的深耕之道:新阶段的开放深化与产品创新升级》为主题,特邀来自外资公募基金、外资私募基金、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律师事务所的专家,共商外资资管机构如何聚焦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与精耕细作,把握中国新一轮开放带来的机遇,从而助力资管行业迈向新阶段。

“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不是为股东服务,而是让投资人赚钱”

资产管理是大众热门话题,那资管公司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不是为股东服务,而是让投资人赚钱。”路博迈基金(中国)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阎小庆在主旨演讲中开门见山地抛出了他的核心观点。他强调,资产管理公司实质上的最大股东是投资人,而非实际出资的股东。因此,在公司治理框架的设计与决策受益层面,资产管理公司必须回归“为投资人赚钱”这一根本宗旨。

结合在银行、基金行业近30年的从业经历,阎小庆对中国金融开放的演进有着深刻洞察。他指出,当前的开放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其目标在于搭建全球平台,构建一个中外融合的金融生态。在这一进程中,他对外资资管机构寄予厚望,不仅期待其扮演“中国专家”的角色,更希望其能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通过积极沟通,影响海外投资人的看法,将增量资金引入中国市场。

基于与集团及全球同行的密切交流,阎小庆观察到一种积极的共识正在形成。他特别指出,中国在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领域所展现出的卓越政策协调与落地能力,正赢得越来越多海外投资机构的认可与信赖。

然而,外资资管机构在华发展也面临挑战。在阎小庆看来,本土化是首要障碍。投资的背后是本土智慧、资金与政策的深度融合,若不能以本土决策为主导,市场判断极易出现偏差。因此,外资机构需要秉持国际化标准,融汇本土化智慧,方能精准服务本地投资者。

面对上述挑战,产品创新是外资资管深耕中国市场的重要途径。如何将海外成熟经验与中国市场实际相结合?阎小庆认为,这不仅需要监管智慧,也离不开法律、审计等专业机构的协同支持。他以公司的气候转型产品为例,分享了实践心得。在气候转型产品筹备初期,由于国内缺乏统一的关于“气候变化”的定义,团队与证监会就政策框架与维度稳定性进行了大量细致沟通,最终推动产品成功获批。这一案例,在他看来正是“监管积极拥抱外资资管”的生动体现。

除了外部沟通,阎小庆进一步阐释了产品创新的内在逻辑。他认为,可持续发展应成为基本原则。这是因为,追逐交易性机会对投资而言挑战巨大,而资产管理公司的专业价值,恰恰体现在能够将可持续的逻辑融入投资流程与策略,为投资人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在阎小庆看来,这既是专业能力的体现,也是赢得投资人长期信任的基石。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中外资管机构在上海共建全球资管中心的关键所在。

共探外资资管深耕之道,陆家嘴金融沙龙第30期圆满举办

产品创新是外资资管机构在境内发展的引擎

外资资管机构在中国市场如何展业?未来益财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崔涛以资金流向为脉络,勾勒出清晰的三大路径:从境外到境内、从境内到境外以及境内本土业务。

在“从境外到境内”这一路径中,外资资管机构致力于将海外资金引入中国。崔涛分享了一组引人注目的数据:中国市场已成为韩国投资者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韩国通过ETF投资中国市场的规模已约达38亿美元。展望未来,他毫不掩饰对中国科技赛道的看好,并透露集团各子公司正积极布局中国科技相关ETF产品线。他特别提到,今年在首尔发行的四只中国科技ETF,规模与收益双双走高,市场反响热烈。

另一方面,“从境内到境外”则指将境内客户的资金配置于海外市场。崔涛指出,近年来境内投资者“出海”的渠道日益丰富,除传统的QDII、QDLP外,基金互认、ETF互联互通、跨境理财通等亦不断拓展。在这些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境内投资者对海外配置的热情持续升温。

然而,展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如何破局?崔涛以“备兑策略”(一种期权交易策略,指投资者在持有股票、ETF或商品等标的资产的同时,卖出相应数量的认购期权,通过收取权利金来增强收益或对冲风险)产品为例介绍道,该产品在美国欧洲、日韩等地均验证成功,其在香港试点的一只相关产品规模也增长迅猛——自去年2月上市至今年9月底,已冲上80亿港币,且99%的持有人为个人投资者。

为何该产品能如此迅速地赢得市场?崔涛解释道,一方面得益于今年港股的良好表现,另一方面则源于其具有吸引力的分红机制,共同为客户带来了良好的投资体验。亲历该产品从零到一的全过程,崔涛深切体会到,产品创新正是驱动外资资管在中国市场发展的核心引擎,只要将真正优质且新颖的产品与理念引入境内,客户自会进行投资。

新兴市场中,中国股票目前的涨幅并不夸张

站在投资的角度,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基金经理安昀直指核心,抛出一个关键观察:中国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中,约70%的资产与房地产相关。这一结构意味着,未来资产配置向资本市场转移的空间依然广阔。

基于此,安昀指出,资管机构的根本任务,在于为投资者创设“靠谱”的产品。所谓“靠谱”,他强调了两个关键维度:一是产品透明度,需通过明确的基准与严格的跟踪控制误差,切实解决“货不对板”的问题;二是产品的净值曲线必须足够稳健,真正让投资者赚到钱,弥补“产品涨了”与“客户赚到”之间的体验落差。

资产配置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净值曲线的表现。安昀进一步阐释,优质的资产配置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拓宽资产类别,例如将配置范围从公开市场延伸至另类资产,以构建差异化的风险收益特征;二是依靠科学的配置技术与严明的执行纪律,通过严格流程管理、强化风控纪律的方法落实配置目标。

展望未来市场,安昀持明确乐观态度。他指出,自2021年底房地产进入震荡期以来,居民负债增长基本停滞,而存款仍持续积累。他认为,居民存款向资本市场迁移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公开市场标准化产品未来必将大有可为。

站在全球视野,安昀同样看好中国制造的韧性。他特别提到,尽管面临外部压力,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依然保持强劲。中国电动车等产品在欧洲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正推动“中国制造”从“高性价比”代名词,逐步转型为“优质品牌”的代表。

今年以来,中国股市表现强劲。那么,当前中国股市是否已涨幅过高?通过将A股与印度日本、韩国等新兴市场近五年涨幅进行对比,安昀指出,中国股市整体估值处于低估区间。他坦言,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整体维持乐观态度。

100家上市公司涉及数据资源入表金额21.64亿元

在外资资管机构深耕中国市场的进程中,专业服务机构与金融机构一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会计师的视角出发,安永大中华区中国金融改革工作组主管合伙人江海峰,深入剖析了中国会计准则对外资资管机构的深远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中外资管机构展业的关键所在。那么在会计准则层面,对其信息披露有何具体要求?江海峰援引行业实践指出,中基协发布的《基金管理人绿色投资自评估报告(2024)》中,共纳入52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与241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的自评信息。其中,28家公募基金将绿色投资明文纳入公司战略,并有20家通过社会责任报告、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等形式,在官网或公众号向投资者与社会公众进行披露。中国会计准则已实现与国际准则的全面接轨。

在江海峰看来,资管机构作为连接社会资本与实体产业的桥梁,强化可持续信息披露,将有力帮助机构系统评估“募、投、管、退”各环节及投资标的所面临的ESG相关风险,从而在服务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除可持续发展外,数字化转型同样是资管机构发展的重点方向。聚焦于会计实践,江海峰明确表示,数据资产入表对外资资管机构具有深刻意义。

他指出,对企业所拥有的数据资源,应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结合其持有目的、形成方式、业务模式以及经济利益预期消耗方式等,进行规范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30日,在5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已有100家披露数据资源入表事项,涉及总金额21.64亿元。其中,共有9家金融业公司完成入表,总金额达4969.63万元。

江海峰认为,数据资源入表的推进与实践,将为外资资管机构带来多重价值:不仅有助于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增厚资产规模、增强市场认可,更能推动机构构建全新的数据资源战略,提升内部管控与数据治理水平,同时深化对投资标的的理解与风险把控能力。

外资资管机构更加关注养老和跨境资产管理业务

除会计服务外,法律服务在外资资管机构深耕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同样不可或缺。上海市通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吕红回顾道,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并承诺开放基金市场时,市场上仅有一只开放式基金。而根据中基协最新数据,截至今年8月,市场存续基金已接近1.2万只,类型丰富多元,涵盖股票型、债券型、货币市场基金、指数基金、ETF、QDII等。“这些基金产品的架构,正是在外资机构的专业指导下才得以成功搭建。”

如今,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已实现长足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门类齐全,形成百花齐放、同台竞技的格局。在构建“大资管”生态的过程中,各类机构发挥自身特长,走向差异化发展。吕红指出,与此同时,外资资管机构面临的竞争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内资基金公司已形成一定壁垒,对外资资管机构构成显著挑战。在此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为外资资管机构营造更优的发展环境。

吕红形象地以“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来比喻外资资管机构在中国当前的处境。她认为,对外资而言,核心在于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她引用去年底证监会调研报告指出,与内资公司普遍追求规模不同,外资资管机构更聚焦于养老金融与跨境资产管理,并在合规风控与风险管理方面表现突出,逐步形成专业特长。

那么,外资资管机构具体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吕红进一步说明,外资资管机构正综合运用QDII、QDLP、基金互认、理财通等多种开放渠道进行联动,将优秀的海外产品引入中国,全方位服务境内外市场。

在长期服务外资机构的过程中,吕红深切体会到,近年来全球资管市场演变迅速,外资资管机构将海外最先进的产品与策略带入中国,显著推动了中国基金业态的丰富化。“从养老产品、量化投资、CTA策略、MOM,到投资印度、日本等特定地区的产品,外资都发挥了积极的催化作用。”

在众多创新中,PE市场的突破尤为显著。吕红特别提到,在外资资管机构的引导下,越来越多PE机构将股权产品设计为“半流动性”形态,投资于一级市场,却具备二级市场的流动性特征,为整个市场和区域发展带来了重要价值。

本期“陆家嘴金融沙龙”由上海市委金融办、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陆家嘴金融沙龙秘书处主办,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城全球资产管理机构联合会协办,第一财经、财联社提供媒体支持。该系列活动将构建与“陆家嘴论坛”相呼应的常态化交流平台,通过机制化、场景化、国际化运作,持续输出金融改革“浦东智慧”深度赋能浦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迈向新高度。

举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