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证券IPO:股权隐患未消,投行收入跌38%,5亿募资能破“靠天吃饭”宿命吗?

2025年10月13日,12时04分01秒 国内动态 阅读 2 views 次

(来源:明见局)

东莞证券IPO:股权隐患未消,投行收入跌38%,5亿募资能破“靠天吃饭”宿命吗?

即便东莞证券已披露第七版招股书,截至2025年10月仍未迎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首轮问询。

十年,足以让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行业中坚,却未能让东莞证券迈过A股上市的门槛。

2025年9月30日,这家成立于1988年的老牌券商,在深交所更新第七版招股说明书,继续其漫长的IPO排队之旅。

东莞证券IPO:股权隐患未消,投行收入跌38%,5亿募资能破“靠天吃饭”宿命吗?

从行贿风波到国资接盘,股权隐患仍在?

东莞证券的IPO之路,似乎绕不开股权这道关卡。

2017年,东莞证券原控股股东广东锦龙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因涉嫌单位行贿被立案侦查,东莞证券因此主动向中国证监会申请中止IPO审查,这一中止状态持续了近四年。

据公开信息显示,直至2021年2月证监会才恢复了对东莞证券IPO申请的审查。不过,股权层面的不稳定因素并未随之消除。

锦龙股份长期处于高负债运营状态,将其持有的东莞证券股权进行质押似乎已成为常态。

截至2025年9月26日,锦龙股份所持的1.5亿股东莞证券股份处于质押状态,该部分股份占东莞证券总股本的10%,且占锦龙股份自身所持东莞证券股权比例的50%。

值得关注的是,锦龙股份实际控制人杨志茂旗下的东莞市新世纪科教拓展有限公司所持有的6900万股东莞证券股份被司法冻结,占东莞证券总股本的4.6%。

股权质押与司法冻结的双重压力,直接导致东莞证券的上市进程受到阻碍。即便公司于2022年2月实现首发过会,但后续仍因财务资料提交问题,IPO审核再度中止

2025年6月,东莞发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与东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组成的国资联合体,以22.72亿元的价格受让了锦龙股份所持有的东莞证券20%股权。

此次交易完成后,东莞国资对东莞证券的持股比例从55.4%跃升至75.4%,东莞证券正式转为国资绝对控股状态。

这一股权结构变动被外界视为推动其IPO进程的关键一步,但股权层面的隐患并未彻底消除

一方面,锦龙股份仍持有东莞证券35.4%的股权,其此前质押的1.5亿股股份尚未解押,未来若出现平仓风险仍可能影响股权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新世纪科教所持被司法冻结的6900万股股份尚未明确处置方案,若后续进入司法拍卖程序,股权结构或面临新的变数。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东莞证券已披露第七版招股书,截至2025年10月仍未迎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首轮问询

对比同期排队的渤海证券、财信证券等券商均已进入“已问询”阶段,东莞证券的审核进度明显滞后。

市场普遍认为,股权历史遗留问题或是监管层考量的核心因素。

东莞证券IPO:股权隐患未消,投行收入跌38%,5亿募资能破“靠天吃饭”宿命吗?

投行业务缩水40人,收入占比不足3%

作为全国首批承销保荐机构,东莞证券在2025年上半年的投行业务表现略显乏力,据其最新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公司当期股票保荐与承销业务收入为零,未完成任何IPO或再融资项目,在同期排队的多家券商中成为唯一该类保荐业务收入“挂零”的机构。

财务数据层面,招股书及业绩披露信息显示,2025年上半年东莞证券投行手续费净收入为5415.8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约38.4%;而同期公司营业收入为14.47亿元,投行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仅3.74%

与之相伴的是投行团队规模的调整,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投行人员数量为172人,较去年同期减少40人,降幅超18%。

这种业务与人员的变动形成了一定的连锁反应,项目储备不足客观上导致人员流失,而团队规模缩减又进一步影响项目承揽能力,使得业务发展陷入阶段性困境。

对此,东莞证券在招股书中解释称,主要是受一级市场整体趋于审慎、项目推进节奏放缓的影响。

回溯过往几年,投行业务始终未能成为东莞证券的核心支柱业务。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2022年-2024年,公司投行手续费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54%、9.24%和7.47%,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显著低于2024年证券行业约7.1%的平均占比。

即便在2024年二级市场回暖、券商投行业务整体向好的背景下,东莞证券的投行收入也未出现明显增长,当年投行手续费净收入为2.1亿元,较2023年基本持平。

反观同期排队的同行机构,财信证券2024年虽受股权融资阶段性收紧影响,但整体业务根基扎实,综合实力位居行业中等偏上;渤海证券则凭借区域国企项目储备,投行业务保持增长态势。

此外,投行业务的阶段性疲软,对东莞证券的上市估值及长期发展难免产生影响。

对于券商而言,投行业务是连接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重要纽带,也是衡量综合服务能力的关键指标。

而这些情况大概率会成为监管层审核问询关注的重点,不过从招股书透露的信息来看公司仍在积极布局,截至2025年8月末已签署多份IPO保荐协议及债券承销协议,后续业务进展值得关注。

东莞证券IPO:股权隐患未消,投行收入跌38%,5亿募资能破“靠天吃饭”宿命吗?

动作频出,积极求变

从2015年首次冲击IPO到2025年更新第七版招股书,东莞证券的十年上市路也折射出部分中小券商的发展难题。

区域依赖似乎是东莞证券长期存在的一个特点,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4年末,公司在全国设有101家证券业务网点,其中30家位于东莞市,占比不足30%,但东莞地区网点贡献的收入占总营收比例超50%

尽管公司近年发力拓展外地市场,2022-2024年外地网点从65家增至71家,但外地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45%左右,未能突破50%。

由于外地网点多布局于三四线城市,在深圳、广州等核心城市市场份额不足1%,难以与头部及区域龙头券商抗衡,一定程度上导致区域拓展效果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依赖的背后或是业务结构的不均衡。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公司证券经纪业务的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占营收比例均超40%,2024年该收入达11.72亿元,占比42.58%,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而2024年资管业务收入不足1亿元,占比仅4.6%;投行业务2025年上半年股票保荐与承销业务收入为零。

市场有观点认为,这种依赖经纪业务的模式抗风险能力较弱,2023年A股调整期间,其经纪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5%,直接导致净利润从2022年的7.91亿元降至6.35亿元,降幅超19%。

为破解发展瓶颈,东莞证券近年动作频出

股权方面,2025年6月东莞控股与东莞金控组成的国资联合体受让20%股权后,东莞国资持股比例升至75.4%,确立绝对控股地位。

管理层方面,2025年2月聘任杨阳为总裁、王炜为副总裁,8月又调整经纪业务、资管业务部门负责人,试图注入发展新动能。

募资方面,第七版招股书披露拟发行不超过5亿股A股,募集资金扣除费用后全部补充资本金,计划投向财富管理、投行业务等领域。

不过,5亿募资规模较渤海证券15亿元、财信证券12亿元的计划相对偏低,且未明确具体投向比例与预期目标,市场对其能否实质性改善业务现状存在疑虑。

(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谨慎辨别。)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