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报告:房地产定位正转向“民生基石”与“创新载体”
新华财经上海10月13日电(记者王淑娟)12日,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2025年三季度宏观经济专题研讨会举行。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靳玉英表示,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不仅是行业周期性波动的体现,更是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必须应对和解决的系统性课题。在此背景下,房地产“再定位”的核心在于重新认识其在新时代经济格局中的功能与角色。在她看来,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7%,房地产正由“经济支柱”转向“民生基石”与“创新载体”的双重定位。
上海财经大学在研讨会上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宏观经济专题报告》指出,家庭收入不确定性的增加是房地产市场问题的触发点,收入不确定性会引发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叠加住房资产流动性差的属性,促使家庭资产负债表调整。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将通过推进高品质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切实缓解新市民、青年群体住房困难,并推动房地产成为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的空间载体。为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靳玉英提出,短期应着力扩大融资支持,助力房地产企业化解债务风险;中长期则应加快推出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为房地产的平稳转型注入新动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认为,推动资源从房地产市场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核心城市已开始步入存量市场阶段,二手房交易正成为主导,一线城市人房转化比(新建住房规模与常住人口的比值)下降,已接近纽约、东京的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住房消费理念正发生深刻变化,体现为租房队伍不断壮大以及现房销售占比持续上升。预计2025年我国房地产市场降幅将进一步收窄,2026年后回稳的可能性较大。
盛松成提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四大路径:加快完善保障住房体系,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以及新市民、青年住房困难等问题;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依托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市场;鼓励人口返乡创业,释放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潜力。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表示,我国房地产市场仍有增量空间,但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他提出“精准施策”,强调应遵循“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调节逻辑。对于人口流入地区,关键在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建设用地指标随人口流动而配置;在住房保障方面,他呼吁发展规范化的租房市场,推动“租购同权”,并将保障范围从“人才”延伸至广大普通劳动者。面向未来,他认为,房地产行业需把握服务化、绿色化、适老化等新需求,通过减少空间错配、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公共住房服务配套等路径,最终实现供需匹配与可持续发展。
(来源:天天基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