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混改"

2025年10月12日,19时06分34秒 科技新知 阅读 3 views 次

文 | 沈素明

我做管理顾问20多年来,有个总结:企业管理中的所有“急症”,背后都是“体制”和“机制”的慢性病。而当我们谈论中国企业中最宏大、最复杂的一项“手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简称混改)时,这种体制与机制的冲突一瞬间被放大了上百倍。

典型的对比画面如:

中国联通在引入了阿里、腾讯百度等十四家战略投资者之后,董事会能真正重构,新业务协同爆发,活力再次被激活,它证明了制度设计可以打破旧有的僵局。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地方性国企,也走完了“招拍挂”的流程,引进了民营资本,但最终只是在股东名册上多了一行字,企业效率纹丝不动,甚至因为文化摩擦而一地鸡毛呢?

差别到底在哪里?

不是运气,更不是政策不够好,而在于我们对“混改”的理解,还停留在“混”这个字眼上,而没有真正触及“改”的内核。混改这件事,说复杂,它涉及国资流失风险、员工安置、公司治理、文化融合等十多个系统性议题;说简单,它的核心逻辑就一条:让企业的经营逻辑真正从行政体系中剥离出来,按市场规律办事。

今天,我来大话"混改",以一个商业观察者和组织进化专家的视角,从底层逻辑、操作路径、系统融合、人力安置这四个维度,呈现这场中国式企业重生的完整逻辑。

一、底层逻辑:混改,是权力结构的再平衡

在我看来,混改不是融资行为,不是简单的所有权多元化,而是一场深刻的、围绕企业生命力和效率展开的权力结构再平衡。所有搞砸的混改,都是因为没有看懂混改的底层逻辑。

国有企业在过往的经济建设中功不可没,但当市场化竞争成为主流时,其深层的两个机制性病灶便会凸显。

其一,所有者缺位导致的内部人控制

一个企业,如果所有者(全体人民或国资委)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直接、不清晰,那么经营者就容易从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向追求个人权力或短期的管理便利。这带来的结果是:决策效率低下、投资过度多元化、风险意识弱化。

其二,预算约束软化带来的效率低下。

由于国有企业的隐性政府担保和融资优势,它们对成本的敏感度往往不高,这就是经济学上讲的“软预算约束”。当一家企业不需要为自身的效率低付出真正的市场代价时,其内在的改革动力就会消失。

混改的本质,就是通过引入民营资本(战投),让一个清晰的、逐利的、对风险高度敏感的所有者进入董事会,强制性地实现:

·权力制衡:战投董事与国资董事形成有效博弈,打破“内部人控制”。

·预算硬化:逐利的民营资本对投资回报率有着苛刻要求,强迫企业提升效率,避免无谓的扩张和消耗。

你细品,混改成功与否,看的不是引进了多少钱,而是这个钱背后的“权力”是否被激活,是否真正参与到了治理结构中。

我们评价混改,不能看表面的“热闹”,要看深层的“本质”。

·不看股权比例,看治理效果:哪怕国资仍旧控股,只要新的董事会成员(尤其是战投和独立董事)能有效履职,能让企业的经营决策更加市场化、专业化,这就是成功。如果股权散了,但董事会依然是“橡皮图章”,那就是失败。

·不看融资规模,看经营业绩创新力:融到再多钱,如果业务板块仍然固步自封,主业不振,副业冗余,那只是饮鸩止渴。成功的混改,体现在新的经营业绩增长点、研发投入远超行业平均、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宁夏水投云澜科技的三年业绩翻倍,就是治理效果转换为经营效果的最好例证。关于混改的反面例证,请看我的另外一篇文章中信国安混改让企业治理倒退十年》

·不看改革声势,看市场反应:最终的评判权在市场手里。一个成功混改的企业,其产品和人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会显著提高,资本市场也会给予更高的估值溢价。

要记住,混改不是一次终极解决方案,而是企业重生的起点,是持续优化的过程。

二、混改三条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要选对自己的路

混改的实践路径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无非是三大实现路径,它们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激活策略

这是最受关注的混改模式。成功的案例,如中国联通,引入了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等十四家战略投资者,募资高达780亿元。但更关键的是,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融资,而是一场产业生态的重构

它的核心逻辑是: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不只是我们情感世界的俗语,更是商业世界的铁律。战投的选择,必须符合“战略协同、资源互补、愿景一致”三原则。联通引入互联网巨头,是为了在云服务、大数据、产业互联网等新业务上形成战略协同,打开非邮业务的想象空间。你细品,他们要的不是联通的现金流,而是联通的网络和牌照;联通要的不是他们的钱,而是他们的生态位和敏捷基因。

操作要点,要将以下罗列内容融入到混改叙事:

·董事会重构是关键:必须保障战略投资者应有的董事席位,并引入专业、独立的第三方力量(独立董事)。我曾在多家企业做过董事会治理咨询,我知道,只有当股东能真正制衡管理层时,混改的活力才能被释放。

·协议条款要精细:退出机制、治理权利、业绩承诺必须在协议中详尽约定。避免“拉郎配”带来的后遗症——当战略不协同后,战投和国资方变成了互相掣肘的“冤家”,谁也无法主导企业发展。

·股权设计要平衡:联通战投持股35.2%,国资仍保持控制力。这展现了清晰的意图:保持主导,但引入活力。在基础战略性行业,国资控股是底线,但在竞争性非战略性行业,则可以大胆让民资控股,国资转为财务投资者,享受资产增值。

员工持股计划(ESOP)是激活微观个体的“金手铐”。

核心问题在于:员工持股是激励机制,而非福利分配

山东交运在混改中,员工持股比例达到了政策上限的30%,这在当时是很具突破性的实践。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它将核心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长期价值深度绑定,实现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然而,难点不在于持股比例,而在于进退机制的灵活设计

·持股员工的选择标准:必须是真正对企业长期战略贡献巨大的核心团队和骨干,而非雨露均沾式的普惠。

·动态调整机制(进退升降):必须像我一直强调的组织进化理念一样,让员工持股可“进退升降”。进入机制要严格,退出机制要明确(如离职、绩效不达标则强制退出或打折回购),避免股权僵化,变成旧有体制下享受红利的“养老股”。

你想想看,如果一个不干事的老员工,仅仅因为资历深而持股,享受着企业改革带来的红利,而新来的核心人才却无法进入持股圈,那么混改就走偏了,它只是创造了新的“内部不公平”。

第三条路,是国资监管体系本身的迭代升级。其改革逻辑是:将国资委的职能从过去事无巨细的“管企业”转变为宏观的管资本

这需要构建一个扁平化的控股结构,由国有资本运营平台作为专业化的投资管理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流转。这是一种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决策效率的系统性重构。

更关键的是,它为国企混改提供了一个灵活的“资产孵化与退出”通道。对于央企的辅业剥离,或者暂时不适合整体混改的主业,都可以通过资本运营平台进行专业化运作和市场化配置,避免“与民争利”。这种模式的关键成功要素,在于平台的专业化水平、市场化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如果平台仍然是行政意志的延伸,那这只是换了一块牌子。

三、不同行业的差异:俯视角度下的分类混改逻辑

作为商业观察者,我会从俯视的角度去看待混改。从全局性和确定性看,混改从来不是一个“一刀切”的动作,而是必须分类施策。这展现了经济规律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逻辑。

对于电力、石油石化、通信等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战略性行业,其混改逻辑是“保持国资控股,但引入产业协同”。

·中石化销售公司引入25家境内外投资者,募集1070亿元,核心是为了拓展其非油业务的想象空间。油站网络是稀缺资源,但非油业务的运营效率、品类拓展、数字化能力,正是民营资本的强项。这种混改,是在“控制”与“效率”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

·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引入八家战投,募资242亿元,重点在于新能源产业链的协同。国资在清洁能源领域有资源禀赋,战投则带来了技术、管理和市场化运作能力。

现在看到的是:国资保持对主导权的控制,但在细分业务和边缘地带,大胆放权,引入市场化机制,实现法人治理+有限授权的差异化管控。这是一种超然性的智慧——在不触及国家底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释放活力。

对于充分竞争性行业,如钢铁制造(如宝武欧冶云商的产业互联网生态构建)以及部分地方国企,混改可以探索民资控股甚至完全市场化的道路。

在这种情况下,国资从经营者彻底转变为投资者,通过董事会行使股东权利,重点关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利用“授权放权+市场化激励”的机制,赋予企业完全的市场化经营自主权。

更深一层的逻辑是:国资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风险控制者。通过严格的战投选择、详尽的退出机制预设,确保即便民资控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底线也能够被守住。

金融行业的混改则具有特殊性,它必须在风险控制经营活力之间找到一个极窄的平衡带。

以交通银行为例,民营资本的引入,其目的是为了提升产品创新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但是,金融行业的风险是系统性的,因此,民营资本的入股往往是有限的,并且接受更严格的监管。它的混改,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重点不在于所有权的彻底改变,而在于公司治理的专业化和产品服务的市场化。

四、混改三部曲:前奏、高潮、尾声,一个都不能少

混改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像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需要清晰的阶段划分和严格的程序控制。我把混改的完整过程分解为“前奏、高潮、尾声”三部曲,行百里者,半九十,尤其在“尾声”阶段,往往是功败垂成之处。

混改前的准备工作,决定了整个混改成功的70%

先别急,最重要的是明确混改目标。是为了解决债务问题?为了引入新技术?为了拓展新市场?还是仅仅为了完成指标?“为混而混”,缺乏明确目标的,往往在第一步就掉进了战略陷阱。

实操经验是:必须在混改前完成企业价值的全面评估和风险识别,特别是隐性债务、历史遗留问题、国有资产权益界定等,这些都是魔鬼。宁可多花六个月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内部沟通,也不要匆忙上马,去进行一场缺乏共识和方案的“拉郎配”。

高潮阶段,就是核心流程的控制。

·股权设计:这不仅是数学问题,更是治理结构和利益平衡的艺术。如何通过优先股、不同投票权、员工持股等工具,既保证战投的合理权益,又确保企业的战略定力。

·资产评估与防流失:资产评估的公正性是底线。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政治红线,必须严格遵守公开透明的程序,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尤其是关联交易的控制。

·员工持股的可操作性:员工持股方案必须经职代会表决通过,这是保证程序合法性和员工权益的关键。它展现了改革的真诚,而非高层的一纸命令。

混改中出现的问题,90%都能在前期准备中找到原因,而混改中的失控,往往源于对细节的轻视和对程序的简化。

很多企业把股权交易的完成当作混改的终点,这是最大的误区。更关键的是,混改后的融合,才是决定企业能否重生的尾声。

·治理机制的磨合:战投进入董事会后,如何真正从过去的“国资一言堂”转向“专业董事会下的科学决策”,需要时间磨合,需要双方管理理念的碰撞与妥协。

·后评估机制:必须建立“后评估”机制,定期(如三年、五年)评估混改对经营业绩、治理效率、文化氛围带来的实际影响。这不仅是总结经验,更是为后续的动态优化提供数据和方向。没有后评估,就没有持续改进。

五、融合的艺术:四个维度的系统工程

混改是两种甚至多种基因的强行融合,其艺术性,远高于其技术性。这种融合必须是系统性的,在业务、制度、文化、人四个维度同步展开。

业务融合的目标是:实现战略协同

·多元化企业的挑战:如何在不同业务板块中,允许差异化的管理模式(如对新兴业务板块授权更大),同时通过“激励资源池”等制度设计,将国有股权收益转化为激励资源,引导各业务单元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

·非多元化企业的机遇:专注于主业,通过混改引入的战投,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一体化效率提升。例如,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强制跟投+杠杆激励”,让核心团队跟投5%至10%,从而推动业务流程的深度协同。

制度是文化的物化。混改后的制度融合,是建立一个“多元包容、绩效导向”的新管理体系。

核心是三位一体激励机制的重构:

国有企业的激励往往过于保守或大锅饭,民营资本的进入,必须带来市场化的薪酬理念。在我看来,新的激励机制必须是:

激励体系=岗位分红+业绩挂钩+战略贡献

·岗位分红:确定岗位的市场价值。

·业绩挂钩:与团队、个人的绩效结果直接关联。

·战略贡献:对于那些短期内看不到利润,但对企业长期战略价值巨大的项目(如技术研发、新市场开拓),必须设置单独的“战略贡献奖池”进行激励。

这种机制设计,既照顾了国企员工对“稳定”的诉求(岗位分红),又体现了民企对“效率”的追求(业绩挂钩),更保障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贡献)。

这是最容易被忽视,也最难啃的骨头。国企文化的稳健保守、强调流程,与民企文化的灵活激进、强调结果,必然会发生冲突。

解决方法不是消灭一方,而是翻译重塑

·文化翻译机制:组织跨文化对话和工作坊,通过案例去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逻辑。例如,国企人员眼中的“风险规避”,在民企人员看来可能是“缺乏创新”;民企人员眼中的“效率至上”,在国企看来可能是“罔顾流程”。我们不能评价对错,只能去翻译其背后的商业逻辑。

·文化双轨制:统一核心价值观(如诚信、绩效、客户导向),但允许业务单元在执行层面有文化差异。最终,形成一种“新混合文化”——既有国企的规范稳健,又有民企的绩效导向和市场敏捷。

最终的融合,落到“人”身上。这涉及到管理团队的重新组合、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冗员的妥善安置。

更深层次的思考是:混改必须带来管理团队的迭代。很多成功的混改案例中,都伴随着管理层的市场化选聘和职业化。只有当管理团队本身具备“混合基因”时,企业的执行力才能真正市场化。

六、冗员安置:最敏感的政治经济学

冗员安置,是混改中成本最高、风险最大、最考验决策层智慧和真诚的环节,它不只是人事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站在经营管理者立场,同时做到关爱员工

可以看到的现象是:传统国企往往存在大量的富余人员和低效岗位。混改要提升效率,就必须触碰这块最敏感的神经。

我始终强调,对待冗员,不能采取简单的“一刀切”或粗暴的裁员,而是要提供多元化有尊严的选择方案。这不仅是人道主义,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改革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

我们将安置方式纳入一个“组织责任光谱”来考量:

冗员安置方案的执行,需要极高的组织纪律性人文关怀

·成立分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亲自牵头,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执行,工会全程监督。这展现了企业的改革决心真诚姿态

·职代会表决通过:安置方案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职代会)表决通过,确保方案的公开、公平、公正。这是程序合法性的最高保障,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内部阻力和舆情风险。

·沟通与疏导:冗员安置最怕的是信息不透明。必须做好详细的政策解读和心理疏导,让员工明白改革的必要性,以及企业提供的各种选择。安置协议必须清晰明确,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一个混改做得好的企业,在冗员安置上一定是真诚的、有担当的、且程序严谨的。它用“人”的方式,解决了“机制”的问题。

七、成功密码与避坑指南

混改绝非一帆风顺,其成功与否,常常在于一些关键的底层要素。

第一,领导重视,这是一把手工程。

任何颠覆性的变革都是一把手工程。决策层必须展现出坚定的改革决心亲自推动资源配置和各方协调。混改需要穿透行政层级和利益藩篱,没有最高层的推动力,方案再好也是空中楼阁。

第二,方案科学,顶层设计是地基。

科学的方案必须做到“目标明确,路径清晰,风险可控”。这要求我们在混改前,能清晰地回答:我们为什么要混改(目标)?我们和谁混(战投选择)?我们怎么管(治理结构)?

第三,执行到位,细节是分水岭。

从资产清查、评估,到股权交割、董事会组建,再到后期的文化融合工作坊,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精准的控制。正如我一直强调的,结构可以藏起来,但逻辑必须是严丝合缝的。

第四,各方支持,统一战线是保障。

混改需要协调好四方关系: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地方政府的配合、员工群众的理解、战投方的信任。缺乏任何一方的支持,改革都可能陷入泥潭。

战略陷阱:为了混改而混改。

有些地方政府或企业将混改视为简单的“政绩工程”或“融资工具”。如果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战投的钱一到账,就不知道要用来干什么,最终只是摊薄了股权,没有提升核心能力。

操作陷阱:急于求成,程序不当。

在资产评估、信息披露、职工安置等关键程序上为了追求速度而简化,这会带来巨大的合规风险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程序合规性是混改的生命线。

管理陷阱:文化冲突,融合不力。

这是最常见的失败原因。管理理念的冲突(国企的“稳”与民企的“快”)得不到有效解决,最终导致核心人才流失、运营效率下降,混改后的公司甚至不如混改前。

监管陷阱:政策理解偏差,合规风险。

对国家分类混改的政策精神理解不到位,例如在关键的战略性行业,盲目追求民资控股,这可能触犯监管红线。必须准确理解政策精神,将“红线”内和“红线”外的操作逻辑清晰区分开来。

八、混改不是终点,而是重生的起点

我们再深入一点。混改的本质,是国家在企业治理层面对市场化、专业化力量的一次制度性、系统性引入。

我始终认为,股权结构的调整只是手段,治理能力的提升才是目标。一个混改成功的企业,它不再依靠行政资源,而是依靠其“新混合机制”带来的活力、效率和创新力,去赢得市场竞争。

在未来,混改将进入一个2.0时代

·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更加注重协同效应、治理实效和可持续发展。

·从单一模式到多元探索:治理机制将更加精细化,激励约束将更加差异化。

混改这件事,考验的既是战略定力(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改),也是战术灵活性(知道如何处理冗员和文化融合)。最重要的是,要始终记住混改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给股东名册增加一行字,而是为了让这家企业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有竞争力。

混改成功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的组织进化中占据先机。而那些混改失败或不愿触动体制的企业,可能会被时代淘汰。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