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赢得比赛的最后一块拼图

2025年10月12日,12时04分12秒 科技新知 阅读 3 views 次

文 | 新立场Pro

当地时间10月9日,《时代周刊》将无人驾驶技术列入其2025年最佳发明榜单。

萝卜快跑,赢得比赛的最后一块拼图

这纸认证,与其说是颁给一项新技术,其实更像是对一个步入成熟产业的肯定。意味着无人驾驶技术已整体跨越了早期的概念验证,其安全性与规模化落地前景,获得了全球范围的权威认可。

意味深长的是,《时代》在褒奖Waymo时,特意将中国的“萝卜快跑”标注为Waymo在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这一判断得到了另一权威榜单的佐证——在9月24日,《财富》杂志公布的2025年“改变世界公司”榜单中,百度因萝卜快跑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影响力与安全性再度上榜,这是其继2019年后再度入选该榜单。

两个国际权威奖项交叉印证,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全球科技的叙事逻辑已经转向,无人驾驶的故事主线,正从早期的技术突破,转向市场博弈与产业格局的重塑。我们正在见证的,不是一家独舞,而是一个以萝卜快跑、谷歌Waymo、特斯拉为代表的 “三足鼎立” 全球竞争格局渐趋稳固。

过去,我们习惯于在国际奖项的榜单上寻找中国公司的身影,那是一种“追光者”的姿态,在他人制定的规则与标准下努力证明自己。而这一次,萝卜快跑本身,就成了《时代周刊》奖项叙事中不可忽视的“参照系”。其迅猛的全球化步伐,已被视为促使Waymo等国际巨头不得不调整其市场战略的关键因素。

从“被定义”到“参与定义”、从“追随光”到“自身成为光源”的角色切换,才是这纸认证背后,最值得品味的深层信号。借此,我们看到的不仅有一家企业的成长,还有一个产业格局的重构。

01、扰动格局,中国力量的“平台化”出海

萝卜快跑之所以能被《时代周刊》视为一股需要认真考量的竞争力量,并非因为它掌握了什么秘而不宣的“黑科技”,而是它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全球化路径。

该路径的核心逻辑并非单枪匹马硬闯,而是选择与全球生态巨头“组团”,以一种“平台化”的方式高效出海,这不仅让它在海外市场快速站稳脚跟,更悄然改变了行业的竞争节奏。仔细观察其出海步伐,会发现一个清晰的策略它极少以颠覆者的姿态强行进入新市场。相反,它更倾向于扮演"赋能者"的角色,与当地的出行生态领导者结盟。

Uber、Lyft这两大全球头部出行平台达成战略合作,是一例参考。通过合作,萝卜快跑并非简单输出车辆,而是输出了整套可落地的无人运力系统,涵盖车辆、调度、运维与合规支持。

8月4日,萝卜快跑宣布与Lyft达成战略合作,明年率先落地英国、德国,并将在欧洲市场部署数千台无人驾驶汽车,率先实现无人驾驶汽车的规模化落地。同时,另有超千辆萝卜快跑无人车将接入Uber在亚洲、中东、欧洲及大洋洲的庞大网络。

这种“技术平台 + 本地运营巨头”的模式,显著降低了市场进入的政策风险和运营成本。

在中东市场,这一策略得到了更深入的演绎。萝卜快跑不仅获得了迪拜颁发的具有象征意义的001号测试牌照,还建立了当地首个规模化测试车队。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第四届迪拜世界自动驾驶交通大会上唯一一家提供Robotaxi试乘服务的无人驾驶公司。

也正是这场大会上,发生了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插曲。由于试乘名额有限,一位未能如愿的迪拜男子在社交媒体发布的视频中,懊恼地指着自己手腕上的劳力士金表喊道:“我没赶上预约,最后一分钟没抢到,没能坐上这辆车……我甚至愿意用这块表来换一次体验,哪怕只有一次!” 在他看来,错过的不仅是一次试乘,而是“未来”。

这个略显夸张的场景,恰恰从侧面印证了萝卜快跑的无人驾驶服务在当地的吸引力 —— 不只是官方层面的认可,更获得了普通用户对 “未来出行” 的期待与信任。

按照规划,未来还将在迪拜部署超 1000 台全无人自动驾驶汽车。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迪拜官方的高度认可,本质源于这套解决方案能快速适配当地需求,通过与当地官方及产业生态的深度绑定,让技术落地变得更平滑的同时,也更可持续。

一系列务实策略的成功推进,带来了一个更具象征意义的结果——中国无人驾驶技术首次以“高标准方案”身份进入监管成熟地区,实现从“适应本土”到“服务全球”的角色转变。

香港的法治与监管体系高度成熟,对自动驾驶的测试标准也极为严苛,尤其是右舵左行的交通环境,对无人车的场景适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萝卜快跑从2024年11月拿到香港首张自动驾驶车辆先导牌照后,短短数月内就实现多轮突破:4月扩大测试区域并开启机场岛小规模载人测试,6月进入东涌开展道路测试,8月14日又获批在南区指定路段测试,截至目前,在香港的安全测试里程已超2万公里。

基于这些扎实的进展,彭博社在9月下旬报道称,萝卜快跑正在与澳大利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政府进行谈判,探讨进入这些市场的可能性。"平台化出海"的模式,已经形成了可复制的范式和足够的吸引力,正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涟漪效应。

以上种种,都指向了它正在主动塑造全球巨头的战略节奏。《时代周刊》在报道中记录了一个关键信息:“随着中国竞争对手萝卜快跑进军欧洲,Waymo计划在2026年将业务扩展到迈阿密、达拉斯、纳什维尔和华盛顿特区。”

Waymo提速,本质上源于萝卜快跑所展现出的“市场化优势”与快速扩张能力。说得更直白一点,中国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创新,不再只是被动地响应全球趋势,而是开始成为驱动趋势、影响格局演变的一部分

竞争的主导权,正在这种积极主动的出海策略中悄然转移。

02、竞争升维,无人驾驶的赛场已然改变

行业里常说,无人驾驶的竞争分两个阶段:早期比谁能做出 “让人眼前一亮的 demo”,比如在封闭园区里完成自动避障;现在则要比谁能搭建 “能持续运转的商业闭环”,也就是安全可信、成本可控、还能快速复制到不同场景。这种风向转变,让萝卜快跑这类有扎实落地经验的玩家,慢慢显露出了不一样的竞争力。

在谈论无人驾驶时,安全永远是第一道门槛。Waymo的“致伤事故率低于人类驾驶员五倍,且零死亡”数据,无疑为行业树立了一个可信的参照。

只不过,行业的领先者们正在追求的目标,已经超越了单一指标比拼。

萝卜快跑依托“Apollo ADFM大模型+硬件产品+安全架构”方案,做到安全性高于人类驾驶员10倍以上,这背后是 “10 重安全冗余 + 6 重 MRC 安全策略” 的组合:硬件上,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相互备份,哪怕某个部件突发故障,其他系统也能立刻接管;软件上,从风险预判到紧急制动,每一步都有多重校验机制,避免单一算法出错。

需要特别指出,这套系统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设计,而切实经过了海量实际里程验证。截至目前,萝卜快跑累计安全行驶里程超 2 亿公里(Waymo为1.5亿公里),没发生过任何重大伤亡事故,实际车辆出险率甚至只有人类司机的 1/14。

萝卜快跑,赢得比赛的最后一块拼图

这种经过海量实践验证的系统级安全能力,以及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扎扎实实的工程化能力,相比某个单一技术突破,是一条更艰难、也更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的路径。

如果说安全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钥匙,那么成本则是能否将这扇门彻底推开,实现大规模进入的决定性力量。

在这个问题上,萝卜快跑将其第六代无人车的成本控制在20.46万元,仅为Waymo无人车成本的1/7,甚至比特斯拉计划 2026 年量产的 CyberCab 还要低。这意味着无人驾驶正从一个耗费巨资的“科研项目”,转变为一个可以精打细算的“商业项目”。

当然,这种成本优势并非源于“减配”,而是靠工程化能力把 “高技术” 做成了 “可量产”。核心部件自主研发降低了对外依赖,规模化生产摊薄了单件成本,再加上大模型提升了算法的泛化能力,不用为每个新场景单独开发一套系统。

对全球化布局而言,这种成本能力比任何技术参数都更有 “杀伤力”。

再谈到对复杂路况的适配能力,这恰恰是中国玩家的独特优势。很多海外同行觉得中国路况是 “噩梦”,人车混行、非机动车多、突发情况频繁。但换个角度看,这种 “复杂” 其实是最好的 “压力测试场”。

萝卜快跑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多个城市落地多年,见惯了 “行人横穿马路”“雨天积水遮挡标线”“电动车抢道” 这类场景,这些经历让它的算法对极端情况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快速适应香港的右舵左行环境,短短几个月就完成机场岛载人测试、东涌道路测试;在迪拜面对高温沙尘天气,也能很快调校好传感器,顺利开展测试。

就像开过复杂山路的司机,到平路上开车会更稳一样,萝卜快跑在国内复杂路况里练出的 “适应力”,成了它全球化落地的 “护城河”,这也是它能在欧洲、中东快速推进的重要原因。

说到底,现在无人驾驶的竞争,早就过了 “谁的技术更炫”的阶段。安全系统决定了用户和监管会不会信任,成本控制决定了能不能规模化,路况适配决定了能不能快速复制。当这三者凑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商业闭环。

萝卜快跑的竞争力,其实就是把这三方面的能力扎扎实实地做了出来,而这种系统能力,最终成为了当前赛场里的胜负手。

03、赢得比赛,还需要最后一块拼图

站在当前这个节点回望,我们看到了一幅充满张力的图景:一方面,以萝卜快跑为代表的中国无人驾驶技术已经在全球舞台上证明了自己的竞争力,不仅跻身“三大家”之列,更以独特的“平台化”出海策略扰动全球市场格局;另一方面,当我们把目光转回国内,会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那就是技术出海与本土规模化落地之间,存在一种日益明显的反差。

这种反差最直接的表现是,我们的无人车能够在迪拜获得001号测试牌照并计划部署超千辆,能够与Uber、Lyft合作进军欧美市场,能够适应香港右舵左行的复杂环境;但在国内大多数城市,全无人化的规模化运营仍面临诸多限制。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无人驾驶产业发展的独特处境。

而这个矛盾背后,却藏着远超当前想象的市场潜力。

今年2月,被称为“女版巴菲特”的“木头姐”Cathie Wood旗下ARK Invest发布的《Big Ideas 2025》报告预测,到2030年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美元。该报告明确指出,美国和中国在无人出租车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Waymo和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分别是两国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主要贡献者。

“木头姐”的展望,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逻辑:创新真正的价值,不是只满足既有需求,更在于创造全新的市场空间。按照她的预估,当自动驾驶将出行成本从每英里1.1美元降至0.25美元时,催生的将是一个我们今天难以完全想象的生态系统。

当然,这个巨大市场前景的实现,前提是政策法规“绿灯”。当我们审视全球主要市场,可以看到德国、日本、瑞士、英国等发达国家近年来都在积极修订道路交通法律法规,为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扫清法律障碍;美国已有41个州和华盛顿特区针对自动驾驶进行立法,联邦层面也在计划在2026年修订安全标准以消除监管障碍。这些举措本质上是在为产业发展铺设不可或缺的“制度基础设施”。

面对这样的全球态势,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萝卜快跑目前的技术和市场优势,远未到高枕无忧的时刻。在Waymo加速美国市场布局、特斯拉在多州获批运营的背景下,任何领先都可能是暂时的。

技术可以出海,但创新的根脉需要更深厚的土壤——那就是一个能够容纳试错、鼓励突破的政策环境。在这个意义上,其已经成为决定中国无人驾驶产业能否将当前的技术领先转化为长期产业优势的最后一块拼图。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香港在自动驾驶政策上取得突破,内地相关政策的推进步伐有望加快,我们有理由保持审慎乐观,面对海外竞品的加码提速,相信国内必然会加快出台更加开放的相关政策,以确保中国无人驾驶企业在已经获得领先势头的背景下,更快速地拿下这场关乎全球未来出行的关键战役。

毕竟,真正的领先,从来不是登上《时代》榜单,而是让最成熟的技术,最先在中国最复杂的道路上跑通、跑顺、跑成全球标准。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