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最牛”的长沙银行,也到了必须“换活法”的时候

2025年10月12日,11时41分56秒 科技新知 阅读 3 views 次

文 | 外参财观

在区域银行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作为湖南省城商行“领头羊”的长沙银行,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营收微增、利润承压的成绩单。财报显示,2025年1–6月,长沙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32.49亿元,同比增长仅1.5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21亿元,同比增长2.83%。尽管资产规模突破万亿,达1.1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2%,但营收增速已连续多个季度在低位徘徊,远低于2021–2023年平均双位数增长的水平。

对比同期湖南银行营业收入89.34亿元、同比增长4.12%,以及三湘银行依托科技赋能、营收增速达8.5%的表现,长沙银行的这份“成绩单”显得成色不足。在湖南农商行系统内规模居首的长沙农商行,虽未上市,但凭借深耕县域、存款成本低的优势,净息差长期稳定在2.5%以上,盈利能力不容小觑。

摆在长沙银行新一届董事会面前的,不仅是同业追赶、利润空间收窄的挑战,更是区域经济转型、信贷需求分化、资产质量承压的多重考验。

增速“失速”问题?

今年上半年长沙银行的营收增速有所放缓,一是利息收入的空间被压缩了,二是中间业务没太大起色,另外部分贷款的投放进度也比预期慢了一些。

不过客观来看,公司在一些关键指标上表现还是挺稳的。到今年6月底,不良贷款率是1.16%,跟年初基本持平;拨备覆盖率则保持在309.42%的高位,明显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应对风险的能力仍然比较充足。还有一个亮点是存款,总额突破了8200亿元,比年初增长超过9%,而且低成本存款的比例在提升,负债结构其实是在优化的。

但深层次的问题也在慢慢浮现。最明显的就是净息差,上半年只有1.81%,比去年同期又降了12个基点,这已经是连续多个季度往下走了。虽然银行也在努力调整贷款结构、控制负债成本,可整个市场利率在走低,企业信贷需求又不够旺,想稳住息差确实非常困难。

更关键的是,长沙银行的业务结构还是太依赖对公贷款和地方政府相关业务。到6月末,对公贷款占总贷款比例超过65%,而这里面又有近一半投向了基建房地产和它们的上下游产业链。这类业务虽然单笔金额大、风控也相对成熟,但随着地方债务化解和“房住不炒”政策的推进,长期增长空间会受到限制,而且容易受到单个行业波动的影响。

另一边,零售金融虽然是战略重点,但上半年零售贷款只增长了5.8%,增速还不如对公;零售业务对营收的贡献也仍然低于30%。不管是信用卡、消费贷还是按揭,都面临湖南本地银行、农商行,还有互联网平台的激烈竞争。

中间业务算是一个明显的短板。上半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1.52亿元,还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2%。在财富管理、投行、交易银行这些高附加值领域,长沙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比,产品力有差距;跟三湘银行这类本土机构比,科技响应速度又不够快,导致中收增长一直没什么起色。

竞争与转型的双重挤压

今年5月21日,长沙银行召开股东大会,完成董事会换届选举,赵小中再次当选为董事长。新一届董事会由原来的10席扩容至11席,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1名董事长+1名执行董事+1名职工董事+4名股东董事+4名独立董事”的新格局。

摆在面前的不仅是管理层的交接,更是一场战略转型的双重考验。既要守住前任依靠政商关系和网点规模打下的基础,继续保持在存贷款市场上的份额;又要加快补齐业务结构和数字化转型的短板,推动一场真正深入的市场化改革。

从最近的动作来看,长沙银行确实在努力寻求改变。比如加大了科技投入,优化手机银行APP的功能;也开始试水财富管理业务,推出更多净值型理财产品。同时,银行还提出要聚焦“湖南主战场”,推进“县域金融”和“智慧金融”战略,希望在本土市场挖掘更多潜力。

不过,目前这些转型举措看起来还是“雷声大、雨点小”。零售业务的占比提升不明显,财富管理也还没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智慧金融”虽然听起来前景不错,但要真正形成规模化和差异化竞争力,仍需时间。更关键的是,长沙银行似乎还没找到一条能兼顾对公业务传统优势和零售、中间业务发展的平衡路径。战略上常常在“固守传统”和“被动追热点”之间摇摆,影响了实际效果。

长沙银行目前最大的底气,仍然来自于它在湖南省内,尤其是长沙地区广泛的网点覆盖和深厚的政企关系。这些资源确实为它构筑了一道护城河。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区域优势和关系壁垒并不是永久不变的,特别是在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异地银行加速渗透、金融科技公司不断涌入的今天。

湖南银行、长沙农商行、三湘银行等本地对手,也正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持续发力。湖南银行凭借合并后的规模效应和更均衡的网点布局,对公业务做得扎实;长沙农商行则靠贴近社区、服务小微的灵活机制,形成了独特的本土竞争力;三湘银行则专注于产业数字金融,在供应链和科技赋能方面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线。尽管长沙银行目前的区域龙头地位依然稳固,但领先优势确实正在被逐渐追赶。

长沙银行如何破局?

整体来看,长沙银行的基本盘依然稳固,不仅资产规模突破万亿、网点遍布全省,而且在政府资源和品牌认知方面具备深厚基础。不过,眼下区域经济增长有所放缓,金融脱媒趋势加剧,利差也在持续收窄,这些外部变化都给银行的增长带来了现实压力,转型已经非常迫切。

对公业务方面,不能只靠规模扩张,必须转向“结构优化”。一方面要继续稳住政府平台、基建这类传统业务,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的信贷投入。虽然今年上半年科技贷款增长了28%,绿色贷款增长了35%,增速确实亮眼,但目前这两块加起来占对公贷款的比例还不到15%,基数仍然偏低。接下来怎么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做好平衡,特别是针对新经济企业建立有效的风控模型,是银行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

零售金融是银行必须攻克的“第二增长曲线”。目前零售存款占比已经超过40%,但零售贷款的比例仍然不高。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放在个人经营贷、消费贷和财富管理这三大板块。尤其是财富管理,长沙银行客户数量虽然庞大,但管理的客户资产规模与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领先同行相比还有明显差距。要补齐这块短板,就需要加快搭建开放式的产品平台,提升自身的投研和资产配置能力。

最后,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尽管目前不良率总体稳定,但关注类贷款占比已升至2.85%,比年初略有上升;同时,房地产行业贷款的不良率也达到了2.31%,后续风险仍需警惕。在经济下行的阶段,能否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非常考验整个银行的风控能力和应对定力。

结语:

当下的长沙银行,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一边是过去依赖的“规模扩张”老路,另一边则是面向未来的“价值驱动”新路。继续走老路,或许还能维持一段时间规模上的体面,但增长的潜力和市场的认可度,恐怕会越来越低;而选择新路,虽然挑战重重,却是一条通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经过多年发展,长沙银行已经成为湖南金融业的一张名片。如今,以赵小中为核心的管理团队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如何让这面规模领先的旗帜,进一步转变为一个更有活力、更善创新、更具竞争力的现代金融服务集团。

没有哪家银行能仅靠单一优势实现长青。长沙银行并不缺网点、不缺客户基础,更不缺地方政府的支持;它真正需要的,是一场深刻的战略重塑,从一家靠规模取胜的“大银行”,进化成一家靠价值引领的“好银行”。只有完成这场蜕变,才能在未来多变的环境中行稳致远,真正从“湖南的银行”,升级为整个银行业中“代表湖南水准的标杆”。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