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亿,“抽签”式国补背后的博弈与隐忧

2025年10月10日,21时45分17秒 国内动态 阅读 4 views 次

(文/观察者网 张志峰)

10月9日,“双节”过后的首个工作日,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同步开启“双十一”电商节。

上一个工作日,9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下达第四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补贴资金,至此2025年3000亿元中央补贴已全部下达。

加之整个假期的全方位预热,各种号称国补+品牌优惠+平台券总优惠力度超50%的营销号宣传推广,将消费者的期待值拉满,俨然是一场电商平台+企业+消费者三方共赢的狂欢。

690亿,“抽签”式国补背后的博弈与隐忧

然而当消费者精打细算,终于下定决心提前替换家里的哪些物什之后,才后知后觉发现,与国补资金同步落地的,是全国范围内补贴政策的剧烈调整:“先到先得”的秒杀模式已成历史,摇号抽签成为主流,可选的热门品类也大幅缩水……

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似乎在一夜之间让这场从“普惠”到“限量”的消费狂欢,变了味道。

690亿,“抽签”式国补背后的博弈与隐忧

从“普惠式”向“精准化”升级

“现在领国补比中彩票还难。”上海消费者李女士的吐槽道出消费者普遍感受。她原计划趁着“双十一”和国补换台新电视,却在提交申请时发现,所在区域的家电补贴领取“报名已结束”,下次领取需等两周之后。类似情况在全国多地上演,不少消费者反映,即便熬夜蹲守,系统也频繁提示“资格校验失败”。

此外,纳入所在地补贴范围的品类越来越少,只能托外地朋友帮忙购买再邮寄过来,部分品类如智能门锁、空气净化器等直接被彻底移出补贴清单,而留下的品类中,单人申报上限、家庭总额限制等细则也愈发严苛。

“本来看中了一款笔记本电脑,上海不在国补范围内,隔壁安徽可以,因此特意驱车260公里来到离沪最近的宣城订了一间酒店,谁想到打开京东才发现,摇号根本中签不了,后来不死心,又发动安徽朋友的亲戚帮忙摇号,几十个人一起摇号,最终才如愿以偿。”另一个上海消费者王先生的遭遇,更加曲折。

事实上,自9月中下旬,全国多地集中进入“暂停升级”阶段,“摇号抢券”机制正是“升级”结果。不过各地的具体规则有所不同,如上海实行每两周一次集中摇号,安徽每周开放两天(周一周二)报名抽签,湖南则每月仅一次申领机会。

690亿,“抽签”式国补背后的博弈与隐忧

要知道,国补政策的全国统一截止时间为12月31日,按照每月一次的申领机会,消费者满打满算最多只有4次申请国补的机会。

且据机构统计结果,目前多数地区中签率普遍在10%左右,部分地区中签率已跌破5%。

即便未采用摇号的地区,补贴力度也大幅收缩。如北京保留“全天可领”政策,江苏每日10点集中放券,数量有限,当日有效,需准时蹲点抢券并购买心仪产品。但不少消费者反映,热门数码型号被悄悄下架,实际可用补贴品类不足此前的六成。

尽管消费端引发不少争议和吐槽,但在行业看来,此次国补政策调整升级,体现了从“普惠式”向“精准化”的转变。消费者只需稍加关注当地政策细则,合理规划消费时间,仍能便捷享受政策红利。这种精细化治理恰恰反映了政策执行的负责任态度。

三方角力:消费者担忧、企业补位、监管发力

政策调整下,各方反应呈现鲜明分化。

消费者层面,除低中签率引发不满外,补贴范围收窄更让需求落空。社交平台数据显示,“国补抢不到”相关话题阅读量已突破20亿次,甚至有黄牛推出“代中签”服务,单次收费200-500元。

不过在更多人看来,这只是此前“普惠式”补贴骤然转变的“后遗症”,亦有消费者反映,稍加注意还是可以买到想要的家电或电子产品,毕竟便宜了几百上千元。“吐槽抢不到券的,不会自己看攻略吗?”“研究完国补,开始长脑子了。”

同时,也有消费者坚持认为,如果明年没有国补,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手机、家电、家居等产品价格还将进一步有所下降。3000亿的国补红利,其实是落到了家电企业的钱袋,对于消费者而言只起到提前消费作用。

企业端则暗流涌动。

美的、海尔等头部家电企业率先推出“最高自补20%”的优惠,格力、海信、TCL随后跟进,京东、苏宁等平台也加码补贴以承接政策缺口,形成“政企商三重补贴”格局,且可以与国补优惠叠加使用。

如海信推出“政企商”套系化补贴方案,最高可减6000元,局部改造再补500元;再如TCL,特意设立了专项补贴资金,单台最高再补2000元。

690亿,“抽签”式国补背后的博弈与隐忧来源:华安证券

有头部家电工作人员告诉观察者网,这种补位源于深层担忧,上半年国补拉动家电市场增长9.2%,但6月部分地区停补后,线下销量已出现下滑,企业担心政策收缩会加剧需求断层。同时,第四季度补贴范围明显缩减,明年停止国补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各品牌都要借助最后一波国补+“双十一”旺季出库存和提升市场份额。

“从金额上来看,补贴最多的几乎都是各品牌的高端产品,因为本身利润率较高,大幅降价既能提升市场、增加营业额,又契合了国补政策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策略方向;而从比例上来看,补贴最多的反而是各品类里的老机型,企业普遍选择降低利润甚至赔钱来推广,确实存在到手价仅有原价不到50%的情况,一方面可以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也是急于乘最后一波东风出清库存,减轻现金流压力。”

此外还有行业人士指出,家电行业竞争激烈,2026年国补退潮后的不确定性又比较大,所以本轮“双十一”消费旺季,美的、格力、海尔、海信等头部企业的策略也出奇的一致:一上来就大招齐出,将“价格战”做到极致,“产品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入手价格几乎可以确定是年内最低的了。”

如小米米家空调,1.5匹一级能效空调到手价低至1300元,大1匹空调低至1200元,格力、美的等传统空调厂商直呼“臣妾做不到”。

690亿,“抽签”式国补背后的博弈与隐忧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十一假期前夕,9月29日,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才刚刚向行业发布《倡议书》,呼吁行业严守竞争底线,杜绝无序低价竞争,坚决不搞低于成本价倾销。

消费者、品牌方各显神通之时,监管层的压力同样凸显。

今年8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严厉打击骗补套补行为,确保补贴资金用到实处、见到实效。

9月26日,四川省商务厅发布《关于清退家电以旧换新和数码产品购新补贴违规销售企业(第五批)》的公告,一口气取消了邻水县、广安市的7家企业参与家电以旧换新资格,涉及虚开发票、虚假安装照片、虚构交易信息等套骗取补贴行为。相关补贴资金已全部追回,违法犯罪线索已移交公安机关立案查处。

相关统计显示,今年9月,已有26个省份公布2024年度审计报告,其中6个省份审计报告明确指出,“国补”资金存在骗补及违规使用问题,涉及金额上亿元。

据报道,湖南审计报告称,汽车置换、农机报废更新等领域补贴资金被骗取或违规使用,涉及金额约9373万元;河北审计报告指出,主管部门审核把关不严,未按标准或重复补贴152万元,涉及石家庄、沧州、邢台等9市。个别地方家电承办企业临时提价,某市3家家电企业活动期间销售价格、备案价格均高于近3-5个月的销售价格等。

因此行业普遍认为,第四批国补资金对应的规则调整,既是应对资金规模与申领需求矛盾的必要举措,更是确保补贴真正流向刚需群体、防范“骗补套补”的制度完善。

退场铺垫和后国补时代的考量

除了修补漏洞的考量之外,更多分析人士则认为,政策转向的核心推手是资金消耗速度超预期。

财政部数据显示,前两批1620亿元补贴在1-5月就消耗70%,重庆、广东等消费大省6月前已无补可发,部分品类曾出现“开抢5分钟额度清零”的情况。

第三批690亿元资金则消耗更快。根据公开信息,该批资金于2025年7月底下发,8月1日起全国开放申领。而从9月上旬开始,各地即陆续出现停补现象,尽管不少城市明确表示是在“政策升级”过程中,但仍无法彻底消除消费者和企业的担忧情绪。

按此节奏,第四批690亿元资金从10月1日开始申领,很可能仅能维持到11月中下旬,与计划中的12月31日截止时间相差较远。

因此,放缓发放节奏成为避免年底“断供”的必然选择。据此推测,尽管目前的中签率较低,但到四季度中后期,中签率可能根据余额多少,进行实时调整。

同时,第四批国补有意通过低中签率提升参补门槛,更深层的信号在于政策周期的收尾。第四批资金特意与“双11”“双12”无缝衔接,却未提及2026年延续计划,反而明确剩余资金将在年底收回,这与市场对“国补常态化”的预期形成反差,被解读为国补退场前的渐进式铺垫。

对于政策调整的市场影响,业内则存在两种预判。

乐观者认为,限量发放与消费旺季叠加,可能产生“饥饿营销”效应,或将涌现出新一轮的3C电器消费热潮。

但风险已现端倪。6月停补后的销量下滑证明,政策刺激的需求存在“不可持续性”。

奥维云网等机构此前预测,在普惠式国补刺激下,2024年家电零售额突破9000亿创历史,2025年可能在此基础上再创新高。然而2024-2025年国补政策可能已透支未来三年1500亿元市场规模,2026年家电零售额预计将同比下降12%。

而若年底前家电市场需求再次集中释放,2026年家电市场可能面临15%以上的增速下滑。

正如一位家电企业高管所言:“真正考验企业和品牌的,从来不是国补政策下如何营销,提升市场份额,而是如何提升品牌力和品牌信任,即便在国补退潮后,消费者在没有补贴时依然愿意买单,企业依然得以稳健经营、保持活力。”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