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辰集团闯进“硬折扣”的新战场,破局之路并不好走

2025年10月10日,15时11分39秒 科技新知 阅读 4 views 次

文 | 向善财经

在整个大消费市场都较为疲软的背景下,过去三年,量贩零食行业却走出了不一样的风景线。

据观知海内等机构数据,2021年——2024年,中国量贩零食饮料行业市场规模一路从148亿元飙升至了129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70%。

这其中,万辰集团的增长表现尤为突出。

毕竟,2021年,万辰还是以食用菌业务为主。但自从2022年跨界转型量贩零食赛道开始,其营收就从当年的5.49亿元跨越式增长至2024年的323.29亿元,两年增长超58倍,这种指数级增长很难不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在万辰集团正式开启港股上市之路后,顿时就吸引了无数投资者们的关注。

不过对此,市场观点却出现了两极分化:

看好的一派认为,万辰集团H股上市又多出了一个融资渠道,能拿海外资本的钱来加快发展速度……

但不看好的则提出,前段时间,万辰集团灵魂人物王健坤才被立案调查,新管理层上任两个月就开启了港股上市,这会不会有点太仓促了?

以王泽宁为核心的“二代接班人”,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量贩零食的狂飙与重构

目前来看,现在万辰集团“火速”递表港股的底气,最有可能的就是量贩零食行业的高增长预期,以及业务基本面的稳定。

量贩零食市场的增长,本质上跟与拼多多爆发的逻辑是一样的。

对外,赶上了宏观下行周期里的消费降级趋势,以及人们对质价比的追求;

对内则是切中了“多快好省”中最重要的“省”的优势。

从一开始引进大量白牌产品,并砍掉所有中间经销环节直采品牌产品,极致压缩采购成本,为消费者让利。

到后来,量贩零食门店规模化扩张,转向以量换价和高周转路线,以及和品牌工厂定制自有产品,从而在保持产品质量相近的情况下,价格再比一线品牌低30%-50%。

可以说,零食量贩模式的核心就是用效率赚性价比的钱。

这是一门已经被奥乐齐、Costco和拼多多们验证过的、稳定增长的生意模式。

至于业绩基本面,天眼查APP显示:除了营收规模持续高增长外,从2024年开始,万辰的归属净利润也实现了扭亏为盈。

万辰集团闯进“硬折扣”的新战场,破局之路并不好走

2023年为-8293万元,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2.94亿元和4.72亿元。

对应的毛利率和净利率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善迹象。

前者分别为9.3%、10.76%和11.41%;后者为-1.57%、1.87%和3.85%。

利润表现的增长,主要源于三费增速的不断放缓。

比如销售费用,2023年同比增速为2098.37%,2024年为229.8%,今年上半年为41.86%。

这就说明,现在量贩零食赛道可能已经走过了前期的投入阶段,整体业态趋于成熟。

不过相对的,一个隐忧是,由于万辰集团等品牌玩家基本都是靠加盟门店规模化扩张,以及资本化运作带动整体业绩增长,但如今随着行业发展逐渐进入深水区,品牌加盟门店增长似乎也开始放缓了。

2024年,万辰集团量贩零食门店一年就增长了近万家,至14196家。

而今年上半年,却仅净增长了1169家门店。

这使得现在万辰的营收增速确实很高,但整体却也明显放缓了。2023年——今年上半年,分别为1592.03%、247.86%和106.89%。

至于从投资的角度看,未来万辰们的门店扩张规模,则取决于两方面:

一是市场覆盖度,现在量贩零食市场已经接近了双寡头格局,万辰集团旗下的好想来们以北方为大本营,鸣鸣很忙以南方为主。两者虽然在理论上可以互相攻入对方腹地,但实际中,由于品牌产品同质化、消费市场饱和等原因,双方也恐怕很难再大规模突破市场边界了。

换言之,未来,万辰们的加盟门店增量可能已经看得到天花板了。

二是门店密度,或者说可加盟的门店黄金铺位。开过店的都听过“金角银边草肚皮”,位置对于线下生意的影响极其重要。特别是对万辰集团(好想来)们瞄准的县域下沉市场来说,真正热闹的地方就那么两条街,周围多一个同店竞争,加盟商们的回本速度就要慢一分,赚钱和赔钱的不确定性都要更大一点。

就像前段时间齐鲁晚报等媒体曝光的,山东济南多家“好想来零食”闭店。

据(品牌)济南片区负责人回应称,济南店铺密度过高,部分门店选择搬迁,搬迁目的地可能为烟台和章丘。

此外,还有外部竞争挤兑。河南郑州的一位加盟商向我们表示,自己的量贩零食生意刚有起色,竞对品牌就在旁边开了一家新店。这种“插店”行为不仅分流了客源,压缩了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同时还打消了不少潜在加盟商们的投资信心……

为了应对竞争,现在万辰集团们选择了向“硬折扣全品类超市”方向发展。比如万辰集团旗下的“来优品”在去年就正式发布了“来优品省钱超市”,其门店面积达到300平方米,所售商品涉及休闲零食、米面粮油、生活杂物等品类。

背后的转型逻辑不难理解。如果说量贩零食1.0阶段是靠直采+低租金做零食,2.0阶段跑通“低加价+高周转”模型;那么3.0加品类就是为了破解“店密导致单店收入降”的困局,通过集合更多高频刚需品去拉客流、摊成本,从而阶段性修复加盟商们的开店信心。

不过,这条破局之路并不好走。

一是业务挑战方面,全品类的扩充也就意味着万辰们原有的供应链资源、选品经验不可复用,整体几乎是从0开始。

同时,对加盟商们来说,全品类经营的背后是更大的门店面积、成倍增长的房租成本、更多的人力成本,此外还包括新陈列设备、冷藏设备的购置等等,都将是不小的成本支出。

这样一来,对应的加盟回本周期可能就会更长,未来投资不确定性也更多……

更重要的是,如果未来万辰们的全品类超市内卷到了水果蔬菜等生鲜领域,那么量贩零食现有的、效率换性价比的轻资产模式优势就会被打破,等于是拿现在确定的投资想象力豪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二是竞争层面,未来万辰们面对的就不仅仅是量贩零食同行们了,同时还有发力硬折扣超市的大小厂们,比如美团的“快乐猴”、盒马的“超盒算NB”,又比如来伊份、三只松鼠们主导的品牌硬折扣超市,以及“折扣牛”等各种地域性玩家。

再加上传统百货商超们的分流,万辰们向硬折扣全品类超市转型无疑是一场硬仗……

二代接班人,能讲出新故事吗?

当然,现在投资者们对万辰集团的担忧,主要还是集中在管理层。

今年3月,万辰集团公告称董事长王健坤被国家监察委员会留置、立案调查。

虽然公告表示其所涉事项与公司无关,但作为万辰的“灵魂人物”,王健坤的被查还是在资本市场引发了剧烈反应,公司股价随后单日暴跌7.74%,市值蒸发超10亿元。

接着在2025年4月,万辰集团实际控制人王泽宁、王丽卿、陈文柱签订的《一致行动协议》到期终止,导致实控人由上述三人变更为王泽宁一人。

在此次权益变动之前,王泽宁系万辰集团创始人王健坤之子,直接持股14.23%;王丽卿与王健坤为姐弟关系,直接持股0.1%;陈文柱与王丽卿为表姐弟关系,直接持股0%。此外,通过控股股东福建农开发和第二大股东漳州金万辰,王泽宁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万辰集团53.88%的表决权。

2025年7月,王健坤“因个人精力分配原因”辞去公司所有职务。董事会选举王丽卿担任董事长,原副总经理王泽宁担任总经理,新一届核心管理层趋于稳定……

不过据公开资料显示,王丽卿此前主营食用菌业务,对量贩零食赛道运营经验有限。

而作为二代接班人的王泽宁等新管理层,在上任后就迅速推进了一笔约14亿元的重大收购,使得公司资产负债率可能会飙升至90%以上。

这一系列决策变化都发生在万辰集团港股上市的关键时期,自然引起了不少投资者们的关注。

毕竟对上市公司而言,管理层的稳定就像是大脑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一个稳定的核心团队,往往能带来超越行业波动的“管理层溢价”。他们对公司情况最了解,长期留任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信号,表明公司有光明的前景和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

这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往往就意味着更可预测的业绩和更安心的持有体验。

举个例子,此前,良品铺子曾三年三换帅,但结果不仅没有扭转业绩颓势,反而走上了“卖身”之路;而娃哈哈在宗馥莉传承过程中的品牌波动和市场影响,也直观地道出了管理层动荡的代价……

与之相对的,三只松鼠在创始人章燎原的稳定带领下,现在已经逐渐走出了市场转折期,实现了品牌业绩的回升;农夫山泉在钟睒睒的推动下,也重新收获了稳健的市场表现。

就连同为量贩零食玩家的鸣鸣很忙,在大合并后,靠着管理层的稳定,不仅没有被磨合阵痛期拖累,反而还快速实现了协同发展,足以可见管理团队持续稳定的价值。

此外,现在资本市场对万辰集团的质疑,可能还源于对二代接班人的能力偏见。

这种偏见实际上是普遍性的、也是有前车之鉴的。

比如娃哈哈的宗馥莉,又比如接班苹果库克,还有接班马云的张勇,整体无不是守成有余,但变革进取要么火候太大,糊锅了;要么总差点意思,做了一锅夹生饭……

当然,二代接班人做得好也不是没有。

就像比音勒芬在创始人谢秉政之子谢邕接班后,就迅速实现了品牌年轻化的破局;方太的掌舵人茅忠群,在父亲茅理翔被誉为“世界点火枪大王”的光环下,同样带着方太转型成为了中国厨电市场的领军者……

不过整体而言,在企业传承这个充满挑战的舞台上,“二代胜过一代”的故事还是极为难得,他们不仅要守住过去的基业,更要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二次创业”,天时地利人和同样缺一不可。

总之,现在万辰集团面临的不仅仅是模式迭代的挑战,更是治理能力与战略定力的考验。

在港股征程与二代接班中间,也恰如中国家族企业在传承中转型的缩影。

所以未来,万辰集团想要在行业重构中赢得持续竞争力,可能还需做好扩张与风控、创新与传承的平衡……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