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玩游戏实名认证“不择手段” 未成年防沉迷不能只靠“堵”
转自:草原云
近日,有山东网友爆料,一名未成年男孩在手机店里,竟尝试使用通缉令上犯罪嫌疑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来完成游戏的实名认证。这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迅速引发广泛讨论。
有人担心会被模仿,有人调侃“警察一会儿就上门”,还有人直言“这操作我们当年也试过”。多年来,不少未成年人千方百计绕过系统监管,借用各类身份信息登录游戏,是一场持续上演的“猫鼠游戏”。
这一现象长期存在,首先反映出技术与规避手段之间的持续拉锯。从最初简单输入姓名、身份证号,到如今必须应对人脸识别,游戏平台的防沉迷系统不断升级。正如平台客服所说,即便账号实名信息为成年人,一旦系统检测到登录行为疑似未成年人,就会触发不定期人脸识别。如果识别不通过,账号将无法使用。也就是说,哪怕“小孩哥”侥幸通过首轮认证,也大概率会在后续环节“栽跟头”,很难蒙混过关。
部分未成年人只为“玩一会儿游戏”,却不知不觉游走在违法边缘。官方提醒“冒用他人身份证可能被拘留”并非吓唬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确属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者可被处以拘留或罚款。然而,现实中法律威慑对未成年人往往效果有限。对那些对“拘留”缺乏真实认知的青少年来说,抽象的法条未必能抵过眼前“想玩游戏”的冲动。
法律固然划出了底线,但真正让孩子主动站在底线之内,还需要他们从心底认同规则、明辨是非。这也提醒我们,治理思路必须从“一味堵截”转向“疏堵结合”。平台的技术防线与法律的惩戒机制只是第一道关口。家庭和学校更应把握这样的教育契机,不仅要告诉孩子“不能这么做”,还要把“为什么不能”讲清楚、讲透彻,让孩子明白冒用他人身份不仅违法,还可能损害个人信用,影响长远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着力“疏”通出口。为什么孩子对游戏如此执着?是不是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缺少足够丰富、有吸引力的课余生活和情感寄托?构建一个线上线下平衡、张弛有度的成长环境,或许比一味盯着防沉迷更为有效。
保护未成年人,终究要靠技术、教育、法治与关怀共同织就的一张防护网。我们最终的目标,不只是让孩子“因为害怕而不敢违规”,还要帮助他们“因为认同而自愿守规”。这条路无疑更为漫长,也更为艰巨,但也是构建健康数字生态不可或缺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