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观察·聚焦国庆中秋假期丨科技绘新景:国庆中秋假期里的文旅“智”变
文化新观察·聚焦国庆中秋假期丨科技绘新景:国庆中秋假期里的文旅“智”变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题:科技绘新景:国庆中秋假期里的文旅“智”变
新华社记者黄凯莹、杨一苗、邓瑞璇
2025年的国庆中秋假期,神州大地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城乡经济因“烟火气”而愈加繁荣,科技的光影也正以灵动姿态融入文旅场景,勾勒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文化新图景。
千年编钟的乐声随着手势摆动悠悠响起,三彩腾空马从展柜中“一跃”进入掌心,鎏金走龙在虚拟的山水间飞腾……采用数字化场域技术的《西博宝藏》精品文物数字艺术互动体验项目,在国庆中秋期间于西安博物院亮相。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VR体验区内,戴上头显,仿佛穿越时空“一步入画”。在12K超清光影的加持下,唐墓壁画《马球图》《狩猎出行图》《客使图》中,唐长安的市井喧嚣与宫廷华美,扑面而来。“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唐风华。”“00”后游客辛女士说。
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VR体验区。(受访单位供图)
像这样的沉浸式体验在全国多地“开花”。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鼓励和支持文博场馆、考古遗址公园、旅游景区等,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拓展现实(XR)、混合现实(MR)等技术和设备建设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新场景。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的参观者体验到了一场“穿越浙江一万年”的时空之旅。戴上AR眼镜,万年前的炭化稻米重现生机,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清晰运转。
这是馆内新推出的RokidAR眼镜智能导览服务,它融合了空间识别、SLAM定位等前沿技术,实现了虚拟场景与实体展厅的精准叠加。据介绍,这一技术解决方案由灵伴科技提供,目前已在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200多家国内文博场馆及景区落地应用。
借助科技力量,既能“唤醒”沉睡的文物、让历史场景“活”起来,还能对自然景观与人文地标进行深度赋能,将“静态观赏”蜕变成“沉浸式互动”。
重庆巫山“三峡之光”以崖壁为幕,激光与全息投影将神女传说娓娓道来,让江面夜色化作“可阅读的艺术”;广东潮州的广济桥夜间非遗文化秀里,灯光勾勒古桥轮廓,潮乐与工夫茶香交织,让千年古桥变成可品可玩的活态空间;黄浦江畔的上海徐汇滨江西岸梦中心,光影和音乐让百年水泥厂的“大砼仓”化身为“赛博建筑”……
在上海徐汇滨江西岸梦中心,百年水泥厂的“大砼仓”化身为“赛博建筑”。新华社记者张梦洁摄
广东珠海长隆海洋王国推出特色光影秀,为游客献上了视觉盛宴——超600台无人机的编队变幻出企鹅、鲸鲨等珍稀海洋动物,结合绚烂的灯光投影以及红色主题的节目编创,再加上珠海科技“特产”无人船,360度环绕烟花效果……
广东珠海长隆海洋王国推出特色光影秀。(受访单位供图)
科技推动景观变得更“动人”的同时,还让旅游管理越来越“聪明”。全国各地的热门景区持续探索与应用智慧化管理手段,以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丽江古城的“智慧小镇”通过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指挥中心和智能应用,正在推动智慧旅游与文化保护的协同发展。假期里的古城热闹非凡,“智慧大脑”实时掌握各街巷人流,提前预判拥挤点,并通过智能广播提示特定区域游客调整路线避堵。指路机器人忙着给游客当“导游”,5G无人机空中巡护,为这方热闹增添了一份安心。
今年国庆中秋期间的丽江古城。(受访单位供图)
当下,科技正从多维度赋能文旅,让“诗与远方”有了更丰富的表达,也让文化传承有了更鲜活的载体。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