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姆勒CEO力挺氢能卡车,却被网友拆台
IT之家 10 月 1 日消息,戴姆勒卡车公司(Daimler Truck AG)首席执行官卡琳・拉德斯特伦(Karin Rådström)今日在领英(LinkedIn)上发布动态,抛出一系列极具煽动性的支持氢能言论。她用“触动人心”“鼓舞人心”等词汇描述氢能,并对氢能的可行性与经济性提出了相当激进的主张。然而尴尬的是,该公司氢燃料卡车的行驶里程,已落后沃尔沃电动半挂卡车超 1 亿英里(约合 1.6 亿公里)。
本月早些时候,戴姆勒卡车公司发布了一篇新闻稿,标题为《绕地球五圈半:戴姆勒卡车燃料电池卡车在客户实际运营中成功行驶超 22.5 万公里》。然而,一支公路半挂卡车车队的行驶里程,甚至不及戴维・布兰克尔(David Blenkle)单辆福特 Mustang Mach-E 电动车的一半,这样的成绩实在没什么值得称道的。
与此同时,戴姆勒的竞争对手们,如沃尔沃(Volvo)、雷诺(Renault),甚至规模较小的 Motiv,其全电动卡车的行驶里程已累计数百万英里。曼恩卡车(MAN Truck)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弗拉斯坎普(Alexander Vlaskamp)更是直言,氢能根本无法与电池技术竞争。即便戴姆勒自家的 eActros 纯电动半挂卡车,其行驶数据也优于旗下氢燃料卡车。
那么,拉德斯特伦为何要在领英上如此力挺氢能呢?IT之家附其原文如下:
不知为何,有关氢能的讨论总能引发强烈情绪。在我看来,氢能(并非要“取代”电动,而是与电动“并行”)之所以能在欧洲重型运输脱碳进程中发挥作用,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1、若我们坚持“纯电动化”路线,就需将电网升级到足以支撑为欧洲 600 万辆卡车建设充电设施的水平。这不仅需要耗费多年时间,成本也将高得惊人。而并行建设氢能基础设施成本更低,且无需依赖电网连接。在欧洲建设 2000 座加氢站,相对而言并非难事。
2、欧洲的能源供应将依赖进口,这些能源可从北非和中东以液态氢的形式输送至欧洲。将其直接用作燃料,比将其转化为电能更为划算。
3、我们客户的部分使用场景更适合燃料电池卡车。燃料电池卡车能实现更高的有效载荷和更长的续航里程。
在欧洲氢能周期间,我亲眼目睹了欧洲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背后的活力与雄心。这既鼓舞人心,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 我们的行动速度仍不够快。我们当前需要:
1、大规模氢能生产及向欧洲的运输体系
2、超越《欧盟替代燃料基础设施法规》(AFIR)要求的完善加氢网络
3、切实的政治支持以推动目标落地。我们需要明智、高效的监管政策为发展扫清障碍,而非增设阻碍。
为展示氢能应用的可能性,我们已将梅赛德斯 - 奔驰 GenH2 氢燃料卡车带到布鲁塞尔。从 2026 年底开始,我们将向客户小批量交付 100 辆燃料电池卡车。让我们携手建设基础设施、凝聚发展动力、构建合作伙伴关系,让零排放运输成为现实。同时,在电动化规模化推进过程中,尽量避免我们目前已察觉的部分失误。此外,我们应停止“非此即彼”的争论 —— 电动与氢能,我们两者都需要。
网友们对此表示,戴姆勒近期获得了德国联邦及州政府提供的 2.26 亿欧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18.91 亿元人民币)补贴,用于生产 100 辆燃料电池卡车。
网友称,拉德斯特伦的大部分观点,似乎都站不住脚。其提出的“并行建设氢能基础设施比建设电力基础设施成本更低”以及“建设氢能设施无需依赖电网”等主张,客观上是错误的。此外,即便她声称“在欧洲建设 2000 座加氢站相对容易”的说法算不上荒唐可笑,也需注意以下事实:2024 年,欧洲投入运营的加氢站仅 265 座,其中仅 40%(约 100 座)具备为重型卡车提供加氢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显示,欧洲大陆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公共充电桩数量接近 500 万个。
其次,她提出的“欧洲能源供应将依赖进口,能源可从北非和中东以液态氢形式输送至欧洲”这一主张,同样令人质疑。尤其是 2023 年,风电和太阳能在欧盟电力供应中的占比已达到 27% 至 30%,这一事实更是让该主张站不住脚。
不过,拉德斯特伦的一个观点还算比较合理。她提到“客户的部分使用场景更适合燃料电池卡车 —— 燃料电池卡车能实现更高的有效载荷和更长的续航里程”。尽管这一观点存在争议,但目前已被广泛认可。然而,戴姆勒正在研发更轻便、能量密度更高且成本更低的固态电池技术,这意味着该观点的正确性或许不会持续太久。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