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 2的玩法很吸睛!但想持续赚钱,还有很多阻力
文|商业秀,作者 | 杨肖若 编辑|张弘一
国庆第一天,OpenAI就把视频圈子的桌子掀翻了,正式发布Sora 2。圈内都在喊“AI视频的GPT-3.5时刻来了”。
这次不只是模型升级,OpenAI还直接把独立APP端上了台面。有人认为这或许会成为“AI版抖音”,但这背后的水,可比表面看起来深多了。
今天,我们就从商业和产品逻辑来聊聊AI视频的ChatGPT时刻,看看它的技术和产品到底牛在哪里。那产品做出来了,总要考虑商业化,它的商业挑战又在哪里。
先看它最直观的技术突破,这次确实够“炸裂”,技术和产品实现了代际性跨越。初代Sora只是“能看”,这代直接进化到“能演”,真正靠近了“世界模拟器”的效果。
以前AI生成视频,物理逻辑基本是“瞎编”,比如投篮能无视角度强行进筐。
现在你看,Sora 2 能生成奥林匹克体操动作、精准模拟浮力和物体刚性物理规律的 “立式桨板空翻”,以及 “猫咪紧紧抓牢物体、伴随完成三周半跳” 等场景。
完全符合真实力学,甚至能模拟“投篮失手弹筐”这种“合理的失败”场景。
在Sora 2 中,如果运动员投篮不中,篮球会真实地从篮板反弹。有趣的是,Sora 2 所犯的 “错误”,往往更像是其内部隐含模拟的 “智能体”(agent)所做出的失误;尽管仍不完美,但相比以往的系统,它在遵循物理定律方面已有显著进步。
确实,对于任何实用的 “世界模拟器” 而言,这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你不仅要能模拟 “成功”,更要能模拟 “失败”。
更关键的是,音画同步终于落地,角色切换语言时口型能对上,连风吹过的环境音、猫踩键盘的咔哒声都能精准匹配画面,以前需要专业团队后期制作的内容,现在输入文字提示就能一键生成。
就连多镜头切换时,阳光角度、地上水渍这些细节都能保持一致,不会穿帮。再官方公开的视频里,人物表情、光线、物理规则几乎无可挑剔,真假难辨。
不管是奥运级体操动作、赛博朋克场景,还是带音效的对白,一键就能生成,技术门槛直接拉到了地板级。
但在商业世界,技术再牛,最后都离不开一个关键问题:到了C端用户这里,如何商业化?
无疑,在通往 “通用模拟器” 与 “能在物理世界中运行的 AI 系统” 的道路上,一方面,人们可以在沿途所构建的模型中获得诸多乐趣。另一方面,就是在体验中,如何赚到钱。
从目前公开信息来看,Sora的商业化路径已初现雏形,大致可分为C端付费、B端服务和生态变现三大方向。
首先,C端付费是它最直接的变现起点。Sora App初期采用邀请制,主打免费使用,但ChatGPT Pro订阅用户可通过sora.com及应用内渠道获得更高画质的“Sora 2 Pro”模型使用权。
几个月前,Sora 团队内部就开始测试 “上传自身形象” 功能,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
在这款应用中,你可以创建内容、对他人生成的内容进行再创作、在可自定义的 Sora 信息流中发现新视频,还能通过 “客串(Cameos)” 功能将自己或朋友 “带入” 视频场景。
借助 “客串” 功能,你只需在应用内完成一次简短的音视频录制(用于验证身份并捕捉你的外貌与声音特征),就能以极高的还原度将自己 “植入” 任何 Sora 生成的场景中。
不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前Sora曾采用积分制付费模式,但后续已取消这一制度,转为付费用户可享受无限视频生成服务,专业用户还能获得高优先级的生成体验,以此降低创作限制,提升用户付费意愿。
这种“基础免费+增值付费”的分层策略,确实既能降低普通用户的尝试门槛,又能通过专业功能筛选出高价值用户,延续了ChatGPT的付费转化经验。
其次是B端行业服务,这部分看起来是更具想象空间的一个增长曲线。Sora 2的技术能力已经展现出了跨领域的适配性,比如影视、教育、房地产等多个行业都有明确的应用场景。
你比如说,在影视领域,可以根据剧本快速生成场景视觉草图或动画序列,辅助前期创作;教育领域能制作互动式科普、历史重现视频,让知识传递更生动;房地产行业则可创建虚拟样板间,供潜在买家沉浸式体验未建成项目。
如果说,未来通过开放API接口,OpenAI还能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从工具授权中获取稳定收益。
不过,这一领域也会面临竞争压力,一旦有垂类领域基于已有数据推出现商业级性能价格的产品,如果基于场景的数据训练成本足够低,就会对Sora的高端市场带来冲击。
最后,来看看这次Sora的唯一差异化亮点,那就是社交生态衍生的广告和品牌合作的想象空间。确实,依托“Cameo数字分身”和“Remix二次创作”的核心玩法,Sora确实很有希望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广告形态。
基于Cameo的邀请共创机制,品牌可发起“分身共创”活动,邀请用户用品牌元素定制分身场景。比如运动品牌让用户生成自己和虚拟运动员同场竞技的视频,通过Remix功能实现病毒式传播。
注意,在这种模式下,用户既是内容消费者也是传播者,品牌能以更低成本触达目标群体。
同时,OpenAI强调产品优先推荐激发创作灵感的内容,而不是单纯延长用户停留时间,这种“非沉迷式”定位,也可能吸引对传统信息流广告反感的品牌方,开辟一个独特的广告合作赛道。
但是商业化蓝图再美好,也绕不开现实的挑战。
首先是版权的“雷区”。Sora 2采用“默认允许使用”的版权规则,版权方需“主动选择退出”才能阻止其作品被用于AI生成,这一规则会引发影视行业的强烈担忧。OpenAI后续仍可能面临大量的版权纠纷问题。
其次是社交根基脆弱。我们知道,现在抖音的壁垒是亿级用户的内容生态和算法沉淀。而Sora靠“AI+社交”起家,初期虽能以新鲜玩法拉新,一旦新鲜感消退,用户可能因“朋友不玩了”“没新内容了”而卸载。
社交产品的核心是“关系链沉淀”,光靠技术噱头留不住长期用户,此前也有BeReal等社交产品“火得快凉得更快”的先例,也都印证了这一风险。
再者,算力成本是绕不开的坎。高保真视频生成对算力需求极大,尽管付费模式能覆盖部分成本,但免费用户的算力投入仍需持续支撑,如果付费转化不及预期,可能形成沉重的成本负担。
当然,它的机会也很明确。AI真的把创作门槛降到了地板级,人人都能当“导演”,如果能跑通“整活-共创-沉淀兴趣社群”的路径,说不定能长出新生态来。
从商业视角看,它可能是OpenAI第一个“广告原生”的C端产品,视频形态天生适配品牌互动,要是“分身许可+Remix传播”能跑通,品牌能做规模化共创。
现在,美加地区已开放邀请码,iOS先上,安卓和网页版还在路上,大家再耐心等等。
说到底,Sora 2的技术突破带来的影响值得肯定,商业化路径也清晰可循,把视频生成从“工具”变成“社交载体”这步棋也很有想法。
但它能不能跨过版权、生态、算力成本的坑,跳出“新鲜感陷阱”,从“玩具”变成“可持续盈利的产品”,还有待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不过,新物种的成长从来不是算出来的,是试出来的。当年短视频刚出现时,谁也没想到最后跑出来的是抖音。
所以现阶段,不如先保持观察,看看它能趟出什么新路子吧!
先保持想象力和创新,再继续探索商业化模式。毕竟,每一次技术革新的起点,都藏在很多“看不清”的可能性里。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