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还能“超预期”多久?
文 | 氨基观察
成立至今,药明康德已走过25年历程。若以企业成长周期衡量,它已然步入成熟阶段。
这份成熟,在业绩中得到了证实。即便受全球医药产业链调整、投融资节奏变化等因素影响,药明康德仍实现业绩持续增长,不仅未因挑战放缓脚步,反而展现出“越战越勇”的韧性:其最近5年营收总和接近1600亿元,是过去20年总和的2倍。
当然,这份韧性背后并非坦途,核心源于它始终保持着足够的进取心与应对变化的动力。深入剖析便会发现,进化是贯穿这家“成熟”企业发展的核心关键词。每次审视药明康德,总能有新感受,当下亦是如此。
在9月25日的投资者开放日上,药明康德独创的CRDMO模式被市场进一步深度剖析。不难发现,这一模式的竞争力,远不止于常规视角下对“R端(研究)、D端(开发)、M端(生产)”三大核心环节的聚焦;其“O端(极致运营)”的强大支撑,更是串联全链条、放大综合优势的关键所在。
这种覆盖全链条、无明显短板的综合能力,让药明康德在逆周期中仍能极具韧性,既有成熟企业的体量,又有发展中企业的增量。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顺周期中,它必然会跑得更快、更稳。
刷新认知的“O”能力
药明康德今年的投资者开放日,对市场而言,是对其“CRDMO”模式的再认识;但更重要的,或许是让市场对其“O”能力的认知被刷新。
所谓CRDMO,指的是药明康德是目前全球少数真正能做到“一体化、端到端”的业务模式,覆盖了从药物研究(R)、开发(D)到生产(M)的全流程,众多业务模块间能够高效协同。相比于其它CXO的分散式服务,CRDMO一体化模式兼顾“质量、效率和成本”,通过前瞻性的能力建设和产业布局,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端到端的服务,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过去,关于药明康德为什么成功的问题,市场主要聚焦在R、D、M上,“O”能力与作用可能被市场忽视,或者说低估了。事实上,药明康德的极致运营能力已渗透到业务全流程,带动服务能力、经营规模、业绩质量的综合提升。
以下三个维度,可能是最直观的优势体现。
第一,“药明速度”的极致落地。无论是产能扩张还是新产能爬坡,药明康德都展现出行业领先的效率。以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产能为例,公司仅用3年便实现指数级增长——从2022年的6000升,预计到2025年底突破10万升;以车间启用到全面投产的时间计算,药明康德从2017年的22.6个月大幅压缩到了2024年的2.4个月,爬坡时间缩短至1/9,效率显著提升。这种速度优势不仅帮助公司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获取更多客户订单,更通过提升资源利用率优化效益,直接推动业绩规模持续增长。
第二,数字化驱动的运营效率跃升。药明康德打造了全面的数字化系统,通过90多款应用系统,涵盖研发、生产、业务运营等各个环节,实现“智慧”运营,并且这些系统都在持续迭代。数字运营带来的效率提升,丝毫不逊于新产能扩张的贡献。
例如,数字工具可以像搭建“俄罗斯方块”那样,实时、自动、合理地安排好40个车间、800多台反应釜、全年数万批次的反应。这套程序从1.0版本到目前的3.0版本,将车间整体使用率从2020年的60%提升至如今的72%,相当于在40个车间之外新建了8个车间,而且,考虑到设备还需进行常规维护、技改等,72%意味着已经接近产能利用率的天花板。
第三,数字化实现了质量的跨越式提升,解决了诸多人工操作难以规避的失误。以固体加料环节为例,该环节因难以完全自动化,长期依赖人工操作,而部分化学原料名称相似、规格差异细微,极易出现人为差错。药明康德通过“鹰眼系统”对加料环节进行智能核验,精准确认物料名称、规格与重量,将每100批次的人工失误从0.41降低至0.05,也已接近可实现的最低水平。
这种可持续的高质量标准已得到全球监管认可:常州基地曾在未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接受美国FDA对过往所有分子化合物的突击审计,最终零缺陷通过;泰兴基地的首个API(原料药)项目,即便团队、工厂、项目均为全新且工艺复杂,仍一次性通过FDA审计。
虽然上述优势只是极致运营策略下的部分体现,但仍然市场充分感受到,极致运营所带来的“高速度、高质量、高一致性”服务能力,足以让药明康德无缝串联“CRDMO”全链条模式。正如“木桶理论”所示,桶的盛水量由最短板决定,而无明显短板的药明康德,自然在全球CXO竞争中收获了更优的市场表现,且在盈利能力等多个维度持续提升。
“飞轮效应”全面加速
在O能力之外,投资者开放日带给市场更进一步的感受是,药明康德的飞轮效应正在全面加速。
所谓飞轮效应,指的是这样一条循环轨迹:“CRDMO”能力越强、交付质量越高,与客户的深度价值绑定就越紧密;越来越多早期项目能出色推进至后期阶段,药明康德的一体化能力也愈发被行业认可,慕名而来的后期订单随之增多,这些订单又反哺技术能力的进化与迭代,进而吸引更多客户,又能进一步反馈到交付效率、质量的提升,形成无限循环。
目前,药明康德正沿着这条轨迹稳步前行。
一方面,CRDMO最前端的R端引流效应越来越突出。
仅2024年,R端早期业务就为药明康德贡献了超过70%的新客户。这些新客户中有35%在过去5年中有成功融资记录,意味着这些优质客户的技术、管线和能力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可,将成为药明康德后期优质项目的重要来源。
此外,R端的存在叠加“跟随客户、跟随分子”战略,还能帮助药明康德更早洞察创新趋势,让后端(D端、M端)提前为创新浪潮做好准备,显著增强了承接能力。
另一方面,药明康德客户粘性在持续提升。
可以看到,同时使用R端化学、生物学和临床前测试业务的客户数目,从2022年的800余家增至2024年的1000余家;相关营收占总体业务收入的百分比从2022年的72.4%提升至2024年的74.4%。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客户,更倾向于在CRDMO平台上完成研发生产的全生命周期需求。
从2000年成立至今,药明康德已有25年发展历程,获得了诸多客户的信任,如与其研发化学服务部合作时间超过5年的客户超过980家,超过10年的接近300家。
这种粘性,在行业BD浪潮中,进一步得到验证。去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球发生授权合作或交易的213个化学合成分子中,药明康德支持了62个,占比29%。其中53个分子在授权合作或交易前就在药明康德的平台上进行研发,分子权益变化后,项目在平台上的保留率高达100%,另外有9个项目在授权合作或交易后选择药明康德进行服务。很显然,其CRDMO模式还产生了溢出效应。
与此同时,药明康德能力层面的飞轮也正加速运转。前文提到的“O能力”提升,本质就是飞轮效应的结果。比如“药明速度”的背后,是规模效应与体系进化的双重支撑:其一是从2017年到2024年,生产端员工数量增长4倍多,有充分的“后备力量”用于调配人力进入新车间,快速启动运营;其二是强大的培训体系确保持续培养高素质人才,确保员工能力快速适配新车间的运转。而随着规模效应愈发显著、培训体系不断完善,“药明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能力的提升,明牌是直接提升CRDMO模式的竞争力,暗线则是另一个隐性飞轮效应:创造价值的能力越来越强。
因为药明康德不仅收入规模提升,收入质量也会提升:过去7年间,通过新技术赋能实验室以及生产运营效率的提升,药明康德每位员工的人均产出翻了一番;同期,单位收入所需要的固定经营费用下降了一半。创造现金流的能力越来越强,一方面有更充足的投入保证服务能力、质量的再提升;另一方面为员工提供更优厚的福利,多个维度又会反过来增强公司竞争力,最终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这也是当前市场对药明康德最大的期待所在。
进入新一轮裂变周期
企业经营既依托自身实力,也与行业大环境深度绑定。过去几年,药明康德在行业下行周期中仍实现业绩持续突破;而从当前趋势来看,医药行业正逐步迈入新一轮上行周期,为其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过去十年,在MNC+biotech的带动下,创新药研发强度一直在持续增长。2015年全球医药研发管线仅1.2万个,到2024年已增至2.28万个,十年间近乎翻倍;研发投入规模也同步扩张,2015年全球医药研发总投入约1549亿美元,2025年突破2954亿美元,据预测2034年将进一步攀升至4761亿美元。
这一趋势的可持续性无需担忧,甚至上述预测可能是保守的。
首先,随着AI等技术的发展,新药研发的效率、成功率都会逐步提升,研发项目增长必然大幅提速。按照BCG报告的说法,AI赋能下,制药行业可将研发周期缩短约50%,即研发效率实现翻倍,且成功率也会提升。而在摩尔定律作用下,这些数字只会不断被超越,因此研发端项目的增长趋势极为明确。
其次,随着新分子技术的推进,更多传统意义上不可成药的靶点将会被攻克,带动更多“增量”领域的开发。目前,超过85%的人类疾病相关蛋白质组被认为是不可成药的,但就在过去几年,已有十多款针对此前不可成药靶点的新药推入市场,超过100个候选药物已处于临床阶段,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
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支撑研发强度的外部环境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今年以来,资本市场IPO、BD合作、行业并购“三驾马车”稳健发力,为创新药研发提供资金与资源支撑;叠加美联储降息预期、全球生物科技资本市场回暖,更将为行业注入额外增长动力。
与此同时,医药行业“合作分工”的趋势愈发显著,进一步放大外包需求。
一方面,长尾客户规模加速扩张。预计全球每年新增约1000家医药相关企业,他们探索未来科研和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CRDMO平台引流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药物分子形式日趋多样且复杂,以小分子为例,过去5年中,平均分子量有14%的增长,分子量在600道尔顿(Da) 以上的化合物数量增长了63%;长路线分子(大于5步)的平均合成步骤增加了22%,工作量和合成难度随之递增,需要新的合成路线、方法和技术,以及配套的分析、分离和纯化能力。这也对应了,对外包的依赖度会继续上升。
据预测,医药行业外包渗透率将从2024年的50%提升至2034年的65%,市场空间持续扩容。显而易见,药明康德所面临的“研发市场增长+外包渗透率提升”双重机遇,意味着其业务增量将远超医药研发行业的整体增量。
而行业上行,药明康德只会狂飙。毕竟作为行业最完美和有效的模式,在“CRDMO”漏斗模型中,由于能抓住行业的成功率(M生产端),研发增量的价值还会被进一步放大。
对药明康德而言,随着R端项目数量增多,这些项目会首先转化为D端项目;而药明康德在D端具备的速度、质量与成本综合优势,又能推动更多项目进一步转化为M端项目。由于D端、M端订单的单项目价值显著高于R端,因此研发端需求的爆发,会为药明康德带来规模更大的业绩增长。
这一点也在订单和收入层面得到印证。订单层面,与2018年相比,如今药明康德用两倍增长的R端在手订单,带来了17倍增长的D&M端订单;合作分子层面,药明康德临床3期在研和商业化阶段的小分子项目,从2022年的107个增长到2025年上半年的160个,增长50%,推动相应收入增长超过150%。
上述熟悉,反映了经过CRDMO模式所沉淀项目的体量和价值,更是印证了漏斗模型的价值放大效应,未来我们或将看到药明康德这种“R→D→M”的撬动效应呈现更大规模。
正因此,药明康德已站在新一轮价值裂变的起点。
总结
对医药行业而言,25年不算漫长,却也足以见证行业格局的数次迭代;对于药明康德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地位塑造来说,更是如此。
这25年无疑是一段改写行业分工、奠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历程。从最初的小实验室,到如今药明康德已成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贡献者: 2024年至2025上半年,美国FDA批准的40款小分子药物中,有8款(20%)由药明康德化学业务平台支持;2024年全球销量前十的化学合成分子,4款由药明康德化学业务平台服务生产,其在产业链中的深度参与和关键价值已不言而喻。
更值得称道的是,25年的积累并未让药明康德陷入“大企业惯性”——它始终保持着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与自我革新的动力,持续进化的能力贯穿发展全程。这种“积淀之下不僵化、领先之时仍进取”的特质,无疑让药明康德的下一个25年,充满了突破边界、创造更大价值的可能。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