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海外爆单”的秘密:数据、真相与投资者的风险清单

2025年09月26日,22时42分23秒 国内动态 阅读 3 views 次

今年以来,“海外爆单”成了中国储能行业最吸睛的词:从中东的超大型电网侧项目,到欧洲、拉美、澳洲的一单几百兆瓦级合同,中国厂商的海外订单频繁登上财经版面,储能概念股的股价随这一轮科技牛也飞上了天。

但是,这些“爆单”里有多少是真金白银的营收?又有多少是框架协议、意向书或“资本化”的叙事?既然爆单了,为什么价格不见涨?海外大单,会不会最后变成了储能企业海外仓里的库存,复现当年欧洲户储从爆单到爆仓(仓库)的悲惨往事?

赶碳号通过权威机构数据、上市公司公告等信息,把现象拆成要素,回答三个问题:这些订单从哪里来?利润真实吗?投资者该怎么看、该做什么。

储能“海外爆单”的秘密:数据、真相与投资者的风险清单

2025年7月,常熟港整装待发的储能产品

需求真的是“爆”了,并不是自嗨

宏观端的确支撑“爆单”——全球对电网级电池储能的刚性需求在上升。

机构测算显示,未来十年电池储能对应的投资规模巨大(Wood Mackenzie 估算的长期市场机会规模非常可观,项目/投资需求规模以百亿美元、万亿量级计),而在短期内(2024–2025)大宗市场增量尤其明显。

此外,中国厂商在产能与成本端的优势使其在全球竞标中极具价格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被统计为在外部市场拿单数量与规模激增。据行业机构口径,上半年中国厂商新增海外订单近 200 笔、合计超过 160 GWh,这不是单家媒体的个例,而是行业级别的数据反映。

中国储能兵团全球攻城略地

中国储能企业优势明显。

电芯与电池系统规模化带来的单位成本下降,使中国厂商在中东、东南亚、拉美等地具有显著落地成本优势,能够以更低的 LCOE 中标大型项目。

BYD在沙特的大单(含已并网的 2.6GWh Bisha 项目与与 Saudi Electricity Company 签署的 12.5GWh 合同)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它显示了中国厂商在海外能承揽“超大体量”工程的能力。

另外,中国企业海外拿单过程中,展示出完整的产业链与系统集成能力。许多中国企业不仅做电芯,还能提供 PCS、BMS、集成柜体、工程总包与运维。交钥匙能力,让海外开发商愿意用“少量接口换取一站式交付”的便利,这使单笔合同金额看起来更大、签约频率更高。

还有就是市场机遇使然。一些国家的政府(例如海湾国家)为实现快速的可再生并网目标,在资金与审批上给予更快速路径,结合价格优势,形成“弯道超车”的采购窗口。

订单能否转化为业绩?

这可能是投资者最需要关注的地方:订单≠营收,框架协议≠已完成交付。

上市公司在年报与定期公告里多次披露类似说明:企业会签署框架协议或长期供货协议,但只有在达到合同约定里程碑并完成交付或验收时,才能确认为收入;同时,部分公司在披露在手订单时会从余额中剔除“已到期未执行的框架协议”,以提示转换风险。也有公司在年报中明确指出,海外订单存在交付周期长、付款条件复杂、并网/审批/融资不确定的风险。

典型订单型“水分”来源包括:框架协议/备忘录(MOU):金额大但含条件,极易被市场解读为“确定订单”;

阶段性里程碑付款:预付款/尾款结构导致短期现金流不确定,若项目被延后,毛利率和回款都会受影响;

本地化与合规风险:为规避关税或获得补贴,厂商可能承诺在地生产,但这会推高短期成本并延后利润实现。

订单激增,部分原因来自贸易战

风险无处不在。

美国与部分西方国家出于产业安全或贸易保护,会调整关税与反规避调查;同时,美国市场对中国电池高度依赖(近年美国公用事业级项目大量使用中国产电芯),任何政策变化都会产生连锁效应。

机构模拟显示,在不同关税情景下,项目成本可能上升12%到超过50%,会直接影响中国产品在美国的中标竞争力与利润率。

因此,2024–2025年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 “抢跑出货 / 前置发货”:一些合同或出货被提前,以规避未来关税或利用当前更有利的市场窗口。这解释了为什么上半年全球电池出货与订单会出现“集中爆发”的时间簇。

相关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的出货量与签单量明显高于以往同期。

既然爆单,为何价格涨不动?

既然爆单了,为什么价格仍然没涨?

这是一个很多投资者和从业者都关心的问题:既然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频频“爆单”,为什么行业价格(电芯、电池系统、整柜)却依然没有明显上涨,甚至还在缓慢走低?

深层逻辑其实和光伏很相似,可以从几个维度理解:

  1. 供给远大于需求的“过剩式爆单”。

中国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能扩张速度过快。根据多家机构数据,2024–2025 年中国规划中的储能电池产能已超过1TWh,但全球实际需求远未消化。

所以即便海外市场需求确实在快速增长,新增订单也被庞大的供应覆盖,企业之间只能靠价格竞争来抢订单。

结论就是,爆单是需求侧的放量,但更强烈的则是供给侧的内卷。储能反内卷,已经刻不容缓!

二、订单结构决定了价格难涨。

大部分海外大单属于集中竞标,开发商以规模优势压价,单笔合同往往几十万到上百万电芯,议价能力极强。

特别是中东大储项目,往往是只赚流量不赚钱。例如沙特、欧洲的百兆瓦级项目,开发商往往要求“交钥匙”整体解决方案,中国企业要想中标,就必须报出有竞争力的低价。

所以,看上去大订单提升了销量,却往往是中国企业内部厮杀,争相报低价“卷”市场。

三是储能产品成本在持续下行。

原材料价格(碳酸锂、磷酸铁、石墨、隔膜等)相较2023年高位已经回落明显。

电芯成本下降,使得出厂报价也随之下探。海外买家对价格敏感,中国厂商就算有爆单,也不会轻易提价,而是把成本下降一部分让利给客户,用低价稳住份额。

四是储能是买方市场格局,而非卖方市场。

海外储能项目的资本方(公用事业、电力公司、国际能源巨头)数量有限,形成寡头买方市场。

买方通过集中采购、延迟招标、分阶段付款等方式牢牢掌握议价权。即便中国厂商爆单,也只能接受买方压价,价格难以上涨。

小结:不要被“爆单”所迷惑

中国储能企业海外“爆单”,是结构性机会与短期窗口效应的混合体:

一方面,全球对储能的刚需、政策支持与中国供应链优势确实创造了真实的市场;另一方面,框架协议、前置出货、关税与本地化承诺构成了业绩实现的不确定性。

对投资者来说,关键不是看“订单有多大”,而是看“这些订单什么时候、以什么条件、由谁来兑现”。

中国储能企业的海外“爆单”更多反映的是出货量和市场份额的增长,而不是价格或利润的全面提升。

价格不涨甚至下行的原因,是产能过剩、买方市场、竞标压价、成本下行与抢跑策略叠加的结果。换句话说,这是一场“量的狂欢”,但不是“价的盛宴”。

因此,赶碳号建议投资者,对储能企业要重点审视以下几点:

一是要关注储能企业的订单结构:把“框架协议 / MOU /意向书”从“已确认合同”中剥离,计算可交付的已签合同 GWh 与预计交付时间。

二是要关注预付款 / 里程碑条款:预付款比例与回款条款,是否有履约保函或母公司担保。

三是要关注储能企业在手订单的会计处理:审阅年报注释,看公司如何确认收入、如何处理“到期未执行”的框架协议。

四是要关注储能企业的客户与地区集中度:单一国家/单一客户占比过高,政策或地缘风险将放大。

五是要关注储能企业的本地化计划与成本预算:是否有明确投产时间表与 CAPEX 估算(否则本地化承诺很可能只是“口号”)。

编审及统稿:侦碳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