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358亿应收账款,千亿华勤技术赴港IPO
营收增长如此迅猛,为何华勤技术依然如此急迫地奔赴港股寻求“补血”?这背后,与其商业模式中“低毛利、高杠杆、弱现金流”的三大困境息息相关。
文 | 啸 天
近日,全球消费电子ODM龙头华勤技术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寻求“A+H”两地上市。这距离其2023年8月登陆A股主板,仅仅过去两年时间。
2025年上半年,华勤技术交出一份营收同比暴增113.06%达839.39亿元,全年营收有望继续维持在千亿规模的亮眼财报。但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高达358.95亿元的应收账款,-15.22亿元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以及低至2.28%的净利率、7.4%的整体毛利率,让华勤技术“赚辛苦钱”都不好赚的生意本质和盘托出。
营收增长如此迅猛,为何华勤技术依然如此急迫地奔赴港股寻求“补血”?这背后,与其商业模式中“低毛利、高杠杆、弱现金流”的三大困境息息相关。
在赴港上市前夕,公司五大员工持股平台还合计减持套现约35.78亿元,这一举动与创始人“未来十年营收增长五倍”的豪言壮语形成鲜明对比。
“隐形巨头”的基因缺陷
华勤技术创始人邱文生,是一位典型的“学霸”。他1973年出生于福建龙岩,与美团王兴、字节跳动张一鸣同属“龙岩系”。1990年,邱文生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后在浙江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8年,他加入中兴通讯,是手机研究所的第007号员工,之后一路晋升至手机产品线总经理。
2005年,32岁的邱文生离开中兴通讯,在上海创立华勤技术。公司最初从事IDH(独立设计公司)服务,专注于手机的研发设计环节。随着智能手机浪潮到来,邱文生敏锐地将业务模式转向ODM,即不仅负责设计,还深入到整机生产制造环节。
这一转型让华勤技术踏上了发展快车道。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华勤技术成功将三星、OPPO、小米、vivo、联想、亚马逊等全球一线品牌发展为自己的客户。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按2024年出货量计算,华勤技术已是全球消费电子产品ODM领域的领头羊,市占率达到22.5%,年出货量超过2.2亿台。
2023年8月,华勤技术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与闻泰科技、龙旗科技并称A股“ODM三巨头”,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元。然而,巨大的营收规模和市场地位,并未能掩盖其商业模式的固有缺陷。
「数智研究社」了解到,ODM行业本质上是为品牌方“打工”,身处产业链中游,面临着上游芯片、屏幕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和下游强势品牌客户的双向挤压。这种“夹心饼干”的地位,决定了其商业模式存在的“低毛利、高杠杆、弱现金流”的基因缺陷。
千亿营收,赚的是“辛苦钱”
ODM厂商的盈利逻辑,本质上是“薄利多销”。尽管年营收高达千亿,但华勤技术赚的每一分钱都异常辛苦。
财报数据显示,华勤技术的毛利率长期在个位数徘徊。2022年至2024年,其整体毛利率分别为9.85%、11.33%和9.30%。2025年上半年,公司整体毛利率降至7.4%,而净利润率更是只有2.28%。
这意味着,华勤技术每完成100元的销售额,最终能落入囊中的净利润仅有2.28元。有媒体测算,分摊到每一台设备上,其利润可能只有十几元。
近年来,华勤技术为摆脱对增长放缓的智能手机业务的依赖,开始执行“3+N+3”战略,大力拓展以服务器为核心的计算及数据中心业务。这一转型确实带来了惊人的营收增长——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占比飙升至50.2%,首次超越移动终端,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然而,这场向AI硬件的华丽转身,并未能帮助华勤技术摆脱低利润的宿命。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其计算及数据中心业务的毛利率仅为5.9%,显著低于传统移动终端业务的8.8%。显然,新业务在拉动营收的同时,进一步拉低了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
华勤技术虽然抓住了人工智能的风口,却依旧在扮演着产业链中利润最微薄的“搬运工”角色。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局面,是其“辛苦钱”本质最真实的写照。
增长越快,“失血”越快
华勤技术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中,最危险的指标莫过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华勤技术的经营现金流尚能维持正向流入。但到2025年上半年,在营收同比暴增113%的情况下,其经营现金流净额却急转直下,变为-15.22亿元。作为对比,去年同期为净流入10.39亿元。
营收翻倍,现金流却从正转负,净流出超15亿元,这种“增长中失血”的现象极不寻常。钱究竟去哪了?
答案隐藏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其他科目中。
「数智研究社」发现,这与存货的急剧增加有关。为了满足服务器等新业务的订单需求,并应对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华勤技术大幅增加了原材料储备。截至2025年6月末,其存货余额高达142.58亿元,较年初增长显著。这些囤积的原材料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
为了落地“3+N+3”战略,华勤技术近年来开启了“买买买”模式,接连收购了音频制造商易路达、笔电结构件厂商南昌春秋、机器人公司豪成智能,并斥资23.93亿元入股晶圆代工厂晶合集成。这些战略布局虽然着眼于未来,但在当下却是不折不扣的“现金消耗大户”。
这种靠融资和借贷支撑的增长模式,使其资产负债率在2025年6月末攀升至74.64%。截至报告期末,其短期借款高达143.80亿元,而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20.32亿元,存在25.79亿元的短债缺口。
很明显,华勤技术自身的经营活动已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来覆盖其扩张和债务所需,其增长引擎正严重依赖外部输血。这也解释了为何在A股上市仅两年后,公司便迫切需要打开香港这一新的融资通道。
358亿应收账款傍身
高企的应收账款是导致华勤技术现金流枯竭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其在产业链中弱势地位的最直观体现。
截至2025年6月30日,华勤技术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余额达358.95亿元,较年初增加40.73%。这一数字不仅规模巨大,其占总资产的比例也相当之高,成为公司资产中流动性最差、风险最高的部分。
通俗地讲,这358.95亿元就是客户打给华勤技术的“白条”。换句话讲,华勤技术上半年完成的839亿营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并未转化为真金白银的现金流入,而是变成了账本上的数字,等待客户在未来某个时间支付。
如此大规模的应收账款,带来了巨大的坏账风险。在消费电子行业竞争加剧、品牌厂商同样面临经营压力的背景下,一旦某个主要客户的资金链出现问题,无法按时回款,这笔巨额“白条”就可能变成坏账。
大规模的应收账款,还导致了华勤技术议价能力的不断缺失。华勤技术之所以能积累起巨额应收账款,根本在于其下游客户均为三星、小米、OPPO等全球性品牌巨头。在合作中,这些强势客户往往能获得更长的账期,将自身的现金流压力转嫁给上游ODM厂商。
应收账款、现金流和低毛利这三大问题,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循环。为了维持千亿营收规模,华勤技术不得不接受更低的利润率和更苛刻的付款条件,这导致应收账款不断增长;而应收账款增长又占用了大量资金,导致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现金流持续为负,又迫使华勤技术不得不通过更高杠杆的借贷和更频繁的股权融资来“续命”。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