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让一家公司控制通往未来的钥匙。”/浅议美国对英伟达公司启动系统性反垄断调查并评估结构性救济措施

2025年09月24日,23时00分39秒 国内动态 阅读 3 views 次

(来源:上林下夕)

一、背景与问题陈述      近年来,英伟达公司在人工智能(AI)计算领域取得了近乎绝对的市场主导地位。根据多家独立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英伟达在全球数据中心GPU加速器市场的份额已持续超过90%,在训练大型语言模型(LLM)所依赖的高端AI芯片领域,其占有率甚至接近95%。这一市场结构已构成事实上的垄断(de facto monopoly),且其商业模式正通过软硬件深度捆绑、生态封闭化及战略性收购不断巩固其支配地位,严重威胁市场竞争、创新活力与国家安全。      尽管目前美国司法部尚未对英伟达提起结构性拆分诉讼,但多方权威声音已明确呼吁启动全面调查。例如,美国民主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 Warren) 于2024年致信司法部长加兰德,指出:“英伟达利用其CUDA平台的专有性,将硬件销售与软件生态强制绑定,构成典型的杠杆化垄断行为,必须接受《谢尔曼法》第二条的严格审查。”她进一步强调:“我们不能让一家公司控制通往未来的钥匙。”      此外,进步派组织“要求进步”(Demand Progress)联合九个科技政策团体向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提交请愿书,要求“立即对英伟达展开反垄断调查,并考虑包括拆分在内的所有救济选项”。该请愿书指出:“当一个平台同时控制底层硬件、编译器、开发工具链和云部署接口时,竞争已不复存在。”二、全球监管动态与调查进展2.1 美国司法部调查现状      美国司法部已对英伟达展开两项独立但相关的反垄断调查:一项针对其收购以色列人工智能初创企业Run:ai的交易(金额约7亿美元),另一项针对其商业行为,包括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强迫客户捆绑购买多款产品。调查重点包括:捆绑销售行为:英伟达被指控将AI芯片与网络设备、软件等产品捆绑销售,以牺牲其他选择为代价锁定用户。惩罚性条款:调查是否对同时购买竞争对手(如AMD)芯片的客户提高价格或限制供应。CUDA生态垄断:开发者对英伟达CUDA软件的高度依赖(唯一与GPU完全兼容的系统)可能构成技术壁垒。      2024年9月3日,美国司法部向英伟达发出传票,要求提供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证据,标志着调查正式升级。此举导致英伟达股价单日暴跌9.5%,市值蒸发近2万亿美元,创美股历史最高单日损失纪录。2.2 全球监管机构协同行动欧盟:欧盟委员会已发出调查问卷,询问英伟达是否存在GPU产品的商业和技术捆绑问题。法国:法国竞争管理局于2023年9月对英伟达进行突击检查,并于2024年7月准备以涉嫌反竞争行为起诉英伟达,重点关注CUDA软件的排他性。法国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公开批评英伟达的主导地位加剧了国家间不平等。中国:2024年12月9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英伟达立案调查,指控其违反《反垄断法》及2020年收购迈络思(Mellanox)时作出的承诺(如“依据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向中国市场供应产品”)。英伟达以美国出口管制为由停止对华供应高端GPU,转而销售“阉割版”芯片,涉嫌违反承诺。三、垄断行为分析3.1 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英伟达通过以下行为强化其垄断地位:软硬件捆绑:强制客户在购买GPU时同时购买其网络设备、软件等产品,否则面临涨价或限售风险。生态锁定:CUDA平台已成为AI开发的事实标准,但英伟达严格限制其与其他芯片的兼容性,导致开发者迁移成本极高。战略性收购:收购Run:ai(GPU虚拟化技术)、Mellanox(高速网络设备)等公司,消除潜在竞争威胁,进一步整合产业链。

3.2 损害竞争与创新

压制竞争对手:AMD、英特尔等竞争对手在AI芯片市场难以突破英伟达的生态壁垒。客户胁迫:微软、Meta等大客户将超过40%的硬件预算用于购买英伟达产品,若尝试使用竞争对手芯片,可能面临英伟达的报复性条款。全球供应链风险:英伟达主导地位导致全球AI产业高度依赖其芯片供应,2023年H100芯片短缺期间单价飙升至9万美元,加剧资源不平等。

    四、法律依据与可比先例

4.1 适用法律条文

  1.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第2条(15 U.S.C. § 2)

    “Every person who shall monopolize, or attempt to monopolize, or combine or conspire with any other person or persons, to monopolize any part of the trade or commerce among the several States, or with foreign nations, shall be deemed guilty of a felony.”

    英伟达通过捆绑销售、生态锁定等行为涉嫌非法维持垄断地位。

  2. 《克莱顿法》第7条(15 U.S.C. § 18)

    “No person engaged in commerce... shall acquire... the whole or any part of the stock... of another person... where in any line of commerce in any section of the country, the effect of such acquisition may be substantially to lessen competition, or to tend to create a monopoly.”

    英伟达对Run:ai、Mellanox的收购可能实质性削弱竞争。

4.2 可比先例:微软案

United States v. Microsoft Corp., 230 F.3d 1348 (D.C. Cir. 2001) 是该案最直接可比先例。

      法院认定微软将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销售,滥用了其在PC操作系统市场的垄断地位。初审法院曾裁定拆分微软,最终通过和解协议施加严格的行为救济。

类比分析

英伟达的CUDA平台与其GPU硬件的关系,与IE浏览器与Windows的关系高度相似。

微软垄断PC操作系统(>90%份额);英伟达垄断AI芯片(>90%份额)。

微软将IE捆绑进Windows排挤Netscape;英伟达通过CUDA绑定排挤OpenCL、ROCm等替代方案。

生态锁定效应:开发者一旦投入CUDA生态,迁移成本极高,形成“技术锁定”(technological lock-in)。

五、建议措施:从行为救济到结构性拆分

5.1 初步行动

立即启动对英伟达的正式反垄断调查,聚焦以下三点:

CUDA平台是否构成非法搭售(tying arrangement);

对中国市场推出降规版芯片是否构成歧视性定价与供应;

近年收购案(Run:ai、Mellanox)是否规避《克莱顿法》第7条的申报义务。

    5.2 中期救济建议

若调查确认违法,应要求英伟达:

将CUDA编译器与开发工具开源或置于独立基金会管理;

向所有AI芯片厂商开放NVLink与DGX系统接口;

剥离其数据中心网络业务(原Mellanox部门),恢复市场竞争。

5.3 结构性拆分建议

若发现英伟达已形成不可逆的“技术-市场闭环”,建议法院考虑以下拆分方案:

方案A:将硬件制造部门与软件平台(CUDA、AI Enterprise)分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

方案B:强制成立“CUDA公共信托”(CUDA Public Trust),由第三方托管,确保中立性与互操作性。

六、结语

     英伟达的成功源于技术创新,但其当前市场行为已超越“公平竞争”范畴,演变为利用垄断地位构筑护城河,遏制潜在竞争。正如微软案所示,反垄断并非惩罚成功者,而是保护市场机制本身。在AI决定国家竞争力的今天,美国不能容忍关键技术命脉被单一私企控制。

      建议立即立案调查,并以“微软案”为蓝本,评估结构性救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美国司法部对英伟达收购Run:ai的调查(Politico, 2024)

  2. 英伟达商业行为涉嫌垄断(路透社, 2024)

  3. 法国对英伟达提起反垄断指控(路透社, 2024)

  4. 中国对英伟达立案调查(中国经济周刊, 2024)

  5. 英伟达CUDA生态垄断问题(经济参考报, 2024)

  6. 全球监管机构联合声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2024)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