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到落地,吴泳铭如何让阿里AI跑出加速度?
再用“云厂商”来形容阿里云,已经不准确了。
9月24日,一年一度的云栖大会再次拉开序幕,这是阿里云每年战略定调的关键时刻。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泳铭在发言中明确了阿里云的全新定位“全栈AI服务商”。
同时,他首次提出了ASI(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超级人工智能)的目标,并明确以此为锚点制定了阿里云的战略路径。“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已是确定性事件,但这只是起点,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
与此同时,一个重要的变化是Agent开发范式列于大模型和AI基础设施之间,形成了全新的三层布局体系。在吴泳铭看来,当下我们正处于通往ASI的第二阶段——“自主行动”的阶段,AI不再局限于语言交流,而是具备了在真实世界中行动的能力。实现这一跨越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发展大模型Coding能力。
同时,技术产品的发布也紧密围绕全新战略目标展开——通义大模型7连发,在模型智能水平、Agent工具调用和Coding能力、深度推理、多模态等方面实现多项突破。
这一切意味着,仅仅两年,阿里云从“云服务商”到“全栈AI服务商”,已经在AI布局上完成了全面转变——不仅从云计算的鏖战中跳脱出来,也从大模型竞赛中升维。
两年的时间,阿里云新战略“初见成效”
根据最新发布的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阿里云实现超预期增长,季度收入同比大涨26%至333.98亿元,增速创三年新高,超越资本市场预期。
而当时间调回两年之前,阿里云却是另一番“惊险”景象。彼时,阿里巴巴集团在外部竞争压力加剧下,股价一度持续下跌。阿里云的份额变化只是国内云厂商陷入“困境”的缩影——互联网红利逐渐消退,消费互联网创业热潮降温,底层云用量增长有些乏力。
如何完成“蜕变”?阿里云的选择是一场回归本质的战略调整。
两年前的云栖大会上,吴泳铭上任后迅速明确两大核心战略方向:一是AI驱动,打造一朵“AI时代最开放的云”,为全行业提供稳定高效的AI基础设施,创建开放繁荣的AI生态;二是公共云优先,坚持对阿里云所有产品和业务模式作取舍,减少项目制的销售订单,加大公共云核心产品投入,持续提升阿里云的收入质量。
在这一战略的影响下,也让投资者重估技术主导型管理团队的价值,阿里股价开启触底反弹,至今累计涨幅超200%。其中,AI相关收入连续8季度三位数增长,带动公共云需求持续上升,凸显其全栈AI布局优势。
据调研机构Omdia的报告中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达223亿元,阿里云稳居第一,超过二到四名的总和。凭“AI全栈”继续引领市场发展。
技术与商业化双轮驱动,迈入AI自主时代
或许外界会评价阿里云在AI时代的成就,是延续了云计算时代的优势,但这并不准确。“百模大战”喧嚣一时已经印证,AI时代的颠覆与被颠覆比以往更快。
技术领先是基础,商业化落地是胜负手,在商业化落地方面,阿里云选择了一条“开源+行业渗透”的双轮路径。
在技术层面,阿里云是国内第一批提出开源大模型路径的基础模型供应商,自2022年9月发布通义模型之初,就坚定了开源的路径,是当时国内唯一一家坚定走开源大模型路线的云厂商,就像开拓中国云计算市场时,要从荒野中生生走出一条路。
如今,通义系列已经做到了全尺寸、全系列的模型的开源。并成为全球第一开源模型。通义千问已开源超过300款模型,积累下载超过6亿次,覆盖全尺寸、全模态,是中国应用最广、全球最受欢迎的开源模型之一。全球开发者基于通义千问贡献的衍生模型已超过17万个,形成了全球第一的开源模型矩阵。
在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云CTO周靖人发布了包括Qwen3-Max、通义千问等在内的多款通义系列模型迭代新品,在模型智能水平、Agent工具调用和Coding能力、深度推理、多模态等方面实现多项突破。
以阿里通义旗舰模型Qwen3-Max为例,作为通义千问家族中最大、最强的基础模型,Qwen3-Max模型预训练数据量达36T tokens,总参数超过万亿,拥有极强的Coding编程能力和Agent工具调用能力。在大模型用Coding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SWE-Bench Verified测试中,Instruct版本斩获69.6分,位列全球第一梯队;在聚焦Agent工具调用能力的Tau2-Bench测试中,Qwen3-Max取得突破性的74.8分,超过Claude Opus4和DeepSeek-V3.1。
在推理层面,Qwen3-Max推理模型也展现出非凡性能,结合工具调用和并行推理技术,其推理能力创下新高,尤其在聚焦数学推理的AIME 25和HMMT测试中,均达到突破性的满分100分,为国内首次。
在Agent能力方面,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云百炼推出高低代码开发新模式,同时升级沙箱、MCP、RAG、记忆存取等7种企业级Agent能力,为Agent开发提速,同时提供无影AgentBay、Qoder等一系列开发者套件和产品。本次云栖大会上还会发布通义灵码IDE版本。
前不久,国际市场调研机构沙利文(Frost&Sullivan)发布的《中国GenAI市场洞察:企业级大模型调用全景研究,2025》报告中显示,2025年上半年,阿里通义成为目前中国企业选择最多的大模型。
此外,市场调研机构Omdia发布的《中国企业GenAI(生成式AI)采用格局,2025H1》报告中也指出,超7成的《财富》中国500强企业已采用GenAI,其中,阿里云渗透率排名第一。
阿里云在AI技术上的话语权,以及在产业应用上的底气,从客户案例实践中,也可以窥见一斑。
在2025云栖大会上,据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科技部副总经理金海旻介绍,工商银行基于通义千问多模态大模型推出了“商户智能审核助手”,在商户准入审核环节,用多模态技术取代传统OCR技术,展现出强大的业务价值。
网易集团执行副总裁、网易雷火事业群负责人胡志鹏也介绍了Agent对AI游戏的重要提升。利用Qwen3-coder等模型打造的agent帮助网易研发提效50%。通过多轮自然语言对话,agent可以根据开发人员提供的Boss机制和玩家策略,结合已有的背景资料,自动编写代码、完成语法迭代,并且调用专业工具生成人机流程图和游戏演示视频。
在产业侧阿里云先选择了“最难啃的骨头”——在制造业落地AI应用。首先,阿里云与西门子在大模型上展开合作,其最新发布的工业智能系统Industrial Copilot,能够完成订单调度、生产、仓储物流、货物分拣等具体任务;阿里AI帮助伊利改造了“研产供销服”的链路,接入基于通义千问大打造的BI工具后,查询效率大幅提升。
此外,阿里云联合众多头部车企打造智能座舱,据统计,阿里云全栈AI云,支撑95%以上的中国车企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产品升级,60%中国智能驾驶的AI算力来自阿里云。
不仅于此,包括工商银行、平安集团、建设银行、渣打集团、雅迪、荣耀、OPPO、中华保险、创维电视等在内的多家国内外企业都与阿里云在AI应用落地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合作。
本次云栖大会上重点提到的Agent开发上,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开发者尝试在阿里云百炼上构建Agent,整体注册用户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2025年内的新增注册用户数,单月同比最高增速超1000%。
百炼平台也正成为企业智能化升级的首选技术底座,企业级Agent月均创建量近8.4万个,单月最高突破9.8万,创下历史新高,AI应用已从“试点探索”全面迈向“规模化落地”的新阶段,驱动企业实现降本提效、流程重构与创新跃迁。
在AI Coding能力建设上,通义灵码在金融领域服务了90%的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集团等;在汽车行业服务了超过70%的中国车企,如中国一汽、吉利、小鹏、极氪等。也在持续拓展宝马等全球车企。
“为结果付费”是AI时代最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合作成果显然验证了一个事实:阿里云已经在诸多垂直行业站稳脚跟。
用3800亿押注下一个十年
在AI应用场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吴泳铭认为AI的能力还尚未达到“完全体”状态,他指出,AGI并非AI发展的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AI不会止步于AGI,它将迈向超越人类智能、能够自我迭代进化的超级人工智能(ASI)。阿里云的全新定位“全栈AI服务商”也正源于这一判断。
吴泳铭将通往ASI的路径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智能涌现”,AI通过学习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目前通义千问已进入这一阶段;
- 第二阶段是“自主行动”,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这是行业当前所处的阶段;
- 第三阶段是“自我迭代”,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的全量原始数据实现自学习,最终达成“超越人”。
为实现这一目标,吴泳铭明确了阿里云的战略路径,作为“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将通过两大核心路径实施AI战略:第一,通义千问坚定开源开放路线,致力于打造“AI时代的Android”;其二,构建作为“下一代计算机”的超级AI云,为全球提供智能算力网络。
自吴泳铭就任阿里云CEO以来,持续加大对“全栈AI”建设的投入,致力于打造为客户提供从最底层的AI云基础设施,到中间层的AI开发平台、大模型,再到最上层的AI应用和解决方案的全链路、一站式解决方案的AI服务公司。而这个战略思路也让阿里云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具备软硬一体垂直整合能力的公司。
为支撑这一宏大愿景,吴泳铭表示,阿里巴巴正在积极推进三年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将会持续追加更大的投入。
阿里云将未来押注在ASI棋盘之上,并非无迹可寻——2026财年第一季度增速创三年新高,超越资本市场预期。
财报中还表示,阿里云的强劲增长主要来自公共云收入增长带动,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已经8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此外,AI高速增长还带动了其他公共云服务需求增长,客户扩大采购公共云的计算、存储等产品以支撑AI应用。
从市值上看,年初至今阿里股价涨幅已近1倍,创四年新高,阿里巴巴港股总市值重回3万亿港元,美股股价超过了160美元每股,同时,多家国际投行上调评级。
“AI将重构整个基础设施、软件和应用体系,成为真实世界的核心驱动力,掀起新一轮智能化革命。”吴泳铭和阿里云一起选对了AI的方向,而且一如吴泳铭对ASI的断言:“AGI并非AI发展的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阿里云也刚刚站上新的起点。(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张申宇,编辑丨盖虹达)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