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TikTok纠纷背后:算法即政治,代码即意识形态

2025年09月24日,18时00分57秒 科技新知 阅读 5 views 次

文 | 沈素明

这么久以来,中美之间关于Tiktok的纷纷扰扰,在我看来,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贸易战,也超越了传统的军事对抗,而是一场在数字空间展开的,关于主权、关于影响力、关于未来的战争。我们正在见证,算法和代码,这些曾经被我们视为中立的技术工具,是如何一步步被染上政治色彩,最终成为大国博弈的新战场的。

2025年1月19日,对1.7亿美国人来说,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日子。

这一天,TikTok美国业务被强制关闭了12小时。手机屏幕上,曾经日均90分钟的沉浸式体验,突然变成了一片空白。短短半天,一场数字世界的“大停电”引发了社会性的集体焦虑。人们涌向其他平台,小红书的下载量暴涨了10倍,冲上80国榜首。这12小时,像一个微缩的实验室,生动地展示了算法对一个社会的影响力,也揭示了这场看似荒诞的“TikTok纠纷”,其背后是中美关系在数字领域的最终摊牌。

过去五年,这场纠纷的轨迹,就是中美关系从合作、脱钩到新博弈的完美镜像。

一、从“蜜月期”到“掰手腕”:中美数字博弈的五年暗战

我们看回2020年,特朗普第一次威胁要封禁TikTok时,很多人觉得这不过是他的又一个冲动之举。当时,字节跳动还在全球攻城略地,凭借其独特的推荐算法,在短短几年间,将美国用户从零推向了数千万。这背后,是中美科技界一度的相互开放和信任。中国公司可以凭借技术和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公司也在中国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这是中美科技合作的“黄金时代”,它以一种无声的方式,将两国的数字生态连接在一起。

但特朗普的行政令,刺破了这层虚幻的和平。

2020年8月,他以“国家安全威胁”为名,要求字节跳动在45天内剥离TikTok。这标志着中美科技关系的第一个转折点:从合作走向脱钩。美国开始将中国科技公司视为潜在威胁,而不仅仅是商业竞争对手。这不再是商业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它将原本属于商业范畴的“数据安全”议题,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最高层面。

2021年,拜登上台,撤销了特朗普的行政令,这让很多人松了一口气,以为风波平息。但很快,我们就看到,这不过是一次策略性的暂停。拜登政府并未放弃对TikTok的审查,相反,他们用更系统、更合法的手段,将“国家安全”的审查常态化。2022年,禁止联邦设备使用TikTok的禁令,宣告了这种常态化的开始。这不再是某个总统的个人意志,而是美国两党在对华科技政策上的共识。

这种共识,在2024年3月众议院通过的法案中达到了顶峰。

这个法案要求字节跳动在165天内剥离TikTok美国业务。如果说特朗普的行政令还带有行政命令的脆弱性,那么这次的《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对手控制的应用法案》(简称《PAFACA》),则是一部国会通过的成文法,它将剥离要求上升到了法律层面,有了更强的强制性和合法性。

到了2025年,我们看到了一场戏剧性的新博弈。

面对法律的最后期限,字节跳动选择了“宁愿关闭,也不出售”的强硬立场,这背后,是中国政府关于“技术出口须审批”的明确表态。但就在关停12小时后,TikTok又奇迹般地“复活”了。这并非简单的妥协,而是特朗普的“保证”以及甲骨文作为唯一托管方的角色,创造了一种新的、微妙的平衡。这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了新的范式:有限脱钩下的重新博弈。美国不追求彻底封杀,但必须拥有对核心技术的控制权。而中国则在坚守技术主权底线的同时,寻找新的合作模式。

TikTok的五年,就是中美关系五年。它从一个商业神话,变成了全球政治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剧本。

二、抢的是什么?数据、算法,还有“话语权”

表面上看,这场纠纷的核心是“数据安全”,即美国用户的个人数据是否会被中国政府获取。然而,当我看到“德克萨斯计划”的细节,以及后续关于“算法”的讨论时,我才意识到,这背后的博弈远比数据更深,它已经进入了技术主权的深水区。

中方的逻辑是清晰的:算法是核心技术,是公司的命脉

字节跳动作为一家技术公司,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这套能够精准匹配用户兴趣、驱动内容分发的推荐算法。这套算法是字节跳动全球扩张的根基,也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个象征。因此,“宁愿关闭,也不出售”的表态,与其说是赌气,不如说是对核心技术主权的坚守。这与任何一个大国保护其战略性技术资产的逻辑是一回事。

美方的逻辑同样清晰:影响美国公民的技术,必须受美国控制

美国政府并不满足于仅仅将数据迁往甲骨文的服务器。数据本地化,仅仅是第一步。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那套“黑箱”般的推荐算法。他们担心,这套算法能够被字节跳动(或中国政府)远程操控,从而影响美国用户的认知、舆论,甚至选举。这不再是数据的物理安全问题,而是算法的逻辑安全和意识形态控制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根本矛盾,甲骨文方案应运而生。最初的“德克萨斯计划”,只是将美国用户数据物理迁到甲骨文的服务器,并接受甲骨文的“代码审查”。但最高法院在口头辩论中提及“若TikTok使用非字节跳动算法,可继续运营”,则将博弈推向了更高层次:从数据主权转向算法主权。这已经超出了“谁拥有数据”的范畴,进入了“谁来决定算法如何运行”的深层博弈。

最终,我们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结果:甲骨文作为唯一的美国数据托管方,不仅掌握了数据,更重要的是,它将深度参与到算法的审核和训练中。字节跳动可以保留算法的知识产权,但如何在美国市场运行、如何向美国用户推荐内容,其核心逻辑将由甲骨文这个“看门人”来执行和监督。这是一种技术合作与政治管控的奇特结合,它既保护了字节跳动的技术资产,又满足了美国政府对“影响控制”的政治需求。

三、算法不只是代码,还是“隐形的手”

对1.7亿美国用户的认知塑造权,才是这场博弈真正的核心。这让我想到,我们通常把算法看作一个中性的数学模型,但在这场大国博弈中,算法不再中性,它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工具。

董事会的构成,是政治权力的体现。

在TikTok的7席董事会成员中,有6位是美国人。这不仅仅是公司治理的架构设计,更是决策权的国别化。它确保了,在任何关键时刻,字节跳动在美国的业务,其最高决策权都掌握在美方手中。

甲骨文的托管与审核,是技术监管的政治化。

过去,技术公司的代码审核通常由公司内部或第三方审计机构完成。但现在,一个与美国国防部关系密切、拥有强大政府背景的科技巨头,承担了这一角色。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商业范畴,它将技术审查变成了国家安全审查。这种模式下,甲骨文将不仅审核代码的安全性,更可能审查其潜在的“政治风险”,比如,某个算法参数是否会倾向性地推荐某些内容或压制另一些内容。

重新训练算法的意图,是意识形态的调整。

最高法院的口头辩论中提到的“重新训练算法”是一个极其关键的细节。它暗示,即使是同一套源代码,在不同的训练数据、不同的参数调整下,也会产生不同的输出结果。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TikTok在美国的算法,被“重新训练”以更符合美国的价值观,会发生什么?

这两种不同的算法,就像两个不同的滤镜,投射在同一套技术底座上。它们决定了用户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接收什么样的信息,最终形成什么样的认知。

这便是算法即政治最直接的体现。

它通过技术,而非直接的宣传,来潜移默化地塑造用户的认知。当一个平台掌握了1.7亿人的认知塑造权时,它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商业,成为了一种战略性的政治资产。

四、数字时代的“新战场”:谁说了算?

中美这场TikTok的纠纷,最终没有走向印度模式的“一刀切”封禁,也没有完全屈服于欧盟《DSA》的严格监管。它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更复杂的路——技术合作+政治管控的甲骨文模式

这是一种新范式,可能成为中美关系在数字领域的未来模板。它既不追求彻底的“脱钩”,因为那会损害美国的经济利益和用户体验;也不允许完全的“一体化”,因为那会触及美国的国家安全底线。

印度模式,是简单的、粗暴的,它直接将所有中国应用永久封禁,切断了所有联系。这背后,是印度国内市场巨大的体量和替代产品的存在,使其有能力承受这种彻底的脱钩。

欧盟的《DSA》模式,是监管至上主义的。它通过立法,对所有在欧盟运营的科技公司(无论国籍)施加严格的监管义务,要求数据本地化、算法透明化等。它不针对任何一个国家,而是针对所有技术本身。

而中美之间的“甲骨文模式”,则是大国博弈的产物。

它既不像印度那样彻底封禁,也不像欧盟那样一视同仁。它是一种有条件的、有选择的开放。它允许字节跳动在美继续运营,但前提是,核心算法和数据必须处于美方的监督和控制之下。是一种“我可以让你进入我的市场,但我必须握有方向盘”的姿态。

这个模式,对于美国来说,实现了其国家安全和用户利益的双重诉求:

对于中国来说,这虽然是一种妥协,但也保住了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阵地。它证明了,在某些领域,技术合作依然可能,但这种合作将不再是纯粹的市场行为,而是一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战略平衡。

五、我们正在经历什么?数字文明的“适应期”

回过头看,TikTok的纠纷,不仅仅是关于一个APP的命运。它标志着一个历史性时刻:中美关系从经济竞争,正式进入了技术主权和意识形态竞争的时代

在过去,我们谈论中美竞争,更多的是贸易逆差、制造业、金融市场。这些是可见的、可量化的、相对容易理解的。但现在,战场已经转移到看不见的地方:代码、算法、数据。

算法和代码,这些曾经被我们视为中性的技术语言,现在已经成为地缘政治的工具。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效率提升器,而是塑造认知、影响社会、乃至改变未来的力量。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产品竞争,而是对技术底层逻辑和价值导向的竞争。谁的算法更能赢得人心,谁的代码更能反映其价值观,谁就可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获得优势。

我们正在见证的,是"全球化平台"的地缘政治化。

过去,我们认为互联网是无国界的,一个平台可以连接全世界。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数字世界的“巴尔干化”,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建立自己的数字“主权”,而曾经的全球化平台,正在被迫适应这种碎片化的新格局。

最终,这场TikTok的纠纷以一种不完美但却富有启示的方式落下了帷幕,在新的时代,商业、技术、政治已经深度融合,再也无法被简单切割。所有身处其中的人,无论是企业家、政策制定者,还是普通用户,都必须重新学习,去理解这个新的世界。

我认为,这一切还只是开始!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