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腾讯“科学探索奖”的年轻人,与他们的“好奇驱动”时代
撰文 | 雁 秋
编辑 | 李信马
题图 | 科学探索奖现场
除了搞科研,科学家的日常都喜欢做什么?在一场青年科学家与媒体人的对话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90后”科学家毛亚飞给出了他的答案:
“平时我喜欢看B站,看腾讯视频(笑),也喜欢找美食,作为贵州人,我知道上海很多好吃的贵州菜。如果到一个地方出差,有机会的话喜欢去当地市场逛一逛。”这一番朴实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分享,让在场的人看到了科研工作者私下平凡、真实的另一面。
包括毛亚飞在内,今年有50位青年科学家获得了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这也意味着他们都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的奖金。
“科学探索奖”是腾讯出资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等十几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七年来,“科学探索奖”已资助347位科学家,他们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最前线的“主力军”。
DoNews受邀全程参与这盛会,并与腾讯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2025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张嘉漪、毛亚飞,以及香港科技大学教授、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范智勇面对面进行了交流。在这场盛会中,大家以基础科研为底座,共话女性力量、人工智能、科普传播以及热爱、坚持和勇气等议题。
01、9位女性、6位“90后”
在2025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作为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委员颜宁提到,她曾经询问马化腾怎么看待生命。
谈到今年科学探索奖的变化,颜宁提到:“(今年的情况)给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女性一个很大的激励——她可以,我也行,这条路前人走过了,没那么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据悉,今年的颁奖典礼创了三个历史新高:历届以来最多的年轻科学家、女性科学家,更多的地区和机构拥有了自己的获奖人。
今年女性获奖人数创历史新高,共9位,占比18%。DoNews了解到,去年“科学探索奖”放宽了女性科学家的年龄申报门槛(男性45岁及以下,女性48岁及以下)。与此同时,还着力在评审各阶段提升了女性评委的比例。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来自复旦大学的张嘉漪坦言在现场见到了很多优秀的女性科学家,她认为女性在科研领域的能见度和贡献正不断提升。
张嘉漪
张嘉漪回忆起自己13年前回国,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尝试把光电材料制成纳米线人工光感受器,来替代失明者凋亡的光感受器。最令她动容的记忆是,为四位全盲患者植入人工光感受器后,患者能循着地面光带独立行走。
在分享个人成长心声时,张嘉漪称女性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找到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舒适点。“不一定要追求绝对的完美平衡,而是找到一个自己舒服、家人也理解和支持的状态。”她强调,这种舒适感对维持长期科研热情与家庭和谐都非常重要。
除了个人层面的调整,张嘉漪也谈到系统性支持的重要性。她透露,目前正在神经科学领域参与推动成立女性科学家专业委员会,通过组织沙龙活动,为女博士生、博士后提供交流平台,并邀请资深女性科学家分享经验。
“你会发现,那些看起来很成功的女性科学家,回到家庭也要面对各种琐事和挑战。”她表示,这种真实的讲述有助于年轻女性缓解焦虑,意识到“你并不孤独,我们都在同行”。
在今年的50位获奖人中,有13位是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其中还包括6位“90后”。与往年相比,今年申报奖项的年轻科学家有261位、占比21%,几乎是去年的2倍。
年轻科学家们崭露头角,与奖项今年设置的“新星名额”密不可分。2025年,“科学探索奖”在每个资助领域提供1个“新星名额”机会,在满足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下,该名额用于奖励年轻科学家。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只有26岁。今年正好是现代量子理论建立100周年,当时海森堡只有24岁,很多非常重大的科研成果就是来自年轻科学家的创新活力。如今获奖的13位年轻科学家,都做出了非常好的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主席潘建伟表示。
02、科学家眼中的AI议题
毛亚飞主要从事灵长类演化医学研究,近年来在基因组复杂结构区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
在颁奖典礼现场,他分享了自己的科学梦想——想揭示「人类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因而决心研究「人类基因组里最难懂、最磨人、但是却最迷人的那部分密码」。他也的确在世界上率先破解了那最难懂的20%“复杂区域”。
身处一个处处都在讨论人工智能的时代,毛亚飞的研究方向却是实实在在的“人”。假设存在某个AI基因推演工具,最希望从中获得什么答案?面对DoNews的提问,毛亚飞给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回答:好奇,本身就是答案。
左:张嘉漪 右:毛亚飞
毛亚飞坦言,自己最好奇的并非具体结论,而是生命演化的宏观命题,从几十亿年到几百万年,为什么最终演化成今天的人类模样?他指出,AI或许能通过建模提出各种解释,“或许对、或许错,但真正动人的正是在推演中持续满足好奇、感受科学之美的心灵体验,这是研究工作中最让我快乐的事。”
不过,毛亚飞也表示AI早已渗透进基因研究的实战环节。据他介绍,目前基于基因组信息,AI不仅能预测遗传疾病风险、基因表达量,甚至已尝试用于面容预测——尽管该技术“还不够成熟,但代表了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他透露,其课题组虽未直接开展相关研究,但AI驱动的表型预测已是基因领域的重要分支。
具身智能是当下社会讨论的另一个热门话题,从事仿生技术研究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范智勇教授自然也成为媒体追问的对象。
范智勇和他的团队曾在2020年成功研发出了“超级人眼”,该仿生眼不仅可以用做义眼(即人工植入假眼)帮助视觉残障人士重获光明,在手机、相机、无人机和自动驾驶等诸多领域也应用广泛。
范智勇
在从事科研外,范智勇还探索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谈及业界关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前景,范智勇表示当前该领域仍处于以展示、娱乐为主的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相关企业普遍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
范智勇认为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切入细分市场逐步推动应用,例如智能仓储领域已开始尝试使用机器人执行部分任务, 显示出良好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持续提升机器人技术能力和适用性,仍是打开更大市场的关键。
范智勇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投资驱动”转向“技术驱动”的核心,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只有实际应用场景得到充分开拓,市场需求达到一定规模,相关技术才能进入“自我革新”的良性循环,逐步摆脱对投资的依赖,转向以企业利润反哺研发的健康发展模式。
他表示,国内不少企业和行业已展现出这样的发展路径,证明基于实际场景的技术迭代是可行且可持续的。“我们希望随着机器人广泛应用,对传感器的需求也会增加。用量上去以后,迭代就会加快,不仅能提升性能,还能实现成本下降,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范智勇说。
03、“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幸福”
腾讯公司副总裁奚丹强调,“科技向善”不仅代表腾讯作为科技企业对技术价值的认同,更体现了希望通过科技突破为国家和社会持续注入动力的愿景。这正是腾讯将基础科研公益资助纳入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这个公司核心战略的初衷。
从七年前设立“科学探索奖”,到三年前在科学家建议下启动“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出资设立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再到去年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捐赠5亿元、用于资助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项目)。腾讯持续扩展资助体系的覆盖范围与支持对象。
除了投入真金白银,腾讯如何为基础科学研究带来更多独特价值?在和DoNews的交流中,奚丹分享了一系列举措——无论是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还是推动科学家成为青少年心中的“明星”,腾讯正尝试以更轻、更活、更互联网的方式,为中国科研注入公益新动能。
腾讯公司副总裁奚丹
“中国不缺优秀的科学家,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有无数创意和想法,缺的是跨界的平台和支持。”奚丹表示,新基石科学基金会不仅提供资金资助科学家,也在致力于尝试构建科学家主导、民间力量灵活助推的公众科普协作机制。
腾讯也积极推动科学家深度参与公益科普,因为“科学家是最适合做科普的人”,为此,腾讯发起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项目,邀请获奖科学家深度参与——不仅是设计课程,还亲自出镜,把高深知识转化成生动有趣的视频内容。
“我们希望科学家能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明星,”奚丹说:“让更多中小学生因为喜欢某个科学家,而爱上科学、选择科学。”
今年颁奖典礼新增的“企鹅科普视频大赛”环节,堪称整场活动的一大亮点。该项目邀请受资助科学家与科普类视频作者组队合作:科学家提供专业内容和课题,视频创作者负责创意策划和传播推广,共同把“冷门”领域做成“热门”话题。
在颁奖典礼现场,记者看到了一众科技迷的热忱——“在太空,如何灭火?”“衰老也有源头?剧本居然是我妈写的!”“人脑与AI,谁才是真正的超级智能?”“案件名称:星系之死”……
这是另一种互相激发的跨界合作,科学家们除了亲自下场出题,也开放出宝贵的实验室资源,通过开放最新的研究装备、最有趣的实验方法、乃至实验室中的激烈争论与观点碰撞,与创作者们一起努力,给视频创作加 buff。
企鹅科普视频大赛获奖人柯家浚与指导科学家缪峰
“这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双赢。”奚丹解释道,“科学家获得了公众关注,社会大众则轻松接触到前沿科学。我们为优秀视频颁奖,让大家看到科学可以多有趣。”
从国际交流平台搭建,到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再到跨界科普传播,腾讯正在尝试跳出传统“资助-研究”的单向模式,转向多元、可持续的科学公益生态建设。
“我们做的,是科学家需要、社会认可、腾讯也擅长的事。资金支持固然重要,而能让他们专注创新、被更多人看到和理解——这件事,也很‘酷’。”奚丹说道。
(本文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DoNews摄)
(来源: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