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行情一周年:并购重组持续活跃,推动A股价值重塑
“9.24”行情一周年,A股市值站上百万亿,日成交金额多次突破3万亿,市场生态进入新阶段。这其中,监管力推的并购重组,被认为是一大助力因素。
“并购六条”发布这一年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活跃度提升,一二级市场的活力也得到一定程度激发。
据证监会主席吴清9月22日披露,“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披露230单重大资产重组,一般性的资产重组数量更多,有力支持了上市公司产业整合。
在不断涌现的并购重组案例中,“双创” 公司成并购热土,收购同行业上下游资产;传统行业上市公司则通过跨行业并购以进行转型升级,或者通过并购加强产业整合;上市公司收购未盈利资产、拟IPO资产成为一大新特征;支付方式多元化也成为这轮并购重组的突出特征,多家公司运用股份、定向可转债、并购贷款、并购基金等方式实施并购。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对第一财经称,这轮并购重组在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优化产业资源配置、畅通资本循环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且多维度的整体作用。
“自924新政以来,并购重组已成为资本市场生态修复的重要抓手。”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杨超认为,并购成为上市公司实现成长和价值重塑的重要路径,带动二级市场情绪回暖,为股权投资机构提供了退出渠道,推动耐心资本更多流向硬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投、融、退”良性循环。
展望并购重组市场未来趋势,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联席所长芦哲认为,将继续保持活跃,并购重组的数量和规模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产业驱动型并购将成为主流,科技行业如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将继续成为并购重组的热点领域。同时,多元化支付方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购重组的交易方式将更加灵活多样。
一年新增披露230单,呈现诸多新特征
“并购六条”实施至今,监管机构持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支持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持续高涨,并呈现出诸多新特征。
在近一年新增披露的230单重大资产重组中,半导体行业的买家最多,超过20家;其次是房地产开发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收购意愿较强,公司数量均为10家;通信设备、化学制品、塑料、消费电子、服装家纺等行业的买家则在5家~10家之间。
相较买家而言,卖家多集中于新兴行业,并购标的中涉及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比例明显提高。其中,半导体、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被收购对象数量位居前列,合计超过30家公司,其余被收购公司也较多来自新兴行业。
对此,田轩分析称,经济转型期,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技术升级与产业协同的内在需求越发强烈。尤其是传统行业,面临增长瓶颈和产能过剩压力,通过并购新兴产业优质资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企业应对全球竞争、突破技术瓶颈的主动选择,也是政策支持与资本助力下的必然结果。
就半导体行业而言,技术商业化周期较长,具有重资本、长周期、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单一企业难以覆盖全产业链环节,并购是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关键策略。“通过并购,半导体公司可以快速获取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加速产业升级和业务拓展。”芦哲对记者说。
除了传统行业上市公司开展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的跨行业并购、通过并购重组加强产业整合外,这轮并购有一大新特征,是“两创”板块上市公司收购同行业上下游资产。据第一财经梳理数据发现,在230单重大资产重组中,涉及“两创”板块公司收购同行业上下游资产的并购最多,达80单,其中只涉及这一特征的重组有50单。
近一年来,上市公司收购未盈利资产、拟IPO资产的公告也不断涌现。收购拟IPO资产的案例较多,超过50单。其中,有些被并购标的既是未盈利资产,也是拟IPO资产。杨超告诉记者,未盈利资产收购逐步试水,市场化交易比例提升,凸显中介机构在估值与风险识别中的关键作用。
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的同时,支付方式多元化成为这轮并购重组的突出特征。从政策导向看,新“国九条”“科创板八条”与“并购六条”,均鼓励上市公司综合运用多种支付工具实施并购重组。已有多数公司运用股份、定向可转债、定增募资、并购贷款、并购基金等方式实施并购。
在芦哲看来,多元化支付方式的使用效果较好,如定向可转债兼具“股性” 和 “债性”,能够为交易双方提供更为灵活的博弈机制,有助于提高重组市场活力与效率。近半年披露的重大资产重组中,多数公司采取组合支付方式,减少了对现金的依赖,提高了交易的灵活性和可行性。
激发一二级市场活力
不同于早期注重规模扩张,这轮并购重组以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为主导逻辑,正在从“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提升”。在业内看来,这轮并购重组不仅推动上市公司及产业转型升级,也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那么,哪些类型的并购重组能够助力上市公司真正实现产业有效整合或者转型升级?
“主要包括沿产业链纵向整合类并购、同产业横向协同型并购、跨界融合式战略并购、以核心技术获取为目的的逆向并购等类型。”田轩认为,这些并购通过补链强链、优化供应链稳定性,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增强企业在关键环节的议价权与抗风险能力。
在芦哲看来,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实现产业有效整合或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选择与自身战略高度契合的并购类型,并注重并购后的协同效应释放。
关于并购重组对上市公司价值的提升,杨超认为,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财务表现改善,优质资产并表可直接增厚营收与利润;其二,核心竞争力强化,获取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或进入新兴市场,构筑长期壁垒;其三,估值体系优化,资本市场往往对产业协同和战略升级给予溢价。不过,并购能否转化为真正的价值增量,仍取决于后续整合的深度与协同效应的实现。
据第一财经观察,今年上半年,一批完成交割的并购重组项目已直接转化为财务报表上的亮眼数据,成为对应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来源。
除了加速上市公司及产业转型升级外,近一年来并购重组持续活跃,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二级市场相关概念行情。
以重组指数来看,去年9月份开始,该指数陡坡上行,之后呈现震荡上行趋势,到今年9月18日创出历史新高。2024年9月24日~2025年9月23日,重组指数累计上涨92.59%。
关于后续并购重组主线下还存在哪些投资机会?芦哲认为,可以关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科技行业的并购重组机会,这些行业技术创新活跃,市场需求大,通过并购能够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同时,关注国资并购基金参与的并购项目,国资并购基金在加速产业链整合与升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参与的并购项目往往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田轩建议,重点关注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具备核心技术壁垒的新兴产业并购标的,如高端制造、绿色能源与数字经济领域。同时,关注并购后整合能力强、管理层执行力突出的企业,其价值释放更具持续性。此外,市场对并购交易的反应日益理性,投资者更关注长期价值创造而非短期题材炒作。
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链延伸、转型升级,活跃二级市场的同时,一些股权投资机构也通过并购重组渠道进行退出。
“这轮并购重组在畅通科技-产业-资本循环方面的作用很大。与以往不同的是,此轮并购重组从资本导流科技开始,科技也在逐步赋能产业,同时产业通过二级市场反哺资本,已经形成了正向循环。”芦哲说。
据杨超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超170只私募基金通过并购实现退出,总规模逾430亿元,有效缓解了“退出难”,加速了资本回收与再投入。这不仅提升了资本市场的循环效率,也引导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更多投向早期科技创新。
未来并购重组或将持续活跃
“并购六条”落地一周年以来,A股市场的生态发生了诸多新变化,后续并购重组市场又将呈现怎样的趋势?
在田轩看来,当前“并购六条”落地成效显著,但结合成熟市场经验,可从审核效率、支付工具创新与配套制度、跨境并购支持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进一步提升审核效率与透明度,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建立分行业差异化审核标准,对科创类并购探索“即报即审”机制;二是优化支付工具创新与配套制度,推广定向可转债、优先股等工具的使用,建立并购基金与产业资本协同机制,探索“并购贷款+股权融资”组合模式;三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并购重组“全生命周期”监管框架,对业绩承诺履行、标的资产整合效果实施动态跟踪,完善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追究机制;四是完善跨境并购支持体系,简化外汇管制流程,建立国际税务协调机制,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获取全球优质技术资源。
芦哲则希望,稳定预期,让市场参与者对并购重组政策有明确的预期;确保规范运行,加强对并购重组过程中的信息披露、估值定价、资金支付等环节的监管,防范市场风险;加强资金支持,丰富产品服务,如进一步完善并购贷款政策,扩大资金来源,为并购重组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除了上述可优化之处外,杨超认为,在估值体系上,应摆脱过度依赖业绩对赌的模式,推广现金流折现、协同效应量化等多元化方法,结合Earn-out等条款,更好匹配科技类资产的长周期回报特征。
展望未来,并购重组市场是否会持续火热?“未来并购重组市场将继续保持活跃,并购重组的数量和规模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芦哲称,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跨境并购可能会逐渐增多。
田轩认为,未来并购重组市场将更加聚焦产业整合、技术协同、价值提升等核心方向,呈现出以战略性并购为主导、多元化支付方式并行、国企与民企协同推进的格局,推动并购重组市场向常态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迈进。
杨超具体分析称,政策层面,“并购六条”及配套改革将持续释放制度红利,审核效率和支付工具创新将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带动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产业层面,并购主线将更加聚焦新质生产力领域,硬科技行业的产业链整合有望加速;跨境并购方面,随着外部环境逐步改善,中国企业在东南亚与欧洲的技术获取和全球供应链拓展意愿将增强。同时,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需求与国企改革深化,将共同推动大规模交易,特别是央企的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将显著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