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行情这一年:港股从17000点跃升至27000点,“造富神话”能否继续?

2025年09月23日,17时07分59秒 国内动态 阅读 4 views 次

对于不少散户投资者而言,过去一年投资港股市场,就像一场充满惊喜但也不乏刺激的冒险。看着手中的恒生科技指数ETF,曲线图宛如一段陡峭的山脉。年初的试探性买入可能带来惊喜,但倘若4月重仓追击,就可能遭遇“套牢”的煎熬,而在7月“抄底”亦可能会经历颠簸。

去年在“9·24”国内重磅金融政策发布后,叠加美联储超预期降息助推,恒生指数自低点启动,历经震荡,于今年9月成功突破27000点大关,创下自2022年以来的新高。从AI、创新药到新消费,资金在少数景气板块中密集抱团,催生了超500只翻倍股的同时,也导致了交易的“拥挤”与估值的短期透支。这一特点使得投资者即便身处牛市,也对买卖时机极为敏感,个人投资者的真实体验往往是“收益与波动齐飞”。

不过,港股近期呈现回调趋势,恒指已连续四个交易日小幅下行。截至23日收盘,恒生指数报26159点,跌0.7%;恒生科技指数报6167点,跌1.45%。

当前,随着指数近期回调,市场正审视利好落地后的动能转换。业内观点认为,本轮牛市行至中段,港股互联网所在的资讯科技业及新消费所在的非必需消费PB分位数仍存在上升空间,景气板块的估值修复有望持续带动港股整体估值。

从17000到27000点

回顾2024年9月24日,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主要负责人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多项重磅金融政策,市场做多热情迅速点燃,港股与A股同时上演“飙升”行情。

当月美联储超预期降息50个基点至4.75%~5.00%,开启降息周期,助推港股于四季度进入牛市。

近一年来,恒生指数自去年9月的17000点附近震荡上行,并于今年9月18日攀升至27000点上方,创下2022年以来新高。

恒生科技指数同样表现强劲,从去年9月的3500点附近一路上行,期间经历三轮明显波动,最终在今年9月18日触及6461点。

流动性紧张问题也有了显著改善。港交所数据显示,上半年,港股市场日均成交额为2402亿港元,同比增长118%。受ETF互联互通计划扩容以及ETF新产品持续上市的影响,ETF每日成交金额攀升至338亿港元,同比增幅高达184%。

沪深港通成交额方面,北向及南向均创历年同期新高。其中,沪深股通日均成交额为17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港股通日均成交额为1110亿港元,同比增长196%。

“9.24”行情这一年:港股从17000点跃升至27000点,“造富神话”能否继续?

从全年节奏来看,港股走势呈现“先强后缓、再回升”的特征。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场持续活跃且在全球各主要市场中表现领先,也大幅跑赢A股。

不过进入7月,情况则明显逆转,相比异军突起创“十年新高”的A股市场,港股“显得”低迷得多。7月至8月,恒生指数上涨6%,跑输同期的A股。同期,上证指数涨12%,创业板指更是大涨37%。直至9月,港股较A股优势再次凸显。

华南一名分析人士表示,A股、港股上涨步调不一致,或许与AH溢价触及125%的“隐形底”,港股分红吸引力下降有关。虽然分红只是港股各配置方向上的一部分,也并非所有投资者都需要缴纳分红税,但除保险等以外的多数投资者而言,AH溢价降至125%以下,意味着扣税后的吸引力下降。

行情轮动明显

指数走高背景下,近一年港股市场呈现多个新变化。

其一,虽然市场外部扰动不断,但港股的结构性行情活跃,板块之间此消彼长、不断轮动。年初以来,港股市场已经历AI、新消费、创新药等几条主线。

例如,受益于DeepSeek模型突破与大模型产业化进程,港股科技龙头股价大幅上涨,中芯国际(00981.HK)年内涨幅超120%,阿里巴巴-W(09988.HK)涨幅超过90%,小米集团-W(01810.HK)上涨超60%,腾讯控股(00700.HK)上涨超50%。

创新药成为港股另一主线。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百济神州等公司加快出海步伐,信达生物与罗氏达成10.8亿美元合作协议,科伦博泰与默沙东达成超50亿元交易,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首付款近百亿元协议。重磅合作亦带来股价全线走高,恒生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超100%。

“9.24”行情这一年:港股从17000点跃升至27000点,“造富神话”能否继续?

上述领域也成为翻倍个股的重要聚集地。Wind数据显示,自去年9月24日至今年9月22日收盘,区间股价实现翻倍(涨幅在100%)的个股已有543只,多为可选消费、医疗保健、金融行业。其中,加幂科技(8198.HK)、歌礼制药B(1672.HK)、和铂医药-B(2142.HK)等22只个股近一年涨幅超过1000%,成为十倍大牛股。

其二,容易形成热门板块的抱团和拥挤交易,周期震荡明显。中金公司在近期研报中指出,以成交占比与市值占比来衡量“拥挤度”,可以清晰地发现年初以来不同行业的拥挤程度和轮动情况。那些被资金青睐的个股和板块都会出现短期预期和估值透支。

这一特点使得投资者即便身处牛市,也对操作时机极为敏感。回顾这一年,尽管指数从17000点一路冲高至27000点,多数散户投资者整体账户略有盈余,但感受却异常复杂。“买卖的时机点真的太重要了。”深圳一名投资者感慨道,“指数是涨了不少,但过程中的波动极大。踩准了节奏是牛市,踩错了,即使在牛市里也可能亏钱。由于4月追高被套,在今年8月前,她一直处于浮亏状态。

其三,港股一级市场同样热度不减,融资金额激增。香港证监会发布的季度报告显示,今年前7个月,香港首次公开招股数量有51宗,募资金额增至1280亿港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截至7月底,有超过220宗首次公开招股申请正在审批中。

港股增发市场表现也较为强劲。Choice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港股再募资规模达1905亿港元,不仅远超IPO融资规模,更较2024年全年增发规模增长3.8倍。

港股市场为何持续得以持续走高?关键或在于资金面变化。

中金证券分析师刘刚认为,宏观维度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上半年港股流动性的基本格局。第一,内地资金充裕(资金盛)但缺乏优质资产(资产荒),推动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国内资金需要寻求有效配置机会,不论是稳定回报的分红资产、还是成长属性的新经济板块,港股都具有比较优势,进而吸引南向资金加速流入。第二,4月以来,不论是出于“去美元化”叙事还是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担忧,美元指数和美债利率也持续走弱,部分资金从美国撤出并“各回各家”,也间接受益港股。

未来有哪些变化?

长期来看,市场依然看好港股后续行情。

刘刚认为,A股的流动性优势会使得港股短期落后,尤其还存在盈利下修,AH溢价过低的拖拽。如果A股流动性和市场的共振进一步强化,也会部分外溢到港股,但更多是发生在中后期且程度上透支的阶段。所以,如果在港股上只参与流动性博弈而无新增基本面因素的支撑,要适可而止。

港股能够提供高分红的稳定回报和能够提供结构性亮点的成长回报,依然是其长期主要吸引力,如AI互联网、创新药、新消费与机器人零部件等。

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指出,本轮港股长周期牛市自去年四季度确立,当前走到中段左右。三大周期性因素中流动性周期目前最领先,估值周期也已经显著启动,盈利周期目前还刚刚启动,以结构性行业景气修复为主。

港股估值经历了长达三年的熊市之后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但经过2024年四季度开始的港股重估牛,估值持续回升,目前主要宽基指数如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均已回到十年平均线上方。其中恒生科技凭借AI、创新药和互联网等景气板块连续推动,其市盈率已经突破历史新高。

黄文涛认为,从港股主要行业板块来看,目前PB分位数较高的板块有工业制品业、原材料、能源业和医疗保健业,而公用事业及地产PB处于较低水平。港股互联网所在的资讯科技业及新消费所在的非必需消费PB分位数仍存在上升空间,景气板块的估值修复有望持续带动港股整体估值。

举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