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种子投资的新公司,要做AI版LinkedIn
「AI能把人与人连接起来吗?」
文|施嘉翔
编辑|陈之琰
「暗涌Waves」获悉,AI初创公司指数引力已于年初完成pre-A轮融资,由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和阿尔法公社联合领投。
指数引力创始人于北川是抖音早期核心成员,历经抖音从几千万用户到6个亿的日活全过程,负责抖音早期社交关系的构建。
2022年年初,于北川选择创业。这场创业的开始是一家海外电商公司。于北川卖过穿戴甲、吸尘器,还有仅售20美元的无人机。2023年5月,他们因TikTok店铺关闭导致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停发了当时所有团队同事的工资,同时积极寻找各种变现机会,期间甚至还卖过流量电商的课程——直到2024年创立AI营销公司指数引力。
时间转至今年年初,Manus还没有引爆Agent市场,于北川在朋友圈用文档招人,并回顾创业经历,发动字节和抖音的前同事做宣推。出乎意料的是,这条朋友圈吸引来了红杉种子。红杉认可了他们未来的可拓展性,就这样顺势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如今的指数引力是一家围绕全球短视频达⼈营销赛道的公司,为国内外卖家群体提供营销数字化平台。目前,公司与多家AI初创公司达成合作,单月收入约几十万美金。
可以说,这是一家典型的AI营销公司,但于北川告诉「暗涌Waves」,他们接下来的目标是“AI版LinkedIn”。
“过去,几乎所有的AI工具都还是‘单机模式’——帮你写文案、生图、写报告、生成代码,完成的是一个人的任务。但AI的下一个阶段,和互联网的演进类似,一定会把人和人连接起来。”于北川说。
也就在指数引力发布新产品前夕(但名字还要保密几天),我们和于北川有过一次聊天,他告诉我们,希望在新的时代里,做出一家新的千亿美金公司。“毕竟瞄准月亮,即使失败了,也能落在星星上。”
以下为对话,经「暗涌Waves」整理编辑——
「暗涌」:从 AI 营销到 AI 版 LinkedIn,这中间跨度挺大,你们是怎么想的?
于北川: 看起来跨度大,但对我们来说是同一条路径。我们最初做 AI influencer marketing,因为这是最集中、最紧迫的“找人”场景:品牌要找达人合作,需求清晰、频率高、痛点深。
做着做着我们发现,本质上我们解决的不是“达人营销”,而是“找对的人”——无论是达人、客户、专家还是合作伙伴。我们就把能力泛化,让 AI 能处理所有商业关系场景。
所以从我们内部看,这是很自然的演进——顺着一个问题,走到更通用的解法。
「暗涌」:具体说说“AI版LinkedIn”到底是什么?
于北川: 我们心目中的AI版 LinkedIn,不是一个更好用的通讯录,而是把“关系网络”变成一个实时运转的智能系统。传统LinkedIn是静态的——你看到的是个人档案、连接关系,需要自己去搜索、加人、发消息。
「暗涌」: 新产品预想的用户是谁?
于北川:我们最先服务的,是那些每天都要“找人”的人。比如营销经理,需要找 KOL、创作者、合作伙伴做投放;创业者和 BD,要找潜在客户、投资人、渠道伙伴;研究员要找行业专家、嘉宾、受访对象;招聘方要找候选人和自由职业者。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每天花大量时间在LinkedIn、数据库、社交媒体里搜索、筛选、建表、写外联。
「暗涌」:这个产品是从6月开始做的,但Agent叙事火起来是3月,中间三个月你在做什么?
于北川:我们的AI营销业务过去几个月一直在涨,最近一个月有20万美金收入。从一个有正反馈的业务里大胆、激进地拓展到新业务,坦白讲比较难决策。而且,我们也一直在想垂类Agent的壁垒是什么。
「暗涌」:三个月有答案了?
于北川:假设每一家公司都要bet一件事情,我们bet的事情是“大模型和垂类应用的边界在哪”,我认为它的边界在不可被大模型内化的能力上。
大模型的能力提升靠大量公开的数据,但有些数据是公开世界没有的。比如专业行业里的私有数据,预估农夫山泉接下来的销量……另外,有的产品是靠用户反馈让它越做越好的,大模型能获取所有公开世界的新闻,但没办法知道你在今日头条里喜欢看什么。
Agent产品的核心是,让所有用户都成为你的模型标注员,告诉模型哪里好哪里坏,能快速反馈和学习,这是今年所有AI应用都要考虑的事情。
「暗涌」:听起来又是数据飞轮的逻辑,这套逻辑kimi在大规模投放时讲过,最终被验证不可行。
于北川:这跟模型那波有点不一样。模型的基础能力是语料质量决定的。过去训练的数据,出厂的时候就决定了模型本身的智能。今天我们更多做容器,数据反馈是可以闭环的,我天然知道你找到了哪些合适的人。
「暗涌」:在更长期的维度,这款产品会怎么做?
于北川:我们用AI大量联系别人,那别人也需要AI帮他去处理,每个人都有Agent,我们对接就会越来越高效。假设这两个Agent由同一家公司或一个平台来做的时候,这一定是最省成本的。
有点类似过去互联网的双边效应,变成双边agent。
「暗涌」:你觉得自己有成为一家平台的壁垒和能力吗?
于北川: 我们还非常早期,不会说自己已经有了护城河。但我们走在对的方向上:
一,先把单边用户的体验打磨好;二,随着更多人使用,我们能沉淀下越来越多的找人和链接数据,匹配变得更精准;三,等到双方都有 Agent,就能在双方之间做更智能的协同,把沟通成本降到最低。
护城河不是一下子砸出来的,而是随着用户、数据和网络效应一起慢慢长出来的。这是一场马拉松。
「暗涌」:“从每个人都有自己AI到每个人有自己Agent”,讲这个故事的人也非常多了。你们为什么都那么笃信?
于北川:本质上我们认为AI是生产力革命,帮助你摆脱原本不需要处理的事情,人最终只需要拿结果。除了熟人社交和线下meeting,其他工作都应该被AI和Agent优化掉。
「暗涌」: 那为什么今天Agent产品使用的失败率都很高?
于北川:失败原因最可能是,只是简单给它30个字的prompt,没给它足够多的上下文,它不知道你原本的需求是什么,没办法做意图延展,在有限的文字上做上下文的补充的时候,就会用自己的幻觉补充。
另外,模型对于工具使用没有认知,最开始可能做的比较抽风。
「暗涌」:所以和你预期相比,现在产品使用的效果并不会那么好,是吗?
于北川:肯定还不够好。
今天几乎所有工具类Agent发布,都是头部场景场景80分,长尾需求60分。比如我们80分场景是提前训练过数据的,但其他没有训练的场景,可能要靠模型抽卡。
「暗涌」:那为什么现在就要发布?
于北川:用户今天的输入是Chatbot式的,你永远都有解决不了的长尾需求。要先上线获得了一定规模的用户,得到数据反馈,才知道哪些干得不好。
大部分agent产品不可能一上线就做得很好,但至少要保证某些场景做得够好,剩下靠上线后团队的迭代去完善。
「暗涌」:在什么领域里你有信心?
于北川:职业领域或者网红的社媒领域做得比较好。举个例子,可以用它找营收在5000万美金以下的美国公司的CMO。但找论文学者、或者论文库上哪些人发了什么paper,这个可能我们做得还不够好,因为数据还没优化到这。
「暗涌」: 你在抖音工作了四年。抖音对你影响很大吗?
于北川: 在抖音是一个祛魅的过程。我2018年初加入抖音,核心团队只有十几个人,有些项目会直接对给一鸣和张楠。那个时候字节相信年轻人,我刚毕业3个月,就是第一届央视春晚赞助的红包的负责人,负责发12个亿的红包,有60个人的项目团队。
为什么祛魅,因为让你有一种“错觉”,你离他很近,所以你敢去做事,也敢于去成为这样的人。这是一个时代红利,能吃到这样时代红利的人是幸运的,也是没那么多的。
「暗涌」: 如果提前预料到后面有抖音电商和TikTok这样的大机会,你还想出来吗?
于北川: 我要创业,一定会出来的,而且越早出来越好,但我出来已经够早的了,不能再早了(笑)。
「暗涌」:很多创业者说,创业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你有类似的感觉吗?
于北川:创业第一天就要认识到自己是个傻X。刚从抖音出来,我是一个非常浮躁的、有棱角的年轻人。在抖音,你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是小天才,意识不到这些东西是环境给你的,ego很大。
在字节,一鸣喜欢讲一句话,“所有的成功要素都是可被构建的”。这句话固然没错,但你不能忽略构建这些要素的难度。而创业是一个不断利用好你外部资源和加法的过程,
现在,我也是认识到不应该去做BD资源为主的事,要做产品技术主导的事。
图片来源|IC Photo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