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星控股(01440):从制造基石到文化引擎的破局之路
9月3日,蔡荣星第三次站在天安门观礼台。阅兵机群掠过上空的那一刻,他掏出手机拍了一张剪影——背景是鲜红的地毯与湛蓝的天。
“连续三届被邀请,是国家给的信用背书。”三天后,他在香港铜锣湾总部接受我们专访,第一句话就把“国家”与“信用”钉在桌面上。
“阅兵是国力的展示;把PSGA和C罗带来香港,是民间软实力的展示。”蔡荣星说,“两件事在我身上的交集,就是应星要做的事——把中国制造推向中国创造,再把中国创造变成世界消费。”
双轮驱动:当C罗遇见PSGA
7月7日,CR7博物馆在香港正式开馆,成为粉丝的朝圣之地,门票销量增长可观,甚至吸引了C罗本人于8月亲临站台,不仅成为香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进一步提升了该项目作为全球旅游景点的地位。
“7月份数据在预期之内,8月份参观人数也实现了双位数的高速增长。”应星控股(01440)行政总裁梁秉德说,公司不仅安排了数十位教职员参观CR7博物馆,还计划将其作为未来学生课外活动的重点推广项目。
在梁秉德看来,C罗代表的是全球顶级个体IP的巨大流量价值,其线上粉丝量冠绝体坛,具备天然的消费转化潜力,CR7博物馆的开启,亦是应星控股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真正的战略深意在于后续动作——与巴黎圣日耳曼 Academy(PSGA)的合作。如果说C罗是“个人IP”的代表,那么拥有遍布全球的青训网络和赛事组织能力的PSGA,代表着“组织化IP”的长期生命力。
蔡荣星透露公司做运动产品多年,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PSGA 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与PSGA的合作,不仅带来品牌授权机会,更打开了青少年体育教育、联名产品开发、赛事运营等多重商业路径。
应星控股计划通过三步走实现价值挖掘:第一步,协助推广PSGA青训课程,以香港学校、广州南的国际学校为试点,将PSGA青训课程引入更多校园,打造“体育+教育”场景;第二步,联合香港体育局及国家体育局等政府资源,获取赛事运营牌照,开发青少年球衣、训练装备等衍生品;第三步,借助大湾区政策红利,将PSGA等知名品牌延伸至内地高端国际学校,形成“培训-赛事-衍生品”的闭环生态。
这一布局背后,是对香港政策风向的敏锐捕捉。随着港府推动文体振兴、新建体育馆陆续启用,应星顺势而为,将企业战略融入区域发展大局。
蔡荣星坦言:“我们要做桥梁。” 这座桥一头连着世界级IP资源,一头通向中国市场的需求蓝海,而应星自身,则成为那个精准对接供需的“关键节点”。
以“C罗+PSGA”等知名核心的IP战略,构建起覆盖个体IP与俱乐部体系“组织化IP”的立体化布局。而从体育IP类型延展,未来应星控股会建立起覆盖体育、娱乐、动漫、文化名人的全立体化IP体系。
破茧成蝶:传统制造的涅槃重生
外界常问:一家以鞋履为主业的企业,如何驾驭复杂的IP运营?答案藏在应星对“本”与“变”的辩证理解中。
“制造业是应星的根,IP是应星的翅膀。根扎得越深,翅膀才能扇得越远。”蔡荣星强调,应星并未抛弃原有优势,而是将其转化为IP落地的支撑力。柔性生产、成本控制、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正是快速响应市场、打造爆款衍生品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传统业务也在主动求变。面对地缘政治带来的关税不确定性,应星早已在东南亚布局产能,并凭借强大的产品采购和供应链能力灵活调配资源。即便染整与花边业务毛利率偏低,但通过智能化改造与高端功能性面料研发,技术升级已在推进之中。这种“稳住基本盘、激活增长极”的策略,为企业赢得了宝贵的转型时间。
梁秉德透露,集团已注册新品牌,未来产品矩阵将突破服装领域,向体育动漫、功能性面料等方向拓展。这种“IP+制造”的协同模式,既解决了传统制造业毛利率低迷的痛点,又通过IP溢价反哺主业。
例如,公司正在探讨与 PSGA 合作推出联名运动鞋、训练装备等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加之依托集团在东南亚的柔性供应链,成本减低、IP附加值提升,一升一降之中,利润空间得以扩展。
目前应星控股的“IP+制造”战略已初见成效,譬如CR7 博物馆项目不仅为公司带来了门票收入,还提升了公司的品牌知名度。
梁秉德以CR7博物馆为例:“未来黄金周与圣诞周的游客推广,将进一步摊薄固定成本,期望项目周期中继续增加该IP的周边合作,提升项目投资回报率。”
估值重构:从代工厂到文化平台的价值跃迁
蔡荣星每日工作节奏严谨却不失松弛,他自认是开放型企业家,尊重年轻人的新思维,目前公司大部分员工多是90后、00后。
“我父亲的教诲我始终记在心间,他说:你的根在哪里,就要回到哪里。”蔡荣星说,他在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同时,始终心怀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尤其关注教育与青年发展。以前建学校是如此,现在做体育IP亦如是,希冀能以体育精神赋能青少年成长。
在其看来,C罗故事本身就是一部励志史诗——出身贫寒却凭拼搏登顶球王,这种精神内核极易引发情感共鸣。未来,体育基础之上,结合日本动漫IP与自有品牌孵化,应星有望形成“正能量+高颜值+强互动”的独特IP矩阵。
如果从这方面而言,应星的终极愿景,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用世界级IP点燃民族文化自信,用中国制造托举中国创意,让世界看到中国企业不仅能做好产品,更能讲好故事。
从代工厂到文化平台,应星于IP项目方面作出了不少前期投入,使相关布局更见完善,加上展览馆成绩将于稍后完全体现在报表中,公司的价值也将充分展现。更重要的是,公司正在下一盘革命性转型的大棋——重塑公司的本质定位。
蔡荣星提出一个深刻命题:“我们是什么?” 是制造企业?品牌运营商?还是文化消费平台?他的回答意味深长:“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坚信,随着IP战略逐步兑现,市场终将重新评估其价值。
结语
从CR7到PSGA到日本动漫IP,从中国及柬埔寨工厂的无人化产线到香港校园的绿茵场,应星控股正在完成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蜕变。这不是简单的商业模式切换,而是一次关于身份、使命与未来的重新定义。
当体育、教育、文化与商业在大湾区交汇,应星已不只是参与者,更是引领者。它的征途,不在财报数字之间,而在亿万年轻人心中种下的那粒火种——那是拼搏的精神,是梦想的力量,是新一代的香港及内地的青少年,踩着老一辈的臂膀走向全球舞台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