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除“内卷”困局——中国房地产业“内卷”的现状、原因与应对策略

2025年09月19日,07时41分17秒 国内动态 阅读 2 views 次

(来源:易居研究院)

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内卷”作为近年来描述中国房地产行业竞争状态的关键词,反映了行业在转型期面临的结构性困境与挑战。202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期,成交相对低迷、企业运营承压,行业的“寒意”尚未完全散去,国家统计局刚发布的8月份的房地产数据表明促进“止跌回稳”还需要更大力度。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房地产行业“内卷”现状及其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房地产行业“内卷”的现状分析

“内卷”(involution) 原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在房地产行业,“内卷”主要表现为: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企业间竞争加剧,边际效益递减,创新动力不足,整体行业效率下降 。2025年,房地产行业的“内卷”有从单纯的价格竞争演变为包括产品同质化、营销手段趋同、资源错配等多维度的系统性困境的趋势。

那么当前房地产行业“内卷”有哪些具体表现呢?在此,选择主要的作些分析:

(一)土地市场竞争白热化

2025年土地市场呈现 "价稳量减特征,房企拿地策略更加谨慎,高度聚焦核心城市,导致核心城市优质地块竞争依然激烈。据 CRIC 监测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300城经营性土地成交建筑面积2.5亿平方米,较2024年同期下跌8%,再度刷新2010年以来的上半年新低纪录。

上半年,多个核心城市优质地块竞争激烈,“地王”纪录屡被刷新上海徐汇衡复风貌区一宗低容积率宅地楼面价达20.026万元/㎡,刷新全国单价地王纪录;杨浦滨江一地块楼面价也达9.55万元/㎡,溢价率30.79%北京海淀区树村地块楼面价10.23万元/㎡,刷新北京纪录。杭州蒋村地块楼面价达8.8万元/㎡,溢价率115.39%,使杭州楼面价跻身全国前三。成都锦江区金融城三期地块楼面价4.12万元/㎡,溢价率106%,创成都新高。这些高总价、高溢价地块多位于城市核心区或优质板块,稀缺性显著。

房企拿地成本攀升,利润空间被挤压。2025 年上半年,滨江集团、绿城中国等多家企业在多地频频斩获地王,拿地成本攀升。然而,高地价意味着未来售价必须维持高位才能保证基本利润,这与当前市场整体状况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二)产品服务同质化严重

住宅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房企创新有限,住宅项目在户型设计、园林景观、基础配套等方面大同小异,难凭产品特色形成独特竞争力 。以高得房率为例,202551日《住宅项目规范》正式施行后,各地密集出台 "好房子新规,放宽阳台、飘窗面积、鼓励空中花园、优化公共空间计容等方式,显著提升了住宅产品的实得率。一时间,高得房率成为新规产品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

然而,随着市场产品增多与监管收紧,单纯追求得房率的模式效力骤减。例如,7月成都、武汉、重庆等城市新规项目去化率普遍下滑。其中,成都新规住宅平均去化率从6100%暴跌至44%;武汉的新规住宅平均去化率从658%跌到18% 

房产中介领域内卷同样严重。中小中介为争客源,基层经纪人大打价格战,中介费不断下压,甚至有推出 "中介费一口价 5000""中介费全返等极端竞争手段的现象 。截至20254月,百城二手房挂牌量接近270万套,同比增加 18.6%,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

服务创新不足,增值服务同质化。尽管行业强调 "以客户为中心",但大多数房企的服务创新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突破。物业服务、社区运营等领域的创新不足,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行业发展乏力与利润下滑

销售业绩持续下滑。20258月,TOP100房企销售操盘金额同比下降17.6%,累计销售金额同比降幅扩大至13.1% 。购房者心态更趋谨慎,对房价上涨预期基本消失,投资性购房近乎绝迹,刚需与改善群体也多持币观望,市场信心恢复困难重重 。

企业利润大幅下滑。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91日,沪深两市的上市房企中,2025年上半年业绩亏损的企业占比超过五成。

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房地产行业从过去的高利润时代进入微利时代。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有约一半的代建项目管理费率仅有1%-2%。而在代建还没大面积铺开之前,头部房企的代建费率可以达到5%左右。

(四)库存压力与去化周期延长

库存总量持续攀升。根据易居研究院数据,20257月末百城商品住宅库存量达41978万平方米,环比虽下降1%,但从百城去化周期变动来看,上半年去化周期呈现上升趋势,7月百城去化周期为25.5个月,环比微升1.3%,同比下跌4.2%

不同能级城市库存分化明显。三四线城市整体库存形势较为严峻,半数城市库存消化周期超过30个月。伴随着投资需求退潮,这些前期明显炒作、需求透支的城市也面临去化难问题,即便打折促销也难拉动销量。相比之下,一线城市仅上海库存仍处低位,去化周期为14.3个月,供给导向型特征显著。

二手房市场竞争加剧。20257月,百城二手房挂牌量持续高位下,以价换量现象持续主导市场,7月百城二手住宅均价为13585/平方米,环比下跌0.77%,同比下跌7.32%

房地产行业内卷原因的剖析

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内卷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宏观经济影响、市场供需逆转、行业模式转型与企业能力不足等多重压力交织的结果,其本质是行业从高速扩张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旧有发展逻辑失效与新动能尚未完全建立的矛盾体现。

(一)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变化:行业发展的外部压力源

宏观经济增速换挡直接削弱市场需求根基。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GDP 增速放缓带来居民收入增长预期下降——当收入稳定性与增长空间受限,购房者会更谨慎评估购房决策,无论是刚需客群的 “上车” 计划,还是改善客群的置换需求,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延迟,直接导致住房需求总量收缩,市场竞争从 “增量分蛋糕” 转向 “存量抢蛋糕

政策转向则加剧了市场预期的波动与企业转型压力。2021 年以来,房地产调控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的 “去杠杆抑制投机” 转向 “防风险支持合理需求,政策基调的反复调整让市场预期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房企难以预判政策走向,不敢轻易扩大投资;消费者则陷入 “买涨不买跌” 的观望情绪,进一步加剧市场冷清。而 2025 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更印证了行业内卷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政策层面的干预也从侧面反映出内卷程度之深。

金融环境的持续收紧则让房企陷入偿债焦虑尽管 2025 年房企债务到期规模(3.1 万亿元)较 2024 年减少 8000 亿元,但巨额债务仍如达摩克利斯之剑” 悬在多数房企头顶:1.75万亿元开发贷、5000 亿元债券、2000 亿元信托及非标融资,再加上6600亿元利息支出,意味着房企全年需拿出超3万亿元资金偿债。在销售回款放缓、融资渠道收窄的背景下,房企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保现金流,甚至通过降价促销、压缩利润空间来快速回笼资金,这种以价换量的被动策略,直接引发行业层面的价格内卷,进一步压缩全行业利润。

(二)供需结构变化与市场转型:行业内卷的核心矛盾点

供需关系逆转彻底打破市场平衡。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市场依托城镇化红利长期处于 “供不应求” 状态,房企只需 “盖好房子就能卖;但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放缓、人口出生率下降,市场已全面转向 “供大于求”——2025年中国存量住宅达4.6亿套,其中2.7亿套房龄超20年,虽存在改造翻新需求,但增量住房需求已显著减少。当供给总量远超需求,房企为争夺有限客户,不得不陷入同质化产品比价格、同价格产品比优惠的内卷循环。

需求结构升级与供给错配则加剧了结构性内卷。当前新房市场的主流需求已从 “刚需转向改善,居民对住房的需求从有地方住升级为住得好”—— 一线城市大户型成交占比持续提升,客户更关注社区配套、户型设计、智能化水平。但多数房企仍停留在过去的产品逻辑:受限于“7090政策的惯性,刚需小户型仍是供给主力,高品质改善型产品供给不足;同时,改善客群面临 “置换链条” 断裂的困境——需先卖掉手中的二手房才能凑齐新房首付,但当前二手房挂牌周期大幅延长,导致改善需求难以释放。这种想买的买不到、想卖的卖不出”的供需错配,让市场陷入无效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卷怪圈。

城镇化增速放缓则进一步压缩市场空间。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预计接近68%,较2015年的56.1%实现大幅提升,但增速已明显放缓——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带来的新增住房需求,远低于过去十年水平。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已从增量时代全面进入存量时代,房企无法再依赖城镇化红利实现规模扩张,只能在存量市场中争夺客户,竞争激烈程度自然大幅提升。

(三)行业发展模式转型的阵痛期:内卷加剧的转型催化剂

从粗放式增长向精细化发展的转型,让行业旧有逻辑失效。当前房地产行业正经历堪比1998年房改的深度变革:动力层面,从土地+金融的单一驱动,转向运营效率+产业协同 + 数字技术的多元驱动;价值层面,开发业务利润持续下滑,代建、存量运营等新利润增长点尚未形成规模;风险层面,需应对地缘政治、经济调整、科技变革等多重外部风险。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多数房企未能及时适应新的发展逻辑——仍依赖过去的高杠杆、高周转模式,导致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水土不服,不得不通过内卷式竞争维持生存。

企业战略调整的不确定性则放大了经营压力。高杠杆扩张转向稳健经营,需要房企在投资决策、资金管理、产品定位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整,但部分企业因战略定力不足、调整速度缓慢,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继续扩张则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收缩规模则面临市场份额流失风险。这种战略层面的迷茫,让企业难以形成清晰的竞争优势,只能随波逐流参与内卷。

行业生态重构则让竞争从规模战转向贴身战随着行业进入调整期,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 “谁跑得更快,而是 “谁活得更久”——从增量市场的规模扩张,转向存量市场的精细化争夺。以代建行业为例,短短几年间,代建企业从十多家激增至一百多家,市场竞争从 “蓝海” 变为 “红海,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低服务费、压缩利润空间来争夺项目,行业内卷程度达到历史新高。

(四)企业自身能力与创新不足:行业内卷的 “内在根源

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行业陷入同质化陷阱多数房企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产品、服务、运营模式高度雷同:产品端,户型设计、社区配套 “千盘一面,难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服务端,仍停留在 “保安 + 保洁” 的传统物业模式,缺乏增值服务能力;运营端,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低下,难以提升管理效率。这种同质化竞争,最终只能通过价格战来分出胜负——房企不断降价促销,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行业内卷。

管理效率低下则削弱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不少房企仍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冗余、决策流程繁琐、数据不通畅,导致运营效率低下。在市场快速变化的当下,这种管理模式让企业难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 当市场出现新的机遇(如存量改造、代建业务),无法快速布局;当市场面临风险(如销售下滑、债务到期),无法及时应对,只能通过内卷式竞争维持基本经营。

人才结构难以适应新的挑战,制约了行业转型进程。随着行业从开发为主转向开发+运营并重,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工程、营销为主,转向运营、创新、数字技术” 为主。但多数房企的人才结构仍停留在开发时代:缺乏具备存量运营经验的人才,难以开展社区运营、资产盘活等业务;缺乏数字化人才,难以推动管理模式升级;缺乏创新型人才,难以研发差异化产品。人才结构与行业转型需求的不匹配,让一些企业难以突破现有发展瓶颈,只能在原有赛道上陷入内卷。

房地产行业“内卷”的应对策略

中国房地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花大力气破除“内卷”困局,在此,笔者结合今年来对行业十五五规划的研究,着重从企业层面的视角谈几点应对策略。

(一)努力实现价值突破:产品创新与差异化战略

当下,“产品平权化”浪潮正彻底重构住宅市场的竞争逻辑 —— 曾经象征阶层壁垒的好产品,不再是豪宅专属的奢侈品,而是所有房企必须跨越的基础门槛。这一趋势恰似汽车行业的变革:过去智能座舱、辅助驾驶是豪华车的专利,如今国内新能源品牌已将其下放到10万元级车型,倒逼传统豪华品牌被动调整;房地产领域亦是如此,预算有限的购房者,如今也能享受到过去只有豪宅才具备的居住体验,居住资源的阶层壁垒正在加速瓦解。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产品力已成为房企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好房子”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了产品力的战略地位,房企产品根系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决定了其在市场中汲取水源、赢得生机的能力。而应对产品同质化内卷的唯一破局点,便是产品创新与差异化战略。房企需跳出跟风复制的思维定式,围绕客户真实需求研发独特产品:例如紧扣健康需求,打造集成新风系统、智能家居医疗监测设备的健康住宅,让居住空间成为家庭健康的守护者;又如契合年轻群体社交需求,构建融合共享办公、运动社群、亲子互动场景的“社交型复合社区”,让社区成为生活方式的延伸载体。唯有以差异化创新构建产品壁垒,才能在产品平权的红海市场中脱颖而出。

(二)抓住城市更新机遇:以模式转型开拓增量空间

在房地产行业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运营的关键节点,轻重并举已不再是可选路径,而是品牌房企突围的必然选择。面对市场整体压力,头部房企纷纷将轻重并举确立为核心战略,一边稳住重资产开发基本盘,一边加速向代建、住房租赁等轻资产领域转型,通过两条腿走路构建适应未来的发展新模式。

轻资产运营的核心,在于以能力换收益”——房企无需大规模投入自有资金,而是通过输出专业开发管理经验、品牌影响力,开展房产代建业务,赚取稳定的管理费收益,既降低了资金依赖与风险,又能将资源聚焦于产品力与服务力的提升。而存量时代的另一大机遇,藏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随着城镇化进入下半场,老旧小区改造、工业园区升级、历史街区活化等城市更新需求持续释放,这不仅是房企获取土地资源的新渠道,更是实现轻重联动的绝佳场景:例如通过代建模式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既输出了轻资产服务能力,又能依托改造项目积累社区运营经验,为后续开展住房租赁、社区服务等业务奠定基础。可以说,抓住城市更新机遇,做好 “轻重并举” 的平衡,才能在存量市场中开辟出可持续的增量空间。

(三)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营销创新与客户体验提升

在客户需求日益多元、获客渠道不断迭代的当下,房企的营销核心已从卖房子转向做价值,需通过精准营销、线上创新与体验升级,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精准营销是提高获客效率的关键。房企需深化市场调研,依托用户画像技术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如改善型家庭关注的学区、户型,年轻群体注重的社区配套、智能化水平),据此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避免广撒网式的资源浪费,让营销资源精准触达目标客群。而线上渠道已成为获客的主阵地,除了传统的房产平台,直播与短视频正成为营销创新的核心载体——通过实景直播展示项目细节、短视频解读购房政策与户型优势,既能打破时空限制扩大传播范围,又能以更直观、生动的形式增强客户互动,显著提升获客转化率。

客户体验则是增强品牌忠诚度的核心抓手。房企需从客户全生命周期出发,将体验优化贯穿于产品设计与服务流程中:产品端,根据客户需求优化户型布局、升级社区绿化与智能化设施;服务端,简化购房流程、完善售后维保体系,甚至延伸至入住后的社群运营(如组织邻里活动、提供生活便民服务)。更进一步,构建生态化服务闭环是提升竞争力的终极方向—— 整合家装、物业、教育、医疗等产业链资源,为客户提供购房 - 装修 - 入住 - 生活的一站式服务,让客户从买一套房变成 “享一种生活,最终通过价值重构实现客户粘性与品牌口碑的双重提升。

(四)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运营效率提升与成本控制

在行业深度调整期,成本控制能力已成为房企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而真正的成本控制绝非简单的压价节流,而是通过战略预判、技术优化与全链条协同,实现降本不降质的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需聚焦资金使用效率,以优化财务结构破解债务难题。面对高企的债务压力,房企必须主动调整债务结构,通过置换高息负债、拓展多元融资渠道等方式降低财务成本,让资金活起来;另一方面,要向内发力强化内部管理,以流程优化打通效率堵点。从项目立项到交付的全流程中,需以精细化管理思维砍掉冗余环节、明确权责边界,将运营效率转化为成本优势。更关键的是,数字化建设是提升运营效能的必由之路——通过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引入数据分析工具,实现项目进度、成本支出、客户需求等信息的实时可视化,推动管理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真正实现效率与成本的双向优化。

综上所述,中国房地产行业“内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整个行业与企业要共同努力,通过产品创新、模式转型、业务开拓、政策引导、市场监管等多方面的措施,推动行业逐步走出“内卷”困境,实现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 者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崔霁 

如何破除“内卷”困局——中国房地产业“内卷”的现状、原因与应对策略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