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降薪同时捐款上亿,“双面”匹克遭遇了什么?
9月17日,一则关于匹克“全员降薪”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不胫而走,据蓝鲸新闻报道,多位受访匹克在职员工证实了降薪一事基本属实,并按照梯度降薪,最高降幅达50%。业界分析,匹克可能遭遇经营困境。
然而,就在“全员降薪”风波发生前不到两周,匹克在家乡泉州的“中华慈善日”活动上宣布向泉州慈善总会捐赠1亿元。一面是向内收紧裤腰带,对员工薪酬“动刀”;另一面是对外一掷亿金,彰显企业社会责任。强烈的反差,更是引发外界对其真实财务状况的猜测。
自2016年从香港交易所私有化退市后,匹克逐渐远离公众视野。在这近十年时间里,曾同属“晋江系”同袍的安踏通过一系列并购,成为营收逼近400亿元的全球性体育用品集团;特步深耕跑步领域,找到了自己的增长曲线。唯有匹克,与时常因“野性消费”而短暂出圈的鸿星尔克一起,成为“难兄难弟”,在光环外承受着市场份额被挤压的阵痛。
降薪、捐款、掉队,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词汇,共同描绘出匹克当下面临的复杂处境。
亿级捐赠背后的降薪风波
据蓝鲸新闻报道,匹克体育计划进行降薪,且部分岗位的降幅可能高达50%。多位匹克在职员工证实降薪一事基本属实,并透露出公司在发薪日的前四天才口头通知此事,并未发布任何正式文件,也没有进行一对一的沟通的关键细节。这种突然且缺乏透明度的操作方式,加剧了员工的不安与猜测。
舆论发酵数日后,匹克董事长许景南在最近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此次薪酬调整并非“全员降薪”,而是针对特定范围,且公司整体的降薪幅度实际上不到10%。很明显,这一官方回应旨在为事件降温。
无论降薪幅度是否为官方口径的“不到10%”,降薪已是既定事实。在宏观经济承压、消费市场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企业通过调整人力成本来应对经营压力本是常见的商业行为。但对匹克而言,这次事件的特殊性在于,它暴露出的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成本控制问题。
就在降薪风波前的9月5日,在泉州市举办的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动上,匹克现场宣布捐赠1亿元,用于支持家乡慈善事业。这笔巨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堪称大手笔。
降薪与捐赠,这两件看似非常矛盾的事件背后,匹克极有可能面临现金流危机与潜在的公司治理问题。业界分析,降薪以一种仓促的方式进行,企业短期内支付薪酬等刚性成本的能力可能出现了问题,这或是现金流紧张的信号。亿元捐赠,即便可以分期支付,也代表一笔巨大的未来现金流出承诺。
有分析认为,作为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匹克的重大决策很可能仍由创始人家族主导。亿元捐赠的决策,也可能更多体现创始人许景南的个人意志、家族的社会责任感,未必是基于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和运营需求的理性商业决策。
从港股明星到A股“钉子户”
匹克,是一个典型的“晋江模式”创业样本。创始人许景南从闽南山路上运送货物的板车夫做起,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先后开办了砖厂、木箱厂等多个小型企业,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1984年,国际巨头耐克在泉州设厂。许景南也正是在此时,与朋友合伙投身运动鞋行业,准备为耐克做配套生产。就在他的厂房建成之际,耐克却突然撤离泉州。这次沉重的打击没有击垮许景南,反而逼他走上了一条自创品牌的道路。
1989年,许景南正式成立了自己的鞋服企业,最初取名为“丰登”。但很快,他将品牌改名为“匹克”(PEAK)。为了迅速站稳脚跟,他高薪聘请了耐克撤离时留下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并果断将重心放在当时国内尚属蓝海的篮球鞋领域。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建立严格质量管理体系,匹克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高起点上,为其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凭借在篮球领域的深耕和品牌营销,匹克迅速崛起成为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2009年9月,匹克体育登陆港交所主板。上市不仅为匹克带来了充裕的发展资金,也极大地提升了其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在港股上市的七年间,匹克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竞争加剧和库存危机爆发,包括匹克在内的众多品牌都面临着巨大的增长压力。资本市场上,港股投资者给予中国消费品牌的估值普遍偏低,这让匹克的市值长期处于一个不温不火的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匹克于2016年5月宣布停牌,并于同年11月正式完成了私有化。根据其退市前的最后一份完整年报,匹克在2015年的营业收入为31.07亿元。对于私有化的原因,公司当时的官方解释是“为更有效地整合资源,掌握发展机遇,推动公司长期发展” 。
业内普遍认为,这套官方说辞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具雄心的资本运作计划:从估值偏低的港股退市,转而谋求在估值更高的A股市场重新上市,以实现公司价值的重估和最大化。这在当时是一种颇为流行的资本操作路径,许多中概股都曾尝试通过私有化回归A股,以获取更高市盈率。
私有化退市后,匹克便将全部重心押在了回归A股上。为了让自己的“故事”对A股投资者更具吸引力,匹克进行了一系列布局。2018年起,公司先后收购了休闲服装品牌“旗牌王”、童装品牌“嗒嘀嗒”以及瑞士户外品牌“奥索卡”,试图构建一个多品牌、多品类的业务矩阵。
2020年,许景南公开表示,计划用三年时间成功在A股上市。为了给上市“输血”,2021年9月,匹克体育宣布完成一轮近15亿元的战略融资。这笔巨额融资,将匹克的投后估值推高至百亿元以上。时任CEO许志华表示,融资将加速公司的A股上市进程,并宣布了雄心勃勃的渠道扩张计划:未来3年内,在一二线市场开设800-1000家匹克态极店,在三四线市场增加1000-1500家匹克综合店。
然而,资本的加持并未能铺平匹克的A股之路,匹克的IPO申请迟迟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近年来,国内IPO审核趋严,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合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匹克在退市后的经营业绩并未公开,但从此次降薪风波来看,其盈利状况难言乐观。上市进程的无限期拖延,无疑会给匹克管理层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采取更激进的手段来改善财务报表,而降薪,或许正是这种压力传导下的结果。
在匹克还在为A股上市而苦苦挣扎的这些年里,国内体育用品市场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踏体育以“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的战略,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85.4亿元,归母净利润70.31亿元,营收规模超过了李宁、特步、361度三家之和。李宁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2025年上半年营收也有148.2亿元。特步则在跑步这一垂直领域找到第二增长曲线,上半年实现营收68.4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1.5%,表现亮眼。
反观匹克,虽然没有公开的财务数据,但其2015年退市时约31亿元的年营收,早已被昔日的对手们远远甩在身后。安踏如今半年的营收,是匹克当年全年的12倍以上。这种差距已经不是量级上的,而是维度上的。安踏通过收购FILA、始祖鸟等国际品牌,成功实现了品牌向上突破;李宁凭借“中国李宁”的国潮风和核心科技,抓住了年轻消费群体;特步则用索康尼等专业品牌,在细分市场建立了护城河。
在竞争对手们完成从“批发”到“零售”、从“品牌”到“心智”的全面升级后,匹克似乎仍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思维中。2016年的那次私有化,本意是跳出港股的价值洼地。但回望近十年,这次“跳跃”更像是一次战略误判,让匹克错过了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并逐渐掉队了。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