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150条对话,OpenAI发布ChatGPT三年用户演变报告!写作功能最常用,70%为非工作用途
智东西
编译 | 许丙南
编辑 | 程茜
智东西9月16日消息,OpenAI经济研究团队与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大卫·德明(David Deming)联合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发布一篇论文《人类如何使用ChatGPT(How People Use ChatGPT)》。
该论文基于对150万段对话的大规模分析,追踪了ChatGPT在过去三年间的用户使用演变情况,目前ChatGPT每周活跃用户已经达到7亿人次。基于此,OpenAI博客提到,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关于消费者AI实际使用情况的最全面研究。
论文显示,ChatGPT正在经历从小众技术到大众工具的跃迁:女性用户占比从2024年1月的37%升至2025年7月的52%,低收入国家用户增长率为高收入国家4倍以上,且49%的交互为提问类、40%为执行类,用户对其的定位也正从“工具”转向“助手”。
论文原文
根据NBER公示,研究团队聚焦“用户是谁、用它做什么、创造了何种价值”三大问题,通过自动化分类工具对对话进行模式识别,不读取原文内容。
一、用户结构:性别差距收窄、低收入国家增速领跑
论文显示,ChatGPT的用户群体正在快速大众化。
性别层面,2024年1月,ChatGPT的女性用户占比仅为37%。但随着AI的普及,到2025年7月,女性用户已经超过半数。
地域层面,到2025年5月,低收入国家的ChatGPT使用增长率是高收入国家的4倍以上,表明AI工具已普遍渗透至全球中低收入市场。这意味着AI工具的使用门槛正快速降低,正在从精英化产品向通用消费技术演进。
年龄层面,尚有一定鸿沟。据悉,18至25岁用户贡献了近一半的消息量,而随着年龄增长,消费者将AI用于工作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此外,自称66岁以上的用户向ChatGPT发送的工作消息比例最少,但依然有16.1%的高龄打工人正在使用AI上班。
使用年龄分布
二、使用模式:提问型交互主导,角色向“助手”转变
论文将用户的使用行为划分为三类:
1)询问(Asking):占49%,主要用于咨询、决策支持,是增长最快的类型;
2)执行(Doing):占40%,主要用于写作、规划、编程等任务生成,其中约三分之一为工作相关;
3)表达(Expressing):占11%,多为自我探索、反思与娱乐内容。
用户行为划分
其中,提问类交互增长最为显著,执行类交互多用于起草文本、规划安排或代码编写,表达类交互则偏向个人反思和探索性使用。
总体来看,消费者使用ChatGPT的核心仍在于完成日常任务。约四分之三的对话聚焦在实用指导、信息获取和写作上——其中写作是最常见的工作任务,而编程和自我表达依然属于使用量相对较少的功能。
三、价值演进:个人与工作场景并行增长
研究显示,约30%的对话与工作直接相关,约70%为非工作用途,两类使用量均持续增长。这体现出ChatGPT在个人生活和职业工作中双重角色的强化。
论文指出,ChatGPT主要通过“决策支持”创造经济价值,尤其对知识密集型岗位的判断力与生产力提升效果显著。随着模型迭代升级和用例扩展,用户活跃度也逐步提升,形成正向使用循环。研究团队认为,部分由AI带来的价值甚至未被传统GDP等宏观经济指标充分计入。
结语:AI加速从概念走向实用
透过这份报告可以看出,人类与AI的关系正在转变。一方面,当下使用AI工具的用户群体数量增加,行业更具多元化;另一方面,AI工具在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应用也逐渐多元化,如日常交流、写作、编程等。
从ChatGPT发布至今,AI已经从遥远的技术概念,成为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AI助手,未来或许将在健康管理、消费娱乐等多个核心场景释放更大的价值。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