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大会观察:从核聚变到外太空,人类探索AI的边界在哪里?
撰文 | 李信马
题图 | 蚂蚁集团
黄浦江边的喧嚣已经落幕,思想和智慧的回音却还绕梁不绝。
几天前,在蚂蚁集团举办的“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当主论坛演讲的内容从地球跳到了外太空,当科学家认真地讲解核聚变的可行性,观众们才后知后觉地发现:今天的AI太硬核了!
展区里一台环形重磅装置设备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眼光,这是合肥星能玄光科技开发的最新可控核聚变星能玄光核聚变模型(简称“人造太阳”),获得了国家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星能玄光创始人兼董事长孙玄在演讲中提到,AI目前的用电量占到了全球的1.5%,如果把AI比喻成“地球大脑”的话,对比人类大脑的能耗大概占人体的20%以上,未来AI的耗电量可能也将占全球总数的20%以上,人工智能将产生巨大的能源缺口。
AI时代,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呈指数增长,于是有了“AI的终点是能源,能源的终点是聚变”的说法。核聚变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终极能源,具有燃料无限、能量巨大、本质安全、清洁环保等优点。“1g氘氚就是聚变的燃料,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8吨的石油,所以有极高的能量密度,燃料又近似于无限,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是稳定的,也没有碳排放,也没有核污染的风险。”
当前,AI已经进入了核聚变的各个领域,比如运行、材料设计、稳定性控制等。李国杰院士曾表示:“AI辅助核聚变控制是AI for Science的一个皇冠级应用。”著名的聚变学家阿齐莫维奇也曾说过:“当社会需要的时候,聚变就会实现。”
从2020年起,在核聚变领域的投资大幅增加,英伟达、OpenAI、Google等AI大厂纷纷投身其中,在AI的推动下,能源无限充沛的未来可能离我们不远了。
畅谈去火星的科技大佬不一定是马斯克,也可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他近几年常提到的一句话是:“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计算的陪伴。”
演讲中,王坚介绍到,今年5月14日,之江实验室成功发射了12颗卫星组成“计算卫星”星座,第一次在太空中部署了与地面完全一致的8B AI模型。这一突破被命名为“三体计算星座”,灵感源自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
王坚解释,当太空中有两个物体(如地球与月球),关系可精确解析;但引入第三个物体(如太阳),关系便无固定解,这就像“三个和尚没水喝”,但“三体计算星座”希望无数主体共同完成任务,据透露,他们希望将每一颗卫星开放给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人。
几年后,他们还计划将卫星送到太阳轨道上的L5(Lagrange拉格朗日第五点)。“这个点离地球1.5亿公里,离太阳1.5亿公里。在那个时候,数据几乎没有办法传回到地面再做处理,只有把AI和算力送入太空,人类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出地球。”这也是他认为,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最激动人心的地方。
人们总说,AI正在进入千行百业,但这两场精彩的演讲让人意识到,AI已经彻底渗透到了人类最前沿的科学领域,在外滩大会“探索智能上限”板块,就展示了从LLM到通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数据与计算、安全与可信等前沿技术的布局。
人类探索AI的边界在哪里?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但当下最热门的探索领域,应该就是具身智能了。
本届外滩大会上,主办方联合了张江机器人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合肥科大硅谷、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了“机器人小镇”,40家知名具身智能企业,包括青龙、智元、开普勒、傅利叶、卓益得、青心意创等本体公司,帕西尼、无限工坊、爱观视觉等上下游企业都纷纷参展。
比起过往跑步跳舞的炫技,这一次,机器人们纷纷选择“劳动最光荣”,用干活的实际能力来描绘人机共生的未来。在“机器人职业技能表演赛”上,机器人穿过“沙漠”、翻越“高地”、走进“工厂”,操作电箱闸刀,安插火药雷管,甚至还在废墟中成功救出“婴儿”。连现场的放的音乐,都是《咱们工人有力量》。
模拟机器狗在废墟中救出婴儿
单身人士以后的养老怎么办?灵波科技的R1机器人似乎给出了一个答案,化身“厨师”的它给观众烹饪了四道菜,会做红烧鸡翅已经超越不少当代人了。
当然,人形机器人想要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不短的一段距离。对于具身智能的未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孙富春认为,将有四个重要的要素:
首先,是要做人形机器人。人形意味着高负重比,两条腿走路也特别需要智能的协调,而且双腿有高度的自适应性,人形可以做出几乎所有其他动物做不了的各种动作。当机器人拥有类人的形体后,就能做很多人类才能做的工作,在未来将人类不愿做的危险的、重复的、枯燥的工作由机器人来执行。
其次是对机器人的训练,过往的数据知识已经不够了,需要构建新的场景,既包括实际的训练场,也包括计算构建的训练场。
然后是具身智能体,孙富春认为,人类就是最典型的理想具身智能体,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和天赋,未来机器人也会如此,有各自擅长的领域。
最后,是学习和进化的构架,具身智能未来也会不断学习和进化,在实际工作中给出越来越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未来机器人将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这也将极大地改变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人机共生的模式。也许有一天,就真的会变成机器人替人类工作,而人类去勇敢地探索火星了。
不过,AI的迅速发展,近乎无止境的开拓边界和融入现实,也引起了部分人的担忧——这也是近百年来科幻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未来威胁了。对此,2024年图灵奖得主、“强化学习之父”理查德·萨顿(Richard Sutton)认为,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人工智能的替代是不可避免的。
他将我们当前的时代称为“复制者时代”,因为在今天看来,生命几乎就是一台生物机器,如今的生物系统,本质上就是能够自我复制、不断繁衍自身的体系。而在未来的第四个时代——设计时代——这些被设计出来的机器正越来越像生命。
所谓“设计”,指的是事物最初仅存在于某个设计者的头脑中——可能是人,也可能是一台机器——然后才被创造出来。在“设计时代”,经过设计的事物越来越多,并占据主流。
他提出了四条原则,来现实地预测人工智能的未来:
- 对世界应该如何运转,全球并没有统一的意见,没有哪一种看法能够凌驾于所有其他观点之上。
- 总有一天,人类将真正理解智能,并借助技术将其创造出来——我们一定能做到。
- 这个过程不会止步于当今人类的智能水平,很快,它将会被远远超越,无论是超级人工智能,还是增强的人类,都将远远超越这一水平,但无论如何,当前人类现有的智能将被大幅超越。
- 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和资源必然会流向最聪明的智能体。
“人工智能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下一步,我们应以勇气、自豪和冒险精神来迎接它。”萨顿说,而人类将是催化剂,是助产士,更是开启宇宙第四大时代——“设计时代”的先驱。
(来源: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