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利率“定价锚”,外滩15号见证30年金融变迁|活力中国调研行

2025年09月11日,23时48分33秒 投资建议 阅读 5 views 次

在金融市场的脉搏跳动中,有一个数字牵动着所有资金交易员的神经——DR007。作为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它不仅是衡量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指标,更逐渐成为贷款利率、债券收益率乃至衍生品定价的“锚”。这个被业内视为“统一度量衡”的利率,诞生于2014年,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创设。

9月9日上午,第一财经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行”调研团走进外滩15号。这里不仅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CFETS)自1994年挂牌以来的所在地,也是浦江两岸金融变迁的见证者。从DR系列的问世,到银银间回购定盘利率(FDR)和利率互换业务的推出,外汇交易中心正悄然塑造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率体系。

打造利率“定价锚”,外滩15号见证30年金融变迁|活力中国调研行

日均成交超10万亿元,平均每秒交易突破1亿元

在热播剧《繁花》中,汪小姐因抓住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的机会赚到了“第一桶金”。“这一情节,折射出中国早期外汇市场化改革的缩影——在人民币汇率并轨和统一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的背景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应运而生。”在外汇交易中心二楼的历史展厅里,讲解员向记者讲述了外汇交易中心的诞生背景。

同年,外汇交易中心正式入驻外滩15号这栋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这里曾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的所在地。自1994年落户以来,外汇交易中心在承接历史的同时,开启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并逐渐成长为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大型基础设施”。

外汇交易中心党委委员、副总裁董忆伟回忆道,成立初期,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有限,产品和服务单一,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内银行。而经过30年发展,如今中国银行间市场已跻身全球前列。

目前,外汇交易中心服务范围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0家机构,业务涵盖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及各类衍生品,人民币也已成为全球第四大交易货币。

据董忆伟透露,2024年,银行间本外币市场成交规模达2617万亿元,日均成交量超过10.5万亿元,平均每秒交易金额逾1亿元,占我国主要金融要素市场交易的七成,已成为“金融市场大动脉”。

支撑这一庞大市场运行的,是交易技术的持续升级。初期的交易大厅里,交易员依靠人工报价、电话经纪完成交易,市场规模有限,效率不高。随着电子交易技术的发展,智能交易系统逐步上线,第四代交易系统支持每秒撮合10万笔交易,全链路延迟仅为毫秒级,实现全天候24小时高效交易。

打造利率“定价锚”,外滩15号见证30年金融变迁|活力中国调研行

超1100家外资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23万亿元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以190万亿元规模居于世界第二位,吸引全球投资者关注。但在过去,境外机构交易员若要在中国香港参与内地债券市场,往往需要依赖境内银行代理,或申请成为QFII机构,程序复杂,效率有限。随着债券“北向通”的落地,这一局面明显改善。

债券“北向通”落地于2017年,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香港交易所的合资公司提供交易服务。“如今,境外交易员只需在香港办公室,通过自身系统即可完成境内债券的买卖。”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市场二部总经理卢向前表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香港市场之间建立债券“北向通”,大幅提升了境外机构的交易效率。

同样的便利也延伸至利率互换等衍生品。过去,境外机构若要参与内地利率互换交易,不仅要在境内开立账户,或通过中介完成流程,还需面对交易耗时长、成本高、成交不确定性强等问题。而通过“北向通”,境外交易员能够直接接入中国债券市场,提升了交易的速度与灵活性,市场活力也随之增强。

近年来,外汇交易中心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机制,建立了灵活多样的接入渠道,“北向通”只是其中一个缩影。此外,还有南向通,以及“互换通”、离岸回购等创新业务,满足境外机构在流动性管理与风险对冲方面的需求。

打造利率“定价锚”,外滩15号见证30年金融变迁|活力中国调研行

以“互换通”为例,境外投资者可通过熟悉的国际电子交易平台直接接入在岸利率互换(IRS)市场,交易过程实现自动清算和信息同步,价差更小、流动性更佳。目前,已有82家境外投资者、20家境内报价商参与,累计交易量超过7万亿元。

目前,有1171家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持有量约4.23万亿元。债券通“北向通”于2017年上线,截至今年7月末,已有834家境外机构通过“北向通”入市;债券通“南向通”于2021年上线以来,境内投资者范围扩大至券商、基金、保险、理财等非银机构。

举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