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钉钉磨出什么剑?
文 | 听筒Tech
在阿里的这艘大船中,有无数应用成长为当前人们生活所需。尤其在职场办公人和企业的视野中,钉钉的故事,一直可圈可点。
10年前,被外界冠以“理想主义者”,素有“疯人”之称的钉钉CEO无招(陈航花名)曾带领钉钉,从一个基础沟通工具,发展成国内第一梯队的企业级协作平台。然而,在钉钉完成了从“0到1”的跃进后,无招选择了离开,重新创业。
彼时,无招可能未曾预料,时隔4年,自己会再次回归钉钉这个舞台。
8月25日,钉钉召开发布会,在离开四年归来后的第四个月,无招回到钉钉,并发布了钉钉8.0版本(AI钉钉1.0)。无招颇为感慨,“我们决定清空过去,以归零的心态,为AI时代打造一个全新的钉钉。”
今年,也是钉钉成立的第十年,无招说,他将再用10年,打造一个新的全球工作方式。
不过,在市场看来,无招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毕竟如今的环境,已然有了很大的改变。
曾经,钉钉是智能化协同平台的代表,但到了这个被AI席卷的时代,各种AI应用以炸裂的速度颠覆人类的认知,钉钉的AI故事,多少显得没那么“性感”。
或许,没人比无招更了解钉钉;也或许,正因这些背景,阿里召回无招,并重新执掌钉钉。
一定程度上,钉钉正面临从协同工具向AI智能体平台转型的关键。而钉钉的使命,也变成了如何将AI技术深度融入各项服务,为企业和个人用户重新创造价值。
这将是一个全新的故事。随着创始人的回归及协同效应的加持,市场对钉钉,仍充满期待。
“蕨”地重生
2015年,钉钉1.0版本发布,这是钉钉跟市场的首次见面。10年来,钉钉逐步定义了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办公方式。
从最初解决企业沟通效率的工具,到后来提出“五个在线”(组织、沟通、协同、业务、生态),再到特殊时期支撑远程办公与教学,钉钉已成为中国企业数字化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发布会上,钉钉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钉钉服务了2600万企业组织,A股上市企业中79%使用钉钉,AI应用数达到141万。这些数字,是钉钉过去10年的成绩单,也是无招回归后仍需刷新的版图。
无招,素来被称为理想主义的代表,他追求产品的“酷”和极致,一登台,现场观众就热烈鼓掌。
这被业界称为“钉钉之父”创始人回归后的首次公开亮相,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带来了钉钉的重大转折,“好久不见,我回来4个月了,我们筹备了4个月的时间,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全新的钉钉8.0。”
新版钉钉以“蕨”命名,寓意深刻。蕨类是地球上最早的高等植物,象征着生命系统的真正成型:向下扎根行业,自内重构茎骨,向外繁荣生态。用无招的话说,在AI时代,钉钉全面转身AI原生。
无招在发布会上表示,“钉钉8.0也是AI钉钉的1.0,我们决心清空过去,以归零的心态,为AI时代打造一个全新的钉钉。”
实际上,从发布的产品来看,很显然,这次发布的新版本,不仅仅是“清空过去”,而是一场彻底的重构。
在发布会上,无招发布了包括钉钉One、企业AI搜索引擎“AI 搜问”、AI表格、AI听记、DingTalk A1等在内的超10款AI产品,覆盖信息获取、知识管理、应用创建等多个核心办公场景。
新版的钉钉,被设计为“全球首个以Agent驱动的工作信息流”,尝试将分散的工作信息通过AI按优先级整合,以信息流卡片的形式主动推送给用户。
在无招看来,新版钉钉的初衷,是想让工作像刷短视频一样高效和丝滑,“让工作从‘人找事’,实现到‘事找人’的转变。”无招对此的形容是,“让每个人(的工作)像批奏折一样。”
10余款产品的组合拳,意味着钉钉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一款工具软件。用户可通过长按One按钮以语音对话,指挥各类AI Agent完成会议发起、待办设置、信息检索、项目进展、知识问答等任务。它不再是一个功能入口,而是一个对话式办公中枢。
更值得关注的是,钉钉One还被赋予“企业学习空间”的角色,可通过AI自动收集、翻译行业新知,并以信息流形式推送至员工端。
如“AI搜问”支持灵活的大模型接入,推出了模型融合引擎 AI Fusion,汇集全球超50种主流大模型。企业可以在AI勾选模型进行问答效果的对比,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模型。
除了基础架构的重构,钉钉还宣布将重点押注客服、营销、教育三大场景,推出对应的行业AI大模型产品,并首发全球企业级AI助理市场。
无招强调了“用户为先”,他调侃说,他回归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聆听用户真实的声音,他说,他听到更多的是,钉钉“界面又土又卡、越更新越臃肿、特别班味”。
对此,钉钉推出了全新设计,方针是“简洁、高效、以人为本”。无招在介绍DingTalk Zen功能时表示,“钉钉同学不是只有工作,也有精彩生活。”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是对钉钉文化的重要调整,也是对外界关于钉钉“加班文化”传闻的间接回应。
无招还分享了他的创业感悟。他形容,10年前在湖畔花园创办“来往”是“富二代”,4年前又在湖畔创办HHO,才真正体会到创业的艰辛。
“这次知道了什么是独立创业,白手起家,特别会省钱。”无招调侃,“三部电梯只开一部,30多度以下、0度以上不准开空调。什么叫创业,穿着棉袄上班就叫创业。”
这种创业精神被无招带入钉钉的重新开始。无招透露,团队在四个月内对1850项需求进行了分析和设计,修复了574项问题,并对20多个产品线进行了全面优化。
发布会落幕,一位参会者在试用DingTalk A1后,对《听筒Tech(ID:tingtongtech)》感慨,“它不再只是冰冷的效率工具,也是能懂你的工作伙伴。”
这,或许正是无招想要的。
钉钉十年
从2015年颠覆企业沟通方式,到2025年投身AI Agent战场,钉钉的十年不仅是产品的进化史,更是一部中国企业对数字化认知的变迁史。
故事可以分为鲜明的无招时代和后无招时代。2013年,阿里旗下曾对标微信的社交产品“来往”折戟。摒弃了To C的社交幻想,无招带领团队转而解决企业的沟通痛点,最终在2014年底孵化了钉钉。
在早期,钉钉凭借“已读/未读”“上班打卡”“免费电话”等差异化功能,完美击中了企业管理痛点,比如传统通讯录找人困难、群通知易被刷屏、电话沟通成本高昂等。上线一年多,钉钉就实现了破局,企业数量达到150万家,也验证了管理逻辑的市场可行性。
后来,钉钉进入平台化与生态的构建,并迅速从IM工具演进为一个集成OA审批、日志、签到、智能人事等应用的协同办公平台,“钉钉,是一个工作方式”“钉钉,让工作重回专注”的slogan也深入人心。
2018年底,钉钉推进“数字化操作系统”愿景,将钉钉打造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钉钉用户也实现指数级增长。特别是2020年初,凭借“在家上课”和“居家办公”场景,钉钉MAU(月活数)一度飙升至数亿,成国民级应用。
市场分析指出,无招带领的钉钉,风格极具侵略性和颠覆性。比如,他推崇“硬核”、“酷”的产品文化,强调极致效率和执行力,这让钉钉在早期势如破竹,但也因强管理属性被部分用户诟病。另外,无招强调“免费”,这也与阿里健康商业化模型的理念发生了分歧。
2021年,阿里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无招离开。钉钉也进入叶军领导阶段,在“云钉一体”和开放化新战略下继续探索。
“云钉一体”的推进,让钉钉并入阿里云体系。另外,钉钉也从“流量入口”转型为“PaaS平台”,即只专注基础能力开放,将行业应用交给生态伙伴。
这也是钉钉成立以来的巨大转变。在商业探索方面,钉钉也面向不同规模的企业收费,这也表明钉钉从一款“免费的互联网产品”转向一家“可持续的商业公司”。
2023年,时代进入AI时代,钉钉也开始拥抱大模型并实现AI重塑,在群聊、文档、会议、低代码等场景中嵌入AI功能,试图通过AI提升生产力。
2024年,钉钉还推出“AI助理产品”,通过自然语言构建符合自身工作场景的AI助理,弥补钉钉过往操作复杂、功能臃肿的缺点。
诸多分析认为,钉钉的无招时代,关键词是 “破局”“增长”和“规模”,像一把锋利的矛,以进攻性的方式开创并占领了市场,奠定了霸主地位;而后无招时代,关键词是 “深耕”“价值”和“生态”,通过PaaS化、商业化、AI化,实现企业生态的共荣。
但转变也带来明显的副作用。诸如,钉钉被要求深度集成阿里云的专有云架构,导致产品复杂度陡增,部分企业用户抱怨“功能冗余、体验下滑”。专注基础能力开放,也让钉钉内部产品创新机制放缓,挤压了钉钉自身标准化产品的迭代。
这种撕裂在2021年达到顶点。彼时,钉钉用户数虽突破4亿,但口碑评分却跌至App Store办公类应用最低谷,无招最终挂冠而去。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也快速崛起。比如,飞书单日人均使用时长显著提升;企业微信方面,凭借与微信的互通优势,也在稳固下沉市场。
这导致,2024年钉钉虽拥有7亿用户,但面临增长步伐放缓的困境。很快,阿里进行了战略纠偏,放弃了“云钉一体”,并召回了创始人无招。
市场分析指出,无招的任务非常明确,包括重拾强化AI能力,对抗飞书等。而无招未来的挑战也在于,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证明钉钉具有数字化深度优势,并走通一条商业模式。
能讲好AI新故事吗?
经历错位竞争的钉钉,在新的智能体时代,急需讲一个新的故事。
无论是在十周年发布会上提出的技术重构,从钉钉One、企业AI搜索引擎“AI 搜问”、AI表格、AI听记,再到DingTalk A1、钉钉One,都表示钉钉从“功能模块”到“Agent网络”的转变。
但钉钉仍有悖论需要破局。实际上,尽管无招对钉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一直以来,钉钉的成功源于精准切中企业低成本数字化的刚需,困境则来自平台战略与商业化能力的错配。
这导致,普惠与盈利的悖论,一直是钉钉需要调和的问题。
钉钉曾凭借免费策略获取海量用户,但企业服务仍需要深度定制与持续运维,来建立健康的盈利模式。
无招也坦言,“自己曾经做得不够。”他在回归后一场采访中谈到,他在创业时发现,创业这个事,创业者始终是愿意为各种事情付费的,“每年有上百万企业诞生,但这方面的需求却无人关注。”
无招坦言,自己以前做初创时期的钉钉,也没有关注,直到创业后才发现,实际上自己也没做好这些商业服务的转化。无招认为,钉钉需要回归初心,帮助小微公司,就好好帮,因为这里存在商业化的可能。
除了商业模式的悖论,钉钉仍需解决生态与控制的平衡。
此前,在“云钉一体”时期,钉钉一度沦为阿里云的附庸。如今处于开放Agent生态的时代,钉钉仍需借助集团的协同优势,但需避免重蹈“过度依赖合作伙伴导致体验碎片化”的覆辙。
一定程度上,在业内人士看来,钉钉的未来,应聚焦核心场景(如会议、审批)Agent生态,并非将核心功能交给生态伙伴。
显然,无招也尝试在钉钉8.0版本进行解答。某种程度上,无招的回归到“再造钉钉”,也寄托着阿里对AI战略调整的期待。
马云曾感慨,20年前他们抓住了互联网,才成就了今天的一切。现在,马云坚信AI将掀起巨变,“用AI再造一个阿里”也成为内部共识。在阿里“用户为先、AI驱动”的战略下,钉钉则担负着阿里AI To B应用落地的重任。
阿里希望钉钉能全面发力Agent。毕竟,坐拥7亿用户、超2600万的企业组织,钉钉俨然是个超级入口,能直接撬动通义模型、阿里云等业务的增长。
一定意义上,钉钉十年,是企业数字化从“上系统”到“用数据”的缩影。而下一个十年,钉钉则需要完成从“工具赋能”到“AI生产力”的重构。
但钉钉若想真正成为“数字生产力平台”,仍需回答这些问题。如AI Agent能否替代传统ERP系统?流程驱动能否成功升级为智能体驱动?能否在飞书、企业微信的夹击中,找到不可替代的生态位?
或许,正如钉钉十周年主题“蕨”的寓意,最古老的植物往往孕育最顽强的生命力。尽管钉钉的进化未完待续,但它的终局,仍将是中国企业在智能时代解放生产力的一个缩影。
参考资料:
1、《对话无招:基本上,我可以用自己的想法重塑AI钉钉》,来源:硅星人Pro。
2、《无招回归钉钉,是阿里对“战略纠偏”的纠偏》,来源:新浪财经。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