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onks 风波后,代币化美股进入真较量

2025年08月22日,07时06分21秒 加密货币 阅读 9 views 次

代币化美股从小圈子里的技术概念,走到了“资金、用户、平台三线并进”的实战阶段。

最直观的信号是数据:2024 年 7 月,这一细分赛道的市值一度在一个月内跃升 220% 至 3.7 亿美元,随后在 2025 年维持在 4 亿美元左右的量级,活跃地址也从几千级别暴增到数万级别。这组数字并不宏大,却足以说明:从“能不能上链”,赛道已经切换到“谁在拿地、谁在跑通”的阶段。

今天的竞争,集中在两条主线:散户入口与合规底座。散户入口决定“增量资金如何进来”,合规底座决定“这些资产能否被机构真正持有”。两条主线相互牵制、彼此拉扯,这恰恰构成了当前代币化美股的牌局。

散户入口:产品化的快与准

Robinhood 把“代币化股票”做成了面向普通投资者的产品:先在欧盟市场推出 200+ 美股与 ETF 的代币化版本,支持 24/5 交易、零佣金,并规划上千标的的扩容路线。这个动作不是新名词的再包装,而是对“谁能更快触达散户”的直接争夺。Robinhood 明确把这套代币化栈作为国际化和加密业务的延伸,资本市场对其收入弹性也给出了正反馈——但同一套能力在美国本土能否复制,仍要看监管窗口。

Bybit / eToro 也在加速铺开:前者围绕高活跃散户用户群将 xStocks 纳入“交易菜单”;后者公开宣布在 以太坊 上发 ERC-20 版的代币化美股,目标是把“平台里的每一种资产都代币化”。这两家把“用户活跃度与新增资产”绑定,打法并不复杂,却在竞争早期极具穿透力。

相较之下,Kraken 的路径更稳:其 xStocks 明确写入“真实标的 1:1 背书、链上发行”,但只对特定司法辖区开放,并强调自己是价格敞口工具而非完整股东权利替身——包括不享有投票、分红等权利。这既解释了为什么它能更快上线,也揭示了现实难题:“能买到价差,不等于买到股东权利”。

合规底座:权利模型和“法律可迁移性”

代币化“长成”主流资产,核心不在于能否 24 小时交易,而在于权利能否跟着迁移。这里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发行与权利模型:

  • 结构性/跟踪型(典型如 Backed):通过受监管的结构性产品去跟踪 ETF 或个股(如 bCSPX、bNVDA、bCOIN),在欧洲完成招募说明书与 DLT 合规路径,由此换取更顺畅的跨链、组合与上所能力。 World Economic Forum Reports数据显示,宏观上看,Backed 系列在价值占比上接近“统治级”,解释了为什么“看起来分散的标的,背后却很集中”。

  • 价格敞口型(典型如 Kraken xStocks):只给价格、不给完整股东权利,权利留在传统登记体系里,链上只承接“可转让的价差”,因此更接近“衍生性凭证”。这类产品合规摩擦小,但机构采用度的天花板也更早到来。

  • 全权映射型(典型如 Dinari dShares):宣称 1:1 背书并保留分红、公司行动等股东权利,拿到了 broker-dealer 注册,并且把发行“搬到链上”(多链/跨链),但仅向美国以外用户开放——监管边界清晰,也决定了它的扩张速度。

权利模型的分歧,决定了“机构资金何时真正进场”。MarketWatch援引知情人士称,从监管实践看,真正意义的“统一账本证券”仍需要对清算所、登记系统、持有人名册等基础设施做深度改造,短期内很难“一步到位”。这也是为何不少观察者认为,“把股票和债券完全变成链上原生形态”不是今年明年的事。

多链化与流动性:技术路径的“宽”和“深”

另一条看得见的趋势是多链化。一个月前,Backed 把 60+ 支股票与 ETF 的代币化产品同时带上了主流 CEX 与 Solana DeFi 协议,以“多场景、强可组合”的方式把传统敞口嵌进链上生态。与此同时,xStocks 也在走多链接入路线(早期以 Solana SPL 发行,随后宣布接入 Tron 等),这既是路径多样化,也是对“哪里有流动性、就靠近哪里”的现实回应。

多链化的直接结果,是流动性不再只取决于某一家交易所,而与钱包生态、借贷/抵押、做市协议的打通程度强相关。谁能把代币化美股用作抵押品、与稳定币货架打通、叠加策略引擎,谁就更有可能在“深度与深水”里胜出。

新兴挑战者:从“全链体验”到“治理应对”

MyStonks 是最近最受关注的新玩家之一:基于 Base,对接 Fidelity 托管,强调“全流程上链”的交易与结算体验。其优势在于路径直接、面向加密原生用户;但近期因单一大额账户提现受限而引发的“冻结风波”,把“别把完全合规当口号”这句话拉回了地面。平台解释称系配合美国执法或反洗钱调查的合规动作、只针对单一用户,社区则质疑其宣传与执行落差,并出现“商业战”与舆论操盘的猜测。无论立场如何,这起事件都为新平台上了合规沟通与危机管理的一课:越是走向公众视野,越要把“流程透明、口径一致”当作产品的一部分。

为什么此刻“看起来热”,却“走得并不快”?

一个常见误解是:代币化 = 很快替代现有市场。现实更接近“穿透式叠加”:在传统结算、披露、公司法框架未系统改造之前,大多数可扩展的做法,都只能在权利让渡、场景切割或地域差异化之间做取舍。因此我们同时看到两个镜像事实——
一边是 欧盟市场里 Robinhood、eToro 们“先产品化、再扩容”的快,另一边是 美国本土里围绕所有权、托管、清算的“制度磨合”。站在更高处看,这并非行业保守,而是系统耦合的现实:不改变登记与清算的“内核”,代币化就更像是“接口层创新”。

政策端亦在摇摆。美国政治层面对加密与代币化的态度出现新的分化与期待,稳定币立法推进、对“新型证券形态”的讨论升温,让行业看到了松动的可能;但行业真正要的,不是口号,而是可操作的监管路径。

谁能笑到最后?

把这些角色放在一起看,赛道呈现出三条主线:

  • 合规派:Kraken、Coinbase、Securitize,用稳健的方式争取机构信任。

  • 零售派:Robinhood、Bybit、eToro,用产品和用户基础吸引散户。

  • 创新派:MyStonks、Dinari、Ondo、Republic,用去中心化、标准化或新资产类型寻找突破口。

短期来看,市场还很小,资金以投机为主。但长期能否成长为万亿级市场,取决于三个变量:

  1. 监管:如果没有法律上的松动或明确化,很多产品都只是灰色存在。

  2. 流动性:目前交易深度有限,价格发现机制不成熟。

  3. 与 DeFi 的结合:一旦代币化股票能像稳定币一样,在抵押、借贷、收益等场景中使用,它的价值才会真正释放。

代币化美股已经走过了最初的“科普阶段”,现在进入了抢地盘、拼合规、争流量的实战阶段。巨头带来稳定性,新兴者带来冒险与故事,两者之间的碰撞让赛道充满张力。几年后回头看,今天的风波也许只是序章,真正决定未来的,是谁能把合规、流动性和 DeFi 三条线串到一起,成为新的市场秩序制定者。


Twitter:https://twitter.com/BitpushNewsCN

比推 TG 交流群:https://t.me/BitPushCommunity

比推 TG 订阅: https://t.me/bitpush

(来源:比推)

说明: 比推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