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链全球化共识:独行者速,众行者远
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全球化,是我国汽车工业在电动化时代领跑的全面映射,也书写着以科创、生态、人才等全方位优势重构全球汽车工业新格局的趋势。
在第一财经于8月20日上午举办的科创未来型产业沙龙上,神州数码汽车业务集团CTO刘黎,小马智行副总裁彭健,璞跃中国(Plug and Play China)移动出行投资分析负责人闫格与汇正财经首席研究员顾晨浩,就此话题进行了圆桌讨论。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智能化拥有无限可能,创新的变革动力由此而生,但“独行者速,众行者远”,中国汽车产业链要齐心协力,方能行稳致远,真正地引领全球产业发展。
中国创新重构全球汽车产业
当中国新能源汽车不断高质量发展,出海从可选项逐渐演变成必选项,而这种变化的核心推动力正是产业链不断增强的全球竞争力。
彭健总结了三点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核心竞争力:一是中国的人才密度高,由于中国的基础教育强大,人才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二是中国的供应链完备,除了一些特定行业,产能、价格、质量、交付等方面,中国具备较强的优势;三是中国市场的庞大,且在过去多年来始终保持增长;四是国家的统一调度能力强,劲往一处使。
他以激光雷达举例称,在过去两三年的时间里,激光雷达价格至少下降了70%~80%。“一方面我们能感受到‘卷’带来的压力,但另一方面‘卷’也让大家的迭代速度非常快,传感器的价格,整车的价格,包括交付速度,这都是其他市场不可想象的。”
闫格则认为,电池材料等硬件方面的成本优势,软件方面研发-量产的周期速度,在多模态数据融合、合成数据、仿真数据等场景应用的深耕,构成了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的最重要的能力。
对于挑战,刘黎表示,国内的供应链及人才储备很发达,但去做全球业务的时候,会发现供应链和人才是比较欠缺的。同时,有些国家会要求数据闭环要落在当地,这样是很多企业面临的挑战。
“出海这么多国家,每个市场都要定价,要知道在各个市场的产品定位是什么。这就需要建知识图谱,通过数据和AI的手段,这些数据闭环就是很容易遇到的坑。”刘黎说,
闫格建议中国汽车产业链出海要走“品牌化”或者“高端化”的路线。她认为,无论是前端的销售,用户中心的搭建,还是后端的维修体系,这些都是海外用户群体更关注的点。而上游供应链企业,包括Tier1、Tier2等,落地海外直接布局,也会更方便地跟终端客户进行交流。
全球投资人关注中国资产
今年6月,高盛首次提出对标美股“七姐妹”(Magnificent 7)的中国“民营十巨头”概念,其中比亚迪和小米,作为中国新能源车车企代表分别入选。这也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一步融入全球投资人视野。
顾晨浩认为,比亚迪股价的突飞猛进和中国汽车电动化的时间点非常吻合;小米也是最近几年,进入并完善了手机-汽车的产业生态闭环。汽车行业目前处在一个快速的发展期,特别是在智能化领域,正在往高阶方向走。从时代框架来看,这些能够保持在行业头部的企业,始终值得跟踪。
“随着汽车电动化时代、智能化时代到来,时代造就英雄,很多不同的细分赛道的企业开始崭露头角。未来在传感器、智驾、激光雷达等细分赛道里,我们也会走出一些头部的、标杆的中国企业出来。”顾晨浩说。
他进一步称,从二级市场来看,一些优质的科技资产上市路径正在打开。比照美股来看,能走出慢牛是基于大量的优质科技企业带来的股价不断向上。那么随着行业的发展,A股中科技企业的成长,对整个市场的估值都会有巨大的、正向的提升。
对于投资,关注一级市场的闫格称他们更关注是否拥有高效的项目或者高效的团队,其次要看产业生态内是不是有协同,大企业的生态能不能给到业务订单、拿到项目落地。
“在一个大的解决方案里都有单点的技术细节。”闫格说,商业模式革命或者能源供给革命都有很多机会,尤其是政府监管已经明确了一定支持的产业。特别是在电动化、智能化的领域,是能够跑到全球领先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