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太烧钱,半年亏11亿!千亿市值百利天恒遭基金集体减持|看财报
(图片系AI生成)
凭借1笔8亿美元BD交易首付款短暂扭亏并催化股价一飞冲天的百利天恒(688506.SH),又入亏损常态。
8月20日,百利天恒发布中报,上半年实现营收1.71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6.92%;归母净利润-11.18亿元,同比下降123.96%。观察君注意到,亏损主要是公司贡献业绩的化药、中成药收入再萎缩,而创新药研发如“吞金兽”,投入一再加码。
更为严峻的是,在创新药持续产生收入之前,此前的8亿美元首付款于公司激进的研发而言,明显杯水车薪。根据公司测算,未来三年的资金缺口高达48亿元,在港股IPO暂缓后,“缺钱”的百利天恒全寄望于正在推进的不超37.64亿元的定增募资。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司市值突破千亿后,明显上行乏力,且今年来,基金减持明显。
研发太烧钱,亏损是常态
百利天恒最初以化学仿制药和中成药起步,2010年前后尝试布局生物药领域,启动“以仿养创”的漫漫转型路。2014年,公司在美国西雅图创建了SystImmune公司,投入大量资源研发ADC药物。
经过十年发展,百利天恒成长为一家聚焦全球生物医药前沿领域,立足于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在肿瘤大分子治疗领域(ADC/GNC/ARC)具备全球领先的创新研发能力、全球临床开发和规模化生产供应能力,并将在2028年形成全球商业化能力的综合性生物医药企业。
不过,除了2024年收入的一笔8亿元首付款外,公司的营收主要来自原有的化药和中成药,且原有收入逐年萎缩,创新药研发却越来越烧钱。入不敷出,就意味着,亏损是常态。
2021年-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7.97亿元、7.03亿元和5.62亿元,这其中,化药制剂收入分别为6.06亿元、5.35亿元和3.81亿元,中成药制剂收入为1.89亿元、1.67亿元和1.79亿元;研发费用则逐年递增,分别为1.96亿元、2.79亿元、3.75亿元;归母净利润只能连年亏损,录得-9999.13万元、-2.82亿元和-7.80亿元。
(百利天恒研发费用情况,来源:wind)
2023年12月,公司将自主研发产品BL-B01D1的部分商业化权益授予百时美施贵宝(BMS),总交易额高达84亿美元,是ADC领域历来总交易额最大的单一资产合作交易。2024年,公司收到8亿美元首付款,直接带领百利天恒2024Q1及全年扭亏为盈。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58.23亿元,同比暴增936.31%;归母净利润37.08亿元,同比增长575.02%。
不过,2024年,公司化药制剂、中成药制剂的收入再萎缩,分别仅录得3.22亿元和1.64亿元,研发费用则增加至14.43亿元。
最新的中报虽未披露分板块的营收情况,但就营收仅1.71亿元来看,今年上半年,化药和中成药的收入再次萎缩。而同期,公司研发费用高达10.39亿元,同比增长90.74%,亏损11.18亿元也就很好理解了。
根据中报披露,上半年公司研发人员大幅增加,截至期末已达到1360人,而去年同期为879人。在研发人员数量和薪酬都增加的情况下,上半年研发人员的薪酬合计就达到2.22亿元。除了研发人员薪酬外,研发的材料费、实验检验费也增加了。
(百利天恒研发人员情况,来源:2025中报)
员工人数增加,公司管理费用也水涨船高,上半年公司管理费用1.27亿元,同比增加了78.64%。
拟定增37.64亿补资金缺口,基金大幅减持
创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素有“十年、十亿美元、10%成功率”的说法。入不敷出的百利天恒,只能靠融资来投入研发,毕竟照公司当前的烧钱速度,8亿美元也就够2年多的研发费用,若投入再加码,则能覆盖的时间更短。
且公司多管线同时研发,可谓激进,截至报告披露日,百利天恒共有15款创新药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及2款创新药处于IND受理阶段,其中3款已进入III期注册临床试验阶段。公司正在开展近90项临床试验,其中于中国正在开展近80项临床试验,于美国正在开展10项临床试验。
(百利天恒创新生物药研发管线情况,来源:2025中报)
观察君从医药人士处获悉,创新药研发通常分为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Ⅰ/ⅡⅢ期)、新药申请(NDA)等阶段。其中,临床试验阶段的成本占比最高,而Ⅲ期临床试验又是该阶段中最烧钱的环节。因为该阶段需要招募大量患者以验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现有标准治疗方案对比;且Ⅲ期试验周期较长,一般要2-5年甚至更长,尤其是慢性药或肿瘤药物;同时,为满足监管要求,Ⅲ期试验需要严格的随机对照设计、多中心(甚至跨国)开展,涉及多个国家/地区的医疗机构、伦理审查、数据标准化等,管理复杂度和成本显著上升。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投入巨资,Ⅲ期试验仍可能失败,据统计,Ⅲ期失败率约为40%-50%,一旦失败,之前的巨额投入将成为沉没成本。
很明显,随着百利天恒多管线步入临床阶段尤其是Ⅲ期临床,公司研发投入肉眼可见的增长。根据中报披露,上述的15个在研项目上半年就投入了9.07亿元,累计投入金额已高达33.96亿元,预计总投资规模(截至2024年末累计投入金额和2025年预计可能发生的研发费用之和)将达到43.53亿元。
多研发管线如嗷嗷待哺的“吞金兽”,百利天恒不得不频频募资。2023年1月,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募资9.9亿元,募资净额8.84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已经用去92.46%,所剩无几。
2024年5月,百利天恒又启动港股IPO,并于当年7月首次递表,今年1月二次递表。但
6个月内未通过聆讯,再次失效。对于暂缓港股IPO,百利天恒实控人朱义此前称,“是因为今年2、3月份前后港股的窗口不好,流动性很差。大家信心不足,对未来预期看不清楚。那就回到A股,我们是科创板生物医药板块头部企业,A股市场蛮欢迎的。”
但有分析认为,其暂缓港股融资,或是因为港交所不认可其将8亿美元首付款确认为正常经营活动收入,而应是一次性收入。
港股暂缓,百利天恒的希望都押在了A股定增,8月7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的定增申请已获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此次定增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37.64亿元,拟用于BL- B01D1 /iza-bren、BL- M07D1等8个研发管线。
公司给证监会的回复显示,根据未来三年研发及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测算,百利天恒未来三年的资金缺口达48.19亿元,这意味着在定增之外还有10亿元以上的缺口。
中报显示,截至二季度末,百利天恒有货币资金31.50亿元,看似重金在手,但同期有短期借款2.50亿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2.50亿元,长期借款25.72亿元,实际资金并不宽裕,定增募资十分迫切。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公司亏损是常态,但自2023年末与BMS达成交易就催动百利天恒股价上行,机构资金拥趸下曾一举将其董事长朱义推上科创板“首富”的位置。6月以来,其股价高位震荡,但截至8月21日午盘,公司股价报313.52元,市值仍超过1257亿元,稳坐科创板市值第六位置。
(内地机构投资者持仓情况,来源:wind)
不过,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基金开始大幅度减持百利天恒股票,截至2025年6月末,基金持股百利天恒的数量为3131.05万股,占比30.43%,而在2024年末,基金持股曾高达4568.09万股,占比50.50%。(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苏启桃)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