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融信托停兑2周年,3000亿资金池伤痕未愈!

2025年08月09日,02时45分16秒 国内动态 阅读 9 views 次
中融信托停兑2周年,3000亿资金池伤痕未愈!

2023年8月8日,中融信托总部大门口挤满了神色焦虑的人群。昨天,理财经理还在催促他们认购新产品;今天,公司突然宣布资金池项目停兑。命运的翻转只在一夕之间。

这是近年来信托业爆裂的最大惊雷,已经持续整整2周年。

惊雷炸响:危机爆发时刻

2023年8月初的信托行业充斥着躁动不安。一则“中植爆雷引发中融信托停兑”的传闻在投资圈疯狂扩散,恐慌情绪如野火燎原

8月8日成为无数中融信托理顾和投资人的梦魇。内部突然通知:资金池及组合项目全面暂停兑付。讽刺的是,就在昨天8月7日,公司仍在要求理财经理“大力向客户推荐资金池产品。一位理财经理的控诉道出荒诞:“此前以公司信用为背书鼓励销售,出事却让一线员工独自面对客户”。

中融信托高管在8月14日向投资者承认:停兑集中在组合管理类产品,尤其是中植系四大财富公司(恒天财富等)销售的产品以及受舆情冲击进款的资金池项目

随后,大股东经纬纺机已申请从深交所退市,金博股份南都物业等上市公司随即公告购买的隆晟1号、汇聚金1号等产品遭遇兑付危机

据媒体报道称,中融信托涉及风险敞口高达3000亿元,数万投资者深陷泥潭。预期年化5.6%-7.2%的收益承诺,在流动性断裂的瞬间化为镜花水月。

冰山之下:三重危机交织

中融信托整体停兑,表面是流动性危机,深层却是多年积弊的总清算。

资金池模式埋下祸根。这类被2018年资管新规明令禁止的业务,在中融信托仍暗流涌动。其运作本质是“滚动发行、集合运作”——用后续募集资金兑付到期产品,形成危险的庞氏循环。当负面舆情导致新资金断流,链条即刻崩裂。

房地产毒资产反噬。截至2022年末,中融信托房地产敞口占比达10.69%,远超行业均值。华夏幸福、世茂、融创等房企接连爆雷,底层资产变成无法流动的烂尾楼与土地。当房产流动性枯竭,对应信托产品自然成为“水中倒影”

“中植系”关联风险的致命传染。尽管经纬纺机持有37.47%股权为名义大股东,但中植集团32.99%的持股暗藏话语权。2023年中植系财富公司爆雷,恐慌情绪迅速蔓延至中融信托。资金池产品被曝“部分为股东中植集团融资”,虽遭否认,但市场用脚投票引发挤兑潮。

面对雪崩,中融信托在2023年9月16日首次正面回应:“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部分产品无法按期兑付”。实质行动是引入建信信托、中信信托提供委托管理服务,试图用专业力量盘活资产。

可是,中融信托停兑2周年,仅发过这一次公告,停兑的信托产品也没有管理报告,投资人无法通过官方渠道获取信息。

降本增效:裁员降薪浪潮

2025年1月8日下午,中融信托内部通知,财富条线要降低40%的人力,主要是基层理财经理。

根据相关通知显示,公司为降本增效,财富条线要降低40%的人力,解除劳动合同名单总部已经下发,裁员无标准,要求按照总部的名单执行。人力方面除分部总以下都放开,均可申请离职。除首席外,离职员工的护照均可归还,并退还转正时缴纳的5万元“诚信金”。裁员补偿为N,每一年工龄补偿一个月工资。

2023年10月,中融信托曾要求全员上交护照限制出境,如今离职员工除领补偿外,还可取回护照及5万元“诚信金”。这与中植系财富公司形成残酷对比:后者员工不仅无补偿,还被追缴佣金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5月14日,留存的员工迎来二次打击:管理层降薪30%,普通员工降薪25%,合同到期不再续签。选择离职者仍按N标准补偿。这场持续半年的“降本增效”运动,源于2024年12月成立的专项小组,组长刘洋、副组长毛发青的任务就是压降成本。

结尾:

两年时间足够裁撤千名员工,足够让收益率神话破灭,却解不开一个最基础的承诺:把钱归还给它真正的主人近几年信托业刮骨疗毒,仍未熨平这道3000亿的折痕。苦等2年的风险化解方案继续沉睡,信托业最昂贵的学费,正是被时间冻结的信任本身。金融市场的信任重建,远比资产处置更需时间。

标签:


用户登录